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苗圃里的“落花生”

2019-09-10 07:22李英茹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许地山落花生花盘

李英茹

身边的“落花生”

“祎凡,菜都凉了,先吃了饭再看书好不好?”这是黄祎凡的妈妈经常说的一句话。黄祎凡是广州市天河区华康小学五年(3)班的学生。她爱阅读,读起书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吃饭前妈妈的呼唤,沉迷书中的她经常听不到。等妈妈多次呼唤无效,亲自来叫她吃饭时,饭菜早已凉了。

爱阅读的黄祎凡,也很爱写作。谈起写作之路的起源时,她说起老师曾让她种花生,观察花生的成长并写出日记。这让我想起著名作家许地山曾写过《落花生》一文。在收获花生的晚上,作者与家人在讨论花生的好处,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讨论时说的话: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文章中的父亲点出了花生质朴无华、只求于世有用的品质。花生默默在土地里吸取养分,从开花到结果都在地下,默默无闻,一心只想结出对人有用的“果实”。

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落花生”,在文学苗圃里吸取“养分”,希望自己能长成一颗果实饱满的“落花生”。黄祎凡就是文学苗圃里的一颗“落花生”,她坚持阅读,默默用文字记录着生活,希望能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要扶持身边的“落花生”,让他们能在文学苗圃里茁壮成长。

“种”出观察能力

黄祎凡曾说:“我喜欢写作,受益于我的语文老师李秋月老师。她博学多才,充满爱心,总是用身边的人和事启发我们,教会我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带着真情实感写作。同时,也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李老师曾在课堂上给黄祎凡班上的同学布置了种花生的任务,李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粒花生种子,让他们回家种植并坚持写花生成长日记。黄祎凡回家后很认真地查阅资料,了解花生的知识,认真学习如何种植花生。她小心翼翼地播种,每天细心照顾着花生种子。花生種子发芽了,黄祎凡激动又开心,认真地在花生成长日记上写上了这个“重大时刻”。从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黄祎凡都很认真地记录下来。

因为有了对花生观察的经历,使黄祎凡变得更爱观察、爱思考。这对她的写作很有帮助,让她能写出富有细节的文章,如她所写的《校园小花坛》一文中,曾有一段对向日葵的描写:

在大丽花的里面,是一簇向日葵。花茎有我的手指那么粗,上面挂了一层软软的绒毛,叶子对称生长,像手掌一样托起花盘。花盘圆圆的,像是用圆规画出来的,花盘中间是密密的金棕色的花蕊,像蜂巢一样,每个“巢”里面都住着一粒籽。花盘周围生长着一圈花瓣,花瓣两头尖、中间宽,是亮丽的黄色。向日葵是向阳而开的花,花朵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转动,她仿佛是太阳的孩子,追随着妈妈,小太阳明媚灿烂,里面充满了阳光的味道。一朵朵明亮的向日葵,就像我们的一张张笑脸,向着明亮,努力生长。

从“花茎有我的手指那么粗,上面挂了一层软软的绒毛”看出黄祎凡很细致地观察了向日葵。把花蕊比喻成蜂巢,让读者仿佛看到密密麻麻的花蕊,如同蜂巢一般,每个“巢”里还住着一粒籽,很形象地表现出了向日葵的籽既多又饱满。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离不开黄祎凡细致的观察,这与她在花生成长日记中学到的观察能力是分不开的。

黄祎凡说:“李老师让我种花生的经历,使我养成了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生活中,许多小事总是能吸引我的眼球,引发我的思考,对许多事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我的写作积累了素材,写作水平逐渐有了提高。”黄祎凡很感激遇上李老师,让她不但成功地种出花生,而且还“种”出了自己的观察能力。

“种”下文学梦

黄祎凡是一个阳光开朗,又不失文静的女孩子。她从小就喜欢读书。她除了看《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还爱看报纸、期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虫”。每读完一本书,黄祎凡都会和妈妈或同学交流读后感。在她写的《俗世里的匠人》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须有绝活。”冯骥才爷爷这样说,也点出了这些奇人的奇特之处。刷子李是个粉刷匠,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没有一个白点子,若是有白点子,干活不要工钱。狗不理的包子,不靠华丽的广告和热闹的吆喝,他甚至一言不发,谁都不理,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用料和滋味,一圈十八个褶,看上去像朵花,一咬一嘴鲜,获得大众的支持和喜爱,连尝遍天下美食的慈禧太后都连连夸奖。

黄祎凡阅读了《俗世奇人》,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介绍了书中令她印象深刻的两位奇人。穿黑衣服的粉刷匠,干完活身上不沾一点白;一言不发,谁也不理,一心只想做好包子的狗子(狗不理包子店的老板名字,原名高贵友,小名狗子)。简洁的词语,精辟总结出书中奇人的特点,可见她在阅读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积累了不少的词句,才能信手拈来。

阅读能开拓人的视野,增长人的见识。不同国家、时代的作家,不同类型的作品,带给黄祎凡不同的感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让她从中汲取营养。黄祎凡感叹道:“我很享受一个人静静读书的时光!阅读就像一颗种子,种下了我的文学梦想。”

呵护“落花生”成长

谈及今后的文学之路该如何走,黄祎凡说:“我还在小学阶段,当前我最重要的事情是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我喜欢文学,喜欢写作,今后,还会坚持用文字去记录我的成长和心得,记录我看到、听到、想到的事情,会在写作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喜欢文学,坚持写作的“落花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说:“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在文学苗圃里,“落花生”需要有呵护他们成长的“花农”,让我们一起做呵护“落花生”成长的“花农”,收获更多的“落花生”!

文学知识点

许地山(1894-1941年),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缀网劳蛛》《空山灵雨》《印度文学》《道教史》《落花生创作选》等。

猜你喜欢
许地山落花生花盘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伦敦“盗”宝
小蜜蜂与向日葵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
许地山遇事爱“较真”
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