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步》的精读教学

2019-09-10 07:22黄碧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93期
关键词:散步赏析文本

黄碧婷

“精读课”是指对教材中一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就是凭借这一篇篇课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丰富学生的言语积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具有打基础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中曾指出以往的精读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机械训练,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剥夺了学生课堂上的发言权,多老师灌输,少学生发言,使学生不能形成相对个性的阅读感悟,而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就先给学生铺垫了一种美的享受,在这种无形感知的熏陶下,学生对美的觉悟自然高些,只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并积极引导,受之以渔,把课堂还给学生,便可实现有效的教学,逐步把我们的课堂转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实现双主教学的转变,使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以《散步》为例:

第一课时,用温馨图片引入课题,触动学生情感;解决字音,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散步的故事梗概,体会一家四口浓浓的亲情,学习其尊老爱幼的传统品质。

第二课时:简单回顾作者的写作情感,体会课文朴实而丰富的语言,以此作为该课的学习目标及“最佳阅读点”。具体分为三阶段:为什么美?美在哪?如何发掘美?把重点放在最后一个“如何发掘美”的阶段,力求在师生的对话中进一步唤醒学生的语言触觉,掌握实用的赏析句子的方法。

一、为什么美?

教师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纵观整篇文章,并没有哪个字或者词是同学们觉得陌生难懂的,但拼凑起来,为什么就变得如此有魔力,如此扣人心弦呢?为什么散步这件家庭小事在作者笔下就让人感觉那么美好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聚焦文章语言,增强句子的吸引力。

教师明确:美好的根源在语言。

二、美在哪?

(一)自主感悟: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吗?找出文中你最欣赏、感触最深、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同步的学生,所以第一步的学习必须是学生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及联系生活实际在书上写下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独立地跟文本进行对话。

(二)合作分享:完成自主感悟后,小组内就自己赏析的句子进行互评。每位同学至少发一次言,互相补充,认真聆听小组成员的看法,尽可能地完善自己的书面表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学生在家庭里受到的教育和对家庭的感受都不尽相同,通过小组互助交流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理解上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延伸他们的理解层面。

(三)探究学习:请同学们踊跃发言,跟大家分享他的见解,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句子可以如何赏析?由于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定性,教师无法预见或预设答案,因此在备课阶段,教师必须先吃透课本,熟练地感知文章中每个句子的情感和闪光点,再结合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展示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

1. 如学生一展示其最欣赏的句子是第三段的“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学生回答道:“这里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关爱和担忧,表现了浓浓的母子之情。”

教师明确:不错的!从修辞角度分析是我们所熟悉的“套路”。但母亲何以需要作者如此担忧?老师来读读看吧,看看能不能让你们感悟得更多。教师朗读:当读到“熬”字的时候语速放慢,语气加重,并让学生思考:“要是老师把这个‘熬’字去掉,变成‘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这样子可好?为什么?”

学生否定并解答。教师明确:你们看,有些老人因为挺不住而死掉了,虽然我的母亲很幸运地活了下来,但这个过程正如你们所说的是很艰难的。那你们看,我们仅仅是抓住了“熬”这个关键字就可以深化对句子的理解,那么下次我们再分析句子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了(板书“赏析句子可以抓关键词”),而且不仅可以抓动词,还可以抓住其它词性的词来帮助我们理解。

结尾时请学生语重心长地回读句子,尝试读出作者担忧和关爱的语气。

2. 如学生展示其最欣赏的句子是第五段的“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学生继续回答:“从儿子的话语中我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位聪明可爱、天真烂漫的小人儿。”

教师肯定:这样的话语确实不是每位孩子都能脱口而出的,那么请你用天真烂漫的口吻模仿一下儿子的话,看看这个句子有何特别之处?

学生试读后指出句子前后内容差不多,是个对称的句子(课后积累拓展的练习有提示),然后由学生品读对称句子的独特美——句式整齐、前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这么出彩的句子文章可不止一处噢。全班合力找出所有对称的句子。教师指引:对称句子如此之多,难怪文章既精彩又优美,我们不妨多读(全班开始按节奏朗读)。从这点出发,我们放眼句子的时候就多了一种方法了(板书“赏析句子可以从句式特点入手”)。

3. 如学生三展示其最感触最深的句子在第四段:“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天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我可以感受到作者沉重又愉快的心情!”

教师反问:何解会沉重?又何解会愉快?

在座的学生也积极地调动脑筋,你一言我一語地解释道:因为母亲差点熬不过这个冬天所以很沉重,因为母亲最终熬过来了而作者为她感到高兴!

教师对答:看来同学们已经把握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谛了。不过文中关于环境的描写只有一处吗?

由学生补充另一处关于环境的描写,并说出感受。请学生把感受到的投入到原文当中读一读,加深理解。教师在最后与学生总结方法(赏析句子可以从描写方法分析),再和学生一起回顾描写方法的内容,加深他们记忆,也是帮助那些不熟悉的同学重新整理。

学生所赏析到话语远不止这三处,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篇散文的语言赏析主要可以从板书所陈列四点着手:①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②抓住关键词;③从句式特点入手;④从描写方法分析。通过如此细致的探讨,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自然更深入。最后由教师范读第一段,轻声细语地把学生引进文本那温馨的场面,继而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去重新认识文本。

(四)课外延伸:语文学习是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过程。叶圣陶说过:“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先读相关文章。”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而换句话说,我们在精读分析后,就可趁热打铁,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牵着母亲过马路》这篇短文,根据归纳过的方法在预习的基础上分析其语言的效果。学生便沿袭自主感悟、合作分享和探究学习的步骤对文本进行解读,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引导。

到这里,文本解读和课外延伸练习就结束了,回顾整篇课文的教学,可取点有三:

1.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自由地对话。通过感读文本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实现了自由有效的阅读。而在平时课堂中,学生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能品读出来的感悟更少,往往是学生未来得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开始灌输了,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信任。所以课前独立的批注式阅读和课堂的文本朗读必不可少。

2. 突出学生参与的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好的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记、听,而是应该想法设法让学生有话可说,并让学生感受到参与师生的对话比独思独断更有趣。当他们多次实践并尝试过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后,便可以使他们改被动的惯性思维为积极地思考。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亦能得到训练,既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实现课内和课外阅读一体化,把课内的知识及时迁移至课外的运用。在“小试牛刀”的环节,借用一篇相近的文章跳出了课文给学生大展拳脚,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而且使技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充分地肯定了他们每一位的能力。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文本解读,增强了他们在真正运用时的熟悉度。

课堂始终是属于学生的,但如何根據新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去转变课堂的面貌就需要教师去做好这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怎么样去实现有效?怎么样顺应新时代的号召,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还需要教师们不断摸索、择善而从。

猜你喜欢
散步赏析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最美妙的散步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