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哲
摘 要: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主学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独立意识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自主学习模式;初中英语;阅读课堂;阅读导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致真正适应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教育的发展并不是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够进行的。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研究,我校探索出了自主学习模式的新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本文就自主学习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设计阅读导入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之中,教师总是在课堂之上直接向学生翻译阅读内容并且进行讲解,这种方式恰恰限制了学生的独立发展。自主学习模式,则是一种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并且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进而推导自身的问题直至得出最后的结论。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在导入时就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思考的环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从而引导学生探究阅读文本。例如,在《When is your birthday》reading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一些August,September,November等有关生日和日期的词语,并且要让学生学习会用所学的知识来介绍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When is your birthday?”和“How do you get ready for your birthday party?”这两个问题作为导入,然后让学生讨论三分钟进而说出自己的答案。通过这个导入,能够很快的让学生融入教学之中,并且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导入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本节课的reading文章,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
二、设置合理目标
每一篇文章,都不是随意而进行创造的,其有着自身的写作思路和写作主旨。作者写一篇文章,一定是想要抒发某种情感或者传达某种思想。同样,英语阅读文章也是如此。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进行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文章所要传达的主旨。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每一段的内容或者就某一个细节让学生进行探究,这些都可以提升学会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英语阅读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识记in other words,among other things,by and by等短语,并且让学生认识其中的一些重点的句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Why does the Bible have a lot of idioms?”、“How many years ago was the Bibl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并且梳理文章的整体写作思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并且在原文中画出每个问题的答案来源句。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拓展阅读内容
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和阅读内容是有限的,其无法将文章的特定背景和背后的文化习俗等内容完整的传达出来。然而,只有学生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才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所以,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寻找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内涵,也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来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在阅读课上让学生阅读了一篇有关春节的文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文化习俗,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在阅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每当到了春节,家里都会进行什么活动或者有什么习俗?学生可以联想自己生活的经历,说出自己家的节日习惯并且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上展示有关不同节日和图片和习俗,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他们拥有自身独特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相对较为叛逆的时期,他们开始寻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独立空间,渴望自我的完善和满足。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师,要多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黄志忠."自主、合作"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7(6):7-7.
[2]沈言言.有效运用“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打造高效初中英语阅读课堂[J].新课程(中学)(2):15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