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2019-09-10 07:22黄坤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93期
关键词:盘活问题

黄坤

摘 要:教师备课时须注重核心问题的设计,好的大问题既是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也是启迪师生智慧、润泽生命活力的源泉。

关键词:问题;盘活;化难为易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黄爱华老师提出“大问题教学”,旨在通过大问题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其在教学思想、目标任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效果高于传统教学。近几年,我运用大问题教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学情及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以期在盘活学习氛围、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取得切实的成效。以《乘法分配律》一课的教学为例,大问题教学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有以下几方面要点。

一、研读教材

选择研究《乘法分配律》一课,源于“2017年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课题导师群里的一次讨论,讨论的焦点是这一课“难教”“难学”,主要表现在乘法分配律不容易表述,变式多,难分辨。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安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所教的学生在前面四个运算律的学习中,已经经历了用大问题引领学习的过程,体验了从观察运算现象、发现规律、表达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抽象概括能力也在逐渐形成、提高。《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在探究过程中突破难点、培养能力,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制定方案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秉持两个原则:一是以大问题作为引领,主线明晰;二是学习活动要兼顾聚焦与开放,要能化难为易。

1. 大问题引领,主线明晰

教师备课时要注重核心问题的设计。好的大问题既是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也是启迪师生智慧、润泽生命活力的源泉。我对本课进行二维架构,设计了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

“明线”是两个大问题:①什么是乘法分配律?②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这两个问题直指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方便检验成果。

“暗线”是一个大问题:这个内容究竟难在哪里?开课时提出质疑、留下悬念,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后,再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别人可能认为的难点”,作为回顾与反思,从而引出新的问题和思考。

2. 既聚焦又开放,化难为易

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既要聚焦知识,又要具有开放性。在对比了众多与乘法分配律有关的例题后,我选择保留教材中的问题情景“厨房贴瓷砖”。

这道题算法多样,学生尝试解答时可能出现4×8+6×8、(4+6)×8、3×10+5×10、(3+5)×10、8×10五种算法。这五种算法在不同维度都有联系,比较不同的算法,可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若运用得当,可使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更充分,更具有开放性。

本课内容多且关系复杂,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或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学活动除了要解决问题,还要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我采用看、听、说、写、辩、思配合的方式,还增加了音乐和表演,以期在不同习得方式的切换中减少学生的疲劳感,使他们保持兴趣。

三、实施方案

1. 形成话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个运算律:乘法分配律。为什么把它放到最后来学呢?因为有人说它是最难的。不知道对于咱们班的同学来说,会不会觉得难。(生迟疑)如果难,它究竟难在哪里?但我觉得,真不该太难。我们已经学了两个乘法的运算律,还记得是通过什么问题学会的吗?你今天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

(师板书:什么是?有什么用?)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两个问题,同时也感受一下,学习它究竟难不难。”

……

教师在开课时的谈话,不仅需要迅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还需要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什么要把乘法分配律放在后面学?有什么特殊吗?这里用“有人说它是最难的”作为理由,学生因此产生好奇:“真有那么难吗?”内心涌起起解决难题的兴趣和愿望。

2. 自主探究

师(显示课件):“工人师傅在铺瓷砖。你能读懂图中的数学信息吗?”

生:“横着看,白色瓷砖有3排,每排有10块;蓝色瓷砖有5排,每排也是10块。”“竖着看,左边墙壁的瓷砖有4列,每列有8块;右边墙壁的瓷砖有6列,每列也有8块。”

师:“我们来尝试计算一共有多少块瓷砖?有不同方法的,都写下来。”

(生独立完成。)

师:“每个人都至少用了一种方法。你用了哪一种?你能看懂别人的方法吗?”

[师展示:4×8+6×8、(4+6)×8、3×10+5×10、(3+5)×10、8×10)……]

师:“在这么多算式中,有哪两个联系紧密?”

生:“4×8+6×8和(4+6)×8有联系,3×10+5×10和(3+5)×10也有联系。”

师:“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吗?”

生:“可以用等号连接,因为它们的意思接近,算式里的数都一样,得数也都是80。”

师:“谁来说说这是什么规律?”

生:“两个数乘同一个数再相加,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再乘这个数。”“反过来看,如果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跟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再加起来。”

师:“好像不容易表述清楚。如果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这个规律吗?”

生:(略)

师板书:(a+b)×c=a×c+b×c。

师:“这就是乘法分配律。观察等号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字母都是a、b、c,都用了加法和乘法。左边的算式是两步计算;右边的算式是三步计算,c被乘了两次。”

师:“为什么会有两个c呢?”

生:(略)

师:“等号两边的式子可以交换位置吗?”

生:“可以。”

师:“就是说,长成这样(指左式)或者这样(指右式)的式子都是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乘法分配律还有许多其他的样子,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研究,希望在学完后同学们都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那么,乘法分配律该怎么记呢?有没有好办法?”

生:“这个等式中的a、b、c,就好像有两个人去做客,他们分别和主人握手。”

师:“哈哈,真是巧,老师把你的故事编成了儿歌,我们一起跟着节奏来演演!”

(师用课件播放儿歌:“我是a,我是b,我们一起去做客,敲敲c家门。a、c握握手,b、c握握手,我们成了好朋友!好朋友!”)

……

“為什么有两个C?”这个问题可以学生结合贴瓷砖的例子多说,结合“乘法的意义”把算理说透。打节奏、讲故事的形式很受学生喜欢,对于这种讲课方式,他们接受快,印象深刻。学完后,学生又主动编了更多版本的“乘法分配律”故事,而且十分生动有趣。孩子们学会了用尽可能多的探究方式去学习,不断加深认识。

3. 深度对话

师:“学到现在,同学们都很嗨,也应该有不少收获了。让我们回头看,开课时说的‘有人说它是最难的’,你认为可能难在哪里?”

生:“可能是认为乘法分配律很难说清楚,每个人的说法不一样,但我们用字母公式就可以统一表示。”“可能觉得这个运算律不好记,但如果用讲故事的方法,就很容易记住了。”

师:“听上去好像大多数难题都被我们解决了。看看这些问题你有没有考虑过?”

(师用课件显示更多衍生的问题)

师:“看来,说乘法分配律很难,可不是乱说的。不过,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办法把难题解决并让它变得有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问题记录下来,查阅资料,尝试做分析研究,在‘分享时间’讲给其他同学听。”

课程的最后,要提出新问题,引发新思考,使学生充满探索的欲望。

《乘法分配律》一课的大问题教学方案设计,从研读文本、设计方案、实施教学到课后反思、修改方案,几乎每个环节都曾让我迷茫、退缩,但每次一次遇到困难否让我产生进一步思考,有新的理解。数学教学当中,如何做到既能立足目标,又能引发思考,满足不同孩子的探究愿望,大问题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爱华,张文质.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2]黄爱华,林炜.基于“问题本位学习”理论的“大问题”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7(7).

猜你喜欢
盘活问题
镇平县审计局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1380.05万元
冯“虚”御文,尽“虚”其能
关于泰州市推进存量资产盘活的调研报告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