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共评判,疑义相与析

2019-09-10 07:22陈祖明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考题劳动者劳动

陈祖明

[评析者引言]

2019年高考结束不久,笔者就在网上看到了一组全国Ⅰ卷的例文,推介者说都属于满分作文。但笔者粗粗一读,却发现,按照对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题的正确解读与评判标准,这些文章并不合乎满分作文的要求,而且几篇文章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下,仅选择其中三篇,分别加上题批、段批和总批,以飨读者。这些评语自然只是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希望通过讨论,使高考作文的衡文标准变得更为明晰。

(一)

尊重劳动,才有美好未来

(标题能紧扣考题的材料,态度明确,突出了“劳动”的意义)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尊重劳动,才有美好未来”。(开场白符合演讲稿的特点和本次命题的要求。)

①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未来仿佛只要一部手机在手,绝大部分生活中的人工劳动都可以轻松地由人工智能替代。比如,洗衣做饭、卫生保洁都可以由编程机器人替代,甚至,连妈妈叫我遛个狗,都可以让我家的机器人代劳。科技的发展,使人工智能机器能几十甚至上百倍地提高生产效率,标准化地操作,质量也大为改观,成效十分惊人。AlphaGo先后击败韩国围棋国手李世石和中国围棋天才柯洁;无人机、无人汽车的先后投产等,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和生活节奏。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因为过度依赖科技而变懒了?是不是以为科技能替代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劳动事项?(紧扣作文命题材料中的“有的说”之一,以守为攻,展开论述。先是充分肯定“科技进步”“人工智能”对改变人们生活的影响,继而提出能否用“人工智能”代替“劳动”的问题。使用设问句,实际上已暗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②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我感觉我们现代人太过于依赖科技成果。从我们中学生的视角,原先查阅纸质工具书的烦琐,已被计算机网络的迅速便捷替代;阅读上,更是觉得电子书携带和翻阅便捷,以致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没有认真拿起过一本纸质书,因而导致阅读能力下降。生活中有了除尘机器人,我们都很久没有收拾过自己的屋子,对居住多年的房子逐渐感到陌生。恍惚中,智能化水平最高的手机仿佛成了生活的主宰……(立足于“学生”的层面展开分析,紧扣了“面向本校同学”的任务驱动要求。“我感觉我们现代人太过于依赖科技成果”具有表明态度的倾向性。“我们都很久没有收拾过自己的屋子”强调了“劳动”是一种“体力劳动”,本段中的“感到陌生”分析了不“劳动”带来的危害。)

③人工智能固然便捷高效,但如果不慎重对待科技,忽略了人的劳动实践,它也会消解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要知道,科技本质上是为了实现人的对象性力量。四十多年前,发展人工智能的初衷不过是把它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试想:如果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科技一步步取代一个人的正常生活节奏,那我们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呢?再仔细思量,人之所以成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正在于人具备思考能力——能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且不断地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彼时和此时的生存环境。在百万年的漫长时光里,依靠劳动实践探索,现代人从类人猿一步步进化而来,直至走到逐步人工智能化的今天。所以,即便是人工智能化,那也是人类为进一步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思考,并且用双手勤奋劳动创造出来的科技价值。它本质上是我们劳动创造的成果。(本段分析了“劳动”的必要性。“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彼时和此时的生存环境”,充分肯定了“体力劳动”的重要性。文中不仅进一步廓清了“劳动”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人工智能”也是人类的劳动成果之一,而且分析了无节制地依赖“人工智能”对于人类“劳动”可能产生的危害。采用了假设论证方法,使得论证说理的手法更丰富。)

④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说:“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工智能是我们生活的需要,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历史的必然。我们需要拥抱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但也必须树立科技时代的生活思维,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我们的思维和劳动,对于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依然要理性且心存敬畏!除了要防范人工智能失控等“异化”风险,作为现代人,我们更要坚持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理性和人生意义——未来的美好的智能生活,仍然需要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干一行,爱一行”,扎扎实实地为社会劳动奉献,成就丰富多彩而有价值的人生。(引用名人名言,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行文的气势。文中重申“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我们的思维和劳动”,反复强调劳动能彰显“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理性和人生意义”,使演讲稿的内容更具思想深度。)

谢谢大家!

【总评】

本文有以下特点:

首先,紧扣材料,中心突出。文章抓住了“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准命题,从考题材料中选取“人工智能能否替代人类劳动”这一有思辨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論,使文章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深度。

其次,结合实际,对象感强。文章能从中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自身的认识,对不尊重劳动,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劳动的错误认识进行批评,同时提出了建议和希望。无论是演讲者还是听众,都有身份的代入感。

文章对如何“从我做起”说得不够充分,如果能够结合考生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会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是一篇较为优秀的考场作文,可评55分。

(二)

渺小与不朽

(文章标题与考题材料的关系未能充分体现)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两千多年前,有一位渺小的诗人,历史的尘埃遮蔽了他的姓名,却盖不住他不朽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开篇即引《诗经》的著名篇章段落再现“劳动”的情境,比较别致。但忘了说明演讲的主旨,既不太合乎格式要求,也使文章主题难以明晰。)

多少年来,多少中华儿女就如这位诗人所写的一般,耕地,织衣。在漫漫的长夜里,期待忙碌的黎明,薤上露,露沾衣,愿无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渺小而不朽的涟漪。(本段紧承上文诗句,较具体地再现了先民劳动的情景,但仍未进入本次写作“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准命题。作为考场作文,行文过于迟缓拖沓。“渺小而不朽”作为“涟漪”的定语首次出现在文章中,却未能体现其与文章标题的关联。)

然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忘却了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没有时间去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了人工智能来替我们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被困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懒散”的孤岛上;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要依赖别人的劳动,自己却萎缩在生活的角落里,并且嘲笑着光荣的劳动者。今天我在这里的讲演,就要说说自己的心声。(进入第三段,文章终于与现实挂钩。对于轻视、畏惧劳动的思想与现象,考题材料中反复使用了“有一些”的限制词,强调错误只是部分的存在;本文则将这个限制词完全抛开,给人以“人皆普遍如此”的印象。有以偏概全之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反复出现并形成排比,其实并无必要,反而显得拖沓冗赘。)

我也注意到了,今天的社会中,有勤劳者,有懒散者,有熱爱劳动者,也有不尊重劳动者。勤劳的人,对于劳动存有一种天然的热爱,繁忙于晨兴,戴月于归途。要知道,清晨尚在熟睡的现代都市,是被清洁工唤醒的,他们戴上口罩,挥动扫帚,累了就坐在路边,饿了就从怀中摸出余温尚存的早餐吃上几口,望一望街角,听一听风声。又过了一会儿,学生与老师不约而同前往学校,在书声琅琅的窗前,等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工人爬上了吊车,农民堆好了柴草。勤劳,如此平常。(这一段出现了平凡的劳动者——清洁工的正面形象,并对其披星戴月的劳动情景做了形象再现,但并未从“个别”到“一般”,揭示劳动的普遍意义。学生上学、老师到校,并不属于考题所限定的“劳动”的范畴,写入文中,说明作者还没有真正审清题意。“工人爬上了吊车,农民堆好了柴草”,仍是简单的场景呈现,无法使行文深化。)

热爱劳动的人,对于劳动有着一份超然。当陶渊明除去园中杂草,荷着锄,拭去汗,采菊东篱,种豆南山,悠然如飞鸟,超然若浮云。

劳动对于他们,不是疲于奔命,更不再意味着渺小而平凡,他们在享受劳动,享受这一古老的传统。在此之中,自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真性情,难以割舍,难以分辨。勤劳,如此不凡。(这一段谈及劳动可以让人获得精神享受,是一点推进。但陶渊明是一位弃官归隐者,他对田园生活的超然态度,并不能代表底层更多的劳动者。换言之,“超然的享受”并不是劳动与劳动者所必然具有的精神品格。)

尊重劳动的人,对于劳动有着一份敬畏。他们能够敬畏路边的清洁工,能够停下车,静静等待他们扫过眼前的路,而不是鸣笛示警;能够敬畏餐厅中的服务员,能够耐住性子,等待他们端菜过来,而不是喝三道四,指指点点;能够对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说一声“谢谢”,而不是漠然路过。勤劳,值得尊重。(这一段谈及了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但依旧是只有现象描述,而无深入的理性剖析。)

同学们、老师们,今天,此时此刻,我想对你们说:我们虽然处于科技发达的时代,有着人工智能,但人类仍然渺小,年寿终将有尽,荣乐也不过只享受一世,真正不朽的,在于一双勤劳的双手,用它去劳动,去创造,将渺小变为不朽。(本段为全文终结段。本来,人凭劳动实现了进化,改变了现实,也终将创造未来,是了不起的丰功伟绩,但文章反复强调人类的“渺小”,显得气度太小,也使作者所强调的“不朽”失去了应有的分量。)

谢谢大家!

【总评】

本文作者有较好的语言运用基本功,文章也能始终围绕“劳动”来写,描绘了某些劳动场景,肯定了劳动对于生产物质财富与获得精神享受的意义,也批评了轻视、畏惧劳动的现象,强调要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这些都是合乎题意要求的。

但是,文章没有紧扣“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主题,开篇起笔离行文中心太远;而且,文中多现象、场景的描述,缺少对所涉及主题的剀切理性的分析,因而缺少统率全文的主旨;加上批评不良现象又有以偏概全之嫌,标题“渺小与不朽”与“劳动”的内在联系也不够紧密,所以文章的理性思维比较贫弱,缺乏感召力。对于同龄人产生认识偏差的原因未作分析,对同学们的“建议及希望”也比较含糊,对象感不强,也缺乏演讲稿应有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文章可列入中档的二类考场作文,评45分。

(三)

我们得以挣脱牢笼

(文章标题意思不够显豁,与考题及其所供材料的关联也不够紧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劳动。(“聊聊”一语不符合演讲这一庄重的场合,过于随意。)

雨果曾言:“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换言之,劳动者始终主宰着时代。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时代、地点,沉默而高贵。(“劳动者始终主宰着时代”的判断很有力度,如果全文始终沿着这条主线作分析,有希望写出一篇切合题意、礼赞劳动的好文章。但文中所引雨果名言“思想也是劳动”反而混淆了“劳动”的概念。因为,虽然从广义来说,“思想也是劳动”自然是正确的,但作文题目所强调的劳动恰恰主要指体力劳动而非“思想”。这一处概念判断的失误,为下文行文重心的偏移埋下了伏笔。)

阳光沿着既定的轨道滑动,那是先民们铭记于文字中的劳作日常。天有四时,他们有条不紊地挥舞着双臂,修犁、耕种、采桑、织布、收割、酿酒……从身边起伏而过,如松涛一般现出季节痕迹的自然之声,仿佛一种应和:春天的莺啼,夏日的蝉鸣,秋季蟋蟀振翅,入冬,雪沉沉压住声响,只有灶头的柴火不时发出噼里啪啦的低唱,弥漫出一丝丝甜香,劳动,让生命的脉络由此延续。(这一段又自觉不自觉地回到了对“体力劳动”的表述,且富有画面感,语言优美。)

镜头一转,稳定而较为迟缓的农耕时代中跃入了工业革命的火种,劳动以一种新的形式在延续。电光穿透蒸汽的薄雾,世界像堆积木似的层层涂上更加鲜亮的色彩,路更平坦,车如游蚁,留声机里有婉转清晰的声线。文学家和哲学家们在灯光下抚摸他们被打印成铅字的作品,那些小小的黑体字将要插上翅膀飞往世界各地,再无阻碍,在各种国籍和肤色的人心里点燃起另一种光亮。新的劳动,带来工业时代的喜悦欢欣以及觉醒,像碟片里音乐家的琴键,不断说出新的渴盼。工业时代,又促进新的劳动发展。(承接上文,从农耕时代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社会面貌的描述。因为写作的目标不够明确,文段只重点写了经历工业革命之后人们生活与心理的改变,而没有强调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着重写“文学家和哲学家们”的作品无远弗届的巨大影响,是写作内容再次向“脑力劳动”的方向偏移。)

时光继续向前,如今大多数人都是电子科技的拥趸,“劳动”可以断档隐匿了吗?并不,科技时代更需要劳动,唯有思考,唯有亲自实践,才能在信息爆炸时代获得属于自己的真知。我们习惯了简化而便利的一切,只需手指轻轻一划,很多问题似乎就已迎刃而解。但这不是生活全部的奥义,当然不是——冰冷的器械不能代替经验、情感以及沟通。“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求学问如是,做其他事业何尝不是如此?科技的进步只是为大家提供了利器,而人的思考和直接经验怎能被代替?要想真正了解并精通,除非自己动手,否则终究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打开网络,搜索时争先恐后冒出的种种“教程”,真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如何去做,此过程中有几分符合自身情形,如何因地制宜、适时调整,都是极其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思考、尝试。(这一段,笔触进入了今天的科技时代。作者虽强调了这一时代劳动不可“断档隐匿”,指出“科技时代更需要劳动”;但是,作者仍然没有悟出这次写作是要重点突出与“德智体美”并重的“劳动教育”的意义,所以,仍然将“思考”“实践”和“劳动”视为同义词,甚至将“求学问”以及获得“经验、情感以及沟通”的方法也列入劳动的范畴,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式地笼统议论,自然无法进行清晰的思辨,写出合乎考题题旨的深刻文章。)

你仍然甘心做一个“电子奴隶”吗?相信我,只要尝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就不会被唾手可得的、重复滥用的事物所蛊惑。无论身处何处,你的思想将伸向宇宙般广大、星河般灿烂的境地。你会感到无限的幸福,因为你在思考和劳动中实现了真正的独一无二的自我。(本段引用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但仍将“思考”和“劳动”混为一谈,丧失了深入谈论劳动意义的可贵契机。)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从田间地头到宇宙天空,从注目方寸到思接千里,不同时代的劳动,让我们得以不断挣脱牢笼。我们也可以成为新时代的新劳动者,打破新时代出现的新牢笼!(这是总括全文的终结段,作者亮出了“打破新时代出现的新牢笼”的口号,也让阅读者终于明白了文章标题的含义。但是,他始终将“注目方寸”“思接千里”与“劳动”相互等同,而未能揭示本文中“劳动”的题中应有之义,证明他始终没有审清考题的题意,所进行的是一次盲目的写作。)

谢谢大家。

【总评】

读完本文,我深深地为这位写作者惋惜。因为他肯定接受过良好的写作训练,是具有写好一篇情理交融的演讲稿的潜质的;可是,正是因为在这次考场写作中缺乏他自己反复强调的“深入思考”的精神,致使審题不清,写出了一篇偏离考题题意的文章,文章只能在略高于及格线的40分上下给分。

虽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并没有彼此绝对相互排斥的界限。换言之,任何一种广义性质的劳动,都是体力与脑力相互结合而完成的;但是,根据劳动的情境、条件和任务、目标来区分,仍然可以判别某一种具体劳动主要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按照考题材料的表述,维护“民生”之“勤”,“洒扫庭内”之劳,以及区别于学生学习的“劳动”,都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体力劳动。以为进入科技发达的当今时代,就可以不进行劳动教育,可以不必身体力行参加体力劳动,甚至可以不尊重甚至蔑视普通劳动者的体力劳动——批判诸如此类的错误思想,正是这次高考写作的命意之所在。的确,谈劳动的文章小学生、初中生都可以写,但高中生要写好却也并不容易。写作不仅是语言训练,更是对思想的训练,是对一个人是否了解现实生活、能否对它作深入思考的考查。不要轻视语文,不要轻视写作,不要轻视作文的审题,可能就是这位考生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吧。

猜你喜欢
考题劳动者劳动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致敬最美劳动者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热爱劳动
追踪考题,晒晒考点
一道考题的多解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聚焦绝对值不等式热点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