冯永芳
摘 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个性鲜明、充满变化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以社会化为切入点,通过对林黛玉性格悲剧形成过程的系统梳理,并进一步分析林黛玉性格悲剧形成的主要表现,最终揭示林黛玉性格悲剧形成的具体原因。以期为《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解读乃至“红学”人物形象研究提供思路借鉴与经验参考。
关键词:林黛玉;性格;悲剧;表现;原因
作为《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鲜活而又深入入心,令人印象深刻。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对黛玉的性格塑造实现了重大突破,他打破传统人物描写单一而刻板的“好”“坏”界定方法,通过处处埋伏笔、层层推进的方式,从而塑造了一个真实而美丽、性格复杂的黛玉形象,并带领读者领略了黛玉的性格悲剧,令人扼腕叹息。目前学界虽已对黛玉形象进行过多维解读,如现实伦理解析、文学的典型评论、文化与美学的探究,以及文学向人学的探析等,但在黛玉性格悲剧形成过程的系统梳理以及造成其性格悲剧背后的原因揭示方面的研究还略显不足。因此,我们以社会化即人与社会的契合度为切入点,对其性格悲剧的形成过程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包括其形成缘由、性格悲剧的形成过程、前后性格的差异和性格悲剧形成的关系以及性格悲剧导致的结果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黛玉性格悲剧的具体表现,并进一步深入揭示造成黛玉性格悲剧的原因,从而为《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解读乃至“红学”人物研究等提供一定参考。
一、性格及其性格悲剧
人的性格对生活起着主导作用,决定其行为和活动方向。性格的形成受到个人的生理基础、心路历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生经历、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活的,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个体需要实现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可以逐步增强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变得积极乐观、友善谦逊,更利于个人未来的成长生活。“性格”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指“特征”或是“特质”。在心理学中,“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1]个人特有的性格特征集聚起来便形成个人的性格。性格是逐步形成的,是人格的核心要素,是个体对于事物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和可塑性。黛玉的性格便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悲剧一般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性格悲剧是由于主人公的性格导致的悲剧,通常因个体性格特点不能达到社会伦理的目标而导致毁灭。”[3]主体和社会的冲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主人公的主观因素——所谓“性格缺陷”[4],如在《哈姆莱特》中,因为哈姆莱特的延宕性格导致复仇失败的悲剧。林黛玉亦为因性格而导致悲剧的人物形象。
二、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从心理学上分析,黛玉属于情绪型、内向型、审美型、独立型等性格类型。具体而言就是敏感多疑、任情任性、自尊悲观、率直内向。这种性格支配了她的行为,心理活动偏向于内部,表现为心里怄气,独自伤心流泪。她以自我为中心,言行受情绪支配,受外部环境影响小。在黛玉的人生轨迹当中,她并未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一个融洽的生存环境,而是保持着天然的性情,拥有独立的性格,完全由内心情感来控制自身行为处事的方式,未特意顾及周遭的利弊关系,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表现出来。比如,在《红楼梦》中,黛玉说话前多有“冷笑”二字,她的讽刺、高傲、疑心、极其不友好未加掩饰。正是由于她所具有的这些性格和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与原来的期望形成巨大的落差,以致自身遭受的苦难愈加严重,最终以死亡来结束了一生,形成悲剧的人生。
(一)林黛玉性格的形成过程
黛玉性格悲剧的形成伴随着其性格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性格形成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出生至到贾府之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家中独女,又因身体孱弱多病,父母极为宠爱,教她识字念书,并未过分强调传统闺中女儿的生活规范,给予黛玉较自由的生长空间,让她按照本来的性情發展,因此这一阶段的黛玉是率真、自然的;这一时期为黛玉奠定了良好的教育基础,逐渐形成了她的诗人气质。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之中,任由情感发展。加之她自身率真而聪慧,内心情感细腻丰富,更易触景生情、忧郁爱哭。黛玉以眼泪为主要表现形式,小说一方面借助了绛珠仙草还泪的传说,解释了她眼泪的来源。另一方面,心理学中谈及,幼儿缺少母爱,较难与人建立信任,会使其缺少安全感,内心脆弱,自尊心较常人更强。所以,当她的意愿和现实产生冲突时,便以眼泪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眼泪既是她生命和性格悲剧的发端,也是其性格悲剧和生命的终结,贯穿着她的一生。
另外,诗人气质使她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之中,因情而动,这也是她性格悲剧形成的原因之一。在后期长时间表现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忧郁多疑、任情任性、敏感多心。这种性格表现太过突出,甚至刺痛了周围的人,所以她的性格形象便根深蒂固地留在贾府众人心中,即产生了首因效应,即使后期有一些变化也改变不了众人对她的看法。此外,身体原因是黛玉性格悲剧形成的生理基础。第三回:“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此后,文中提到这病每年都会发,并分别从先生贾雨村、父亲林如海、王熙凤、以及贾府众人的口中和眼中记叙黛玉身体孱弱多病。长年累月遭受疾病的折磨让她更加在乎别人关于自己缺陷的看法和言语,让本身敏感的心性也更加柔弱而多疑。
第二阶段是初到贾府时。黛玉五岁时母亲逝世,在“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的情境之下,外祖母贾母便将女儿留下的孩子黛玉接到了贾府,黛玉进京都依傍外祖母,本身聪慧又经离乱,出生于书香之族,形成了她的早熟,有着良好的贵族修养。此时黛玉是一个非常符合贵族豪门伦理道德标准的世家小姐,孝顺、聪敏清秀,能够审时度势,察言观色,根据环境、人物的变化来控制自己的言行,目标明确,是属于意志型性格。比如第三回中与外祖母和姐妹们吃完饭后,黛玉发现诸多事不合家中规矩,便参照众姐妹一一改了过来。又如贾母问黛玉读了哪些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问姐妹们读了什么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于是在宝玉问其可读书时,黛玉便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此时,黛玉的主要性格是完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
第三阶段是在贾府生活一段时间后,年岁逐增,黛玉得到了更加宽松自由的生长环境,在外祖母的宠溺之下任情任性发展,但不符合当时社会关于女子的价值观念,于是黛玉的性格悲剧逐渐形成。一方面,由于黛玉逝去的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母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这一份悲痛转化为对外孙女的宠溺。黛玉初到贾府时,贾母曾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又由于黛玉气质出众,加深了贾母对她的喜爱,加之自身疾病缠身,身体孱弱,因此贾母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照顾,使之本来天然任情的性格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导致任情骄纵、敏感孤傲、言语犀利,言行无所顾忌,随心而发的特质,即“凡事极易以自我为中心”[5]。贾母是贾府地位最高的人,黛玉到了贾府以来,对她像对宝玉一样,没有刻意要求她学习封建家族的伦理道德规范等。由于贾母的重视和宠爱,贾府众人也对黛玉格外宽容,享有特权,她的性格更进一步任情任性地发展,经常使小性儿,以至于想到什么说什么,让周围的人际关系不协调。“林黛玉十分敏感,同时又言谈尖刻。”[5]138体现在第七回,周瑞家的来给她送宫花,黛玉得知其他姑娘都有了才送来给她,便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以及打趣刘姥姥“母蝗虫”之语,言语不留余地,毫不顾忌,放纵自己的情感。另外,孤身一人栖居他人之处的处境也让她比较敏感和多疑。虽然外祖母、舅母、姐妹们格外照顾自己,但始终不是自己的家,年岁逐增,对未来也愈加迷茫,难免伤感抑郁。不比宝钗,有兄长母亲可以依傍,端庄贤淑,相比之下,黛玉与社会的契合度很弱。如湘云说戏子像黛玉,她的生气说明她作为贵族小姐的自尊心和她的敏感多疑。还有第二十六回黛玉担心宝玉受罚,到怡红院敲门,晴雯未开,黛玉误以为贾宝玉不让开门,非常悲伤,于是回到潇湘馆伤心哭泣。这些特征形成黛玉忧郁、多愁善感、敏感多疑、率性而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无法和众人维持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可见,家庭生长环境也是性格悲剧形成的原因之一。
第四阶段也就是黛玉性格形成的最后一阶段:对于传统女性观念的回归,努力实现社会化,逐渐收起她锋芒毕露的本性,表现在她的言语行为之上,较前期有了明显的变化。第四十五回中,宝钗打发婆子送燕窝给黛玉,通过黛玉与婆子的对话可以看出黛玉通于人情世故。如“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留婆子吃茶,拿钱给她买酒吃;以及海棠花逆时而开,黛玉说吉利话让贾母宽心;由此可见黛玉是极其懂得察言观色的,能够以他人的态度来选择言行。但前期在父母前后双亡的境遇、自幼体弱多病、传统文化的影响、寄居他处、周遭众人的过度宠爱和天性敏感聪慧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其性格悲剧已形成,且无力改变。
(二)林黛玉性格悲剧的表现
黛玉的性格最终形成了她悲剧的人生。“林黛玉的悲剧,不仅只是社会、时代的悲剧,它还有性格悲剧的因素。”[6]其性格悲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黛玉的性格悲剧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便是导致本就娇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第二回中写道“本自怯弱多病,触犯旧症”,第三回中黛玉之父亦道“且汝多病”以及初到荣国府时透过众人的眼光来阐释其身体状况:“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第八十二回中,黛玉经常失眠,痰里还有血星,最终肝气郁结于内,气若游丝,已是极度虚弱了。
第二,孤高自许、自我意识强烈,聪慧而敏感多心、多愁善感,她的精神世界始终有着哀伤的情思。“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书香门弟’‘清贵之家’,由于父母早亡,便投姥家寄寓贾府。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多愁善感的黛玉‘自矜自重,小心戒备’。”[7]第三回中写道“这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人耻笑了去”。这种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初见贾宝玉时几句话引起他摔玉,黛玉便伤心抹眼泪,表现出她的敏感多心。“黛玉的敏感有时近似于多疑。”[8]第二十二回中宝钗生日宴,在凤姐提出“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史湘云心直口快,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樣儿。”史湘云本是言语至此,脱口而出,并无恶意。但黛玉极为敏感,认为将其比作戏子让人取笑、看轻。二来是因为宝玉一直和湘云使眼色,让她觉得宝玉认为她轻贱,伤害了她的自尊心。
第三,任情任性的性格,行为言语直接受到情感的控制,自然宣泄,未加以约束。李嬷嬷阻拦宝玉吃酒时,黛玉的反驳,李嬷嬷评价黛玉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第二十回中湘云评价黛玉:“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第四十二回,刘姥姥进园被黛玉戏称为“母蝗虫”。从众人的评价和黛玉的言行举止中可以发现黛玉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顾场合,言语尖锐、任情任性、不加以约束,此时她的性格是完全不符合封建伦理的闺阁小姐的规范的。如此以来,便在众人心中留下了不好相处、尖酸刻薄的印象。即使后来她处事准则发生了变化也仍改变不了贾府众人对她的印象。
第四,诗词中表现悲观哀婉情绪。“一草一木,都能勾起她无尽的烦恼,无边 的哀愁。”[9]具有“忧郁感伤的诗人气质。”[10]黛玉把晴雯不开门的事错怪在宝玉身上,心中怒气无以发泄,又引起伤春之思,掩埋残花后,不由感花伤己,写下满怀愁绪和哀伤的《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凄清慘淡的景物画面,以花喻人,暗含着浓烈的悲伤和愁绪,字字泣血。组建海棠诗社后,黛玉的诗才便充分展现,哀婉缠绵的《咏菊》中“满志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菊梦》中“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幽怨无人诉,暗含凄凉悲哀之意。第七十六回,湘云、黛玉在中秋联句,黛玉有云“冷月葬花魂”充满着悲凉和凄楚。
第五,以眼泪为主的日常生活表现。黛玉的生活中自有一抹愁绪,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一件不起眼的小物件,都能让其泪流不止,眼泪便成了她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父母早亡,无所依靠,其内心世界极度缺失安全感。所以在自己的想法和现实产生矛盾时,她只能用眼泪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无所适从,宣泄心中的悲伤和难过。如每次和宝玉产生误会,生了气,便独自掉眼泪。又有听戏文,为戏文内容情感所感染,感到悲伤,眼中流泪。第四十九回,薛宝琴进贾府时,黛玉见众姊妹团聚,又想起自己独自一人,没有兄弟姊妹,不免伤心流泪。
第六,与宝玉的爱情之路坎坷。宝黛的爱情坎坷曲折,两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探,最终实现思想上的契合。二人从小在贾母处一起长大,较别个姊妹更为熟悉,但难免产生争执,在一次次误会解除的过程中,相互引为知己。如湘云到贾府时,宝玉正从宝钗的住处走过来,宝玉和黛玉又发生了争执,可见黛玉经常因为小事和宝玉赌气,独自伤心流泪。这一时期,二人爱情开始萌芽,黛玉有言“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说:“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二人在误会解除后,思想更进一步接近。黛玉的心中一直挂念着宝玉。宝玉被烛油烫伤后,黛玉细心地询问事态;宝玉遭人以魔魇时,黛玉听说宝玉清醒过来后,别人还没有先开口,黛玉开口先念了句“阿弥陀佛”,她是发自内心的庆幸和开心。二十六回中,宝玉以《西厢记》张生自比,把黛玉比为崔莺莺,黛玉却因世家小姐的传统观念认为宝玉取笑她而生气。又闻宝玉被贾政叫去,心中替他忧虑,便到怡红院看看情况,谁知晴雯以为是无关紧要的人,使性不给黛玉开门,黛玉误以为是宝玉吩咐的,又听见屋子里宝玉和宝钗二人传来笑语之声,想到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居在别人家里,不禁越想越伤感,呜咽啼哭,悲伤至极,直至误会解除才释然。金玉良缘也是二人爱情的一个阻碍物。二十九回中宝玉因张道士说亲,内心正恼怒,对黛玉说:“我白认得了你。”黛玉听说,冷笑了两声道:“我也知道白认得了我,那里像人家有什么配的上呢。”心中藏着心事,又不能说出来,喜怒无常,变尽方法相互试探,少不了口角之争。宝玉发出“你走了,我跟了你去。你死了,我做和尚”的宣言,表达自己心中对黛玉的爱恋。第三十四回中,宝玉遭父亲鞭笞,病中遣晴雯给黛玉送去两条旧帕子,表其深意。宝黛的爱情总是在一次次的误会和嫌隙解除的过程之中渐渐得到升华。却无奈,由于这种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性格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身体状况日渐糟糕,最后失去了这个生活和爱情赖以存在的基础。
三、结语
黛玉的性格以情为主,她自然真诚、率直善良,但又敏感多心、自尊悲观,极具个性色彩。在内外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她逐步形成了敏感多疑、任情自尊、多愁善感的主要性格,因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导致无法与现实抗衡,既不能违背内心来主动迎合社会伦理的规定要求,又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实现自我救赎,从而陷入更大的失意与痛苦之中,并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因此,从黛玉的性格悲剧的形成过程、表现以及造成性格悲剧的原因来观照,它启示我们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努力寻找自身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最佳契合点,减少因性格缺陷对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逐步增强对外部社会环境的反应与适应能力,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尽量避免性格悲剧的发生。通过对黛玉性格悲剧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全面系统地重新审视这一经典女性形象,更能让我们深入领悟这一人物形象背后的丰富内涵,从而进一步深入体会人物性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亦使我们对人物形象的多元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及其社会环境的残酷性有了更为深入的反思与思考,这值得我们进行相关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叶异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56.
[2]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7.
[3] 和磊.生命的无奈——关于性格悲剧的一种理解[J].艺术百家,2001(01):33.
[4] 周汉斌.悲剧本质初论[J].黄梅戏艺术,1991,(4):96-110.
[5] 严明,江蔚.自恋情结的悲剧——林黛玉、妙玉的性格分析[J].明清小说研究,2000,(1):133.
[6] 董晔.二十世纪林黛玉研究综述[J].明清小说研究,2003,(4):177.
[7] 杨丽华.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论[J].黑河学院学报,2017,(6):168.
[8] 张锦池.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J].红楼梦学刊,1980,(2)116.
[9] 肖君和.试论黛玉悲剧的成因——兼论林黛玉悲剧构成的心理内涵[J].红楼梦学刊,1986,(3):74.
[10] 白鹿鸣.林黛玉形象循绎[J].红楼梦学刊,2012,(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