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中的国宝

2019-09-10 07:22
华声文萃 2019年12期
关键词:马王堆现藏汉墓

战国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该方案案面已朽,仅存案座,边长47.5厘米。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错”墓出土。现藏于河北博物院。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整个图案由陶范铸成零件,共使用了186块陶范,经过多次铸焊接(40个铸接点、60个焊接点)而成结构如此复杂的成品。

该方案四条龙头上各有一个斗拱,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出战国时期的斗拱造型。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打破了传统的“龙飞凤舞”的动态场面,以静为基调,底部由四只表情温驯的梅花鹿承托一圆圈,四龙四凤互相盘结,翼尾相接,构成一个内收而外敞的支架,上覆几案,稳定而舒展,呈现出一种静态美。

中山王铁足铜鼎

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铭文内容记载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让君位给相国子之,以致国破身亡事,中山王厝(同“错”)要其嗣王接受这一教训。铭文还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在燕国内乱时伐燕,以及开辟疆土、获地数百里、列城数十座等功绩。

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中山王鼎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

该铜鼎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角形玉杯

西汉角形玉杯通高18.4厘米,口径5.8~6.7厘米,壁厚0.2~0.3厘米,重372.7克,材质为新疆和田玉。杯形如兽角,杯底有细软弯转的绳索式尾,缠绕在杯身下部。杯口沿阴刻弦纹一周,杯身以浅浮雕和双钩法饰勾连云纹。器体轻薄,抛光琢制俱佳。口沿上微残,青玉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它通体由一整块青白玉雕琢而成,杯腹中空可盛酒,杯口呈椭圆状,由杯口至杯尾逐渐收拢,在杯尾卷曲处形成飞卷的浪花,看上去颇似一只犀牛角。

西汉角形玉杯1983年出土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现收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西汉角形玉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汉代角形玉质杯,在玉器史上占有绝对重要地位。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是西汉时期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作,1972年于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出土时为覆盖在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其应为出丧时作为“遣车”先导所打的“幡”,它表达的是引魂升天之意,体现墓主对羽化登仙的渴望。画面的内容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代表天上、人间和地下。上部描绘的是神话传说中的天国景象。中间画的是墓主人在世时的生活写照。下部绘的是神话传说中的阴间场景。整个帛画画面和谐自然,色彩浓烈,富丽华贵,庄重典雅。整个帛画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

西汉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劉胜妻子窦绾墓中出土。现藏于河北博物院。长信宫灯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通体鎏金,显得灿烂而华丽。铜器上的鎏金工艺在战国时期已出现。铜器经过鎏金处理后,表面金碧辉煌,而且经过鎏金后对于铜器的保护也起着很重要作用。这件出土的长信宫灯就是最好的见证。

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该灯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分铸而组装成的。宫女体中是空的,头部和右臂还可以拆卸。宫女的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着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以手袖作为排烟的管道。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灯罩由两块弧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照射的亮度和强弱。灯盘中心的钎上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可以保持室内清洁。

西汉刘胜金缕玉衣

该套金镂玉衣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厘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为岫岩玉制作,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

该套金镂玉衣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整体主要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五部分。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

该套玉衣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护裆,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有玉带钩,组成一套规格最高的汉代丧葬用玉。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朱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三层,棺为梓木,通体内外髹朱漆。

外壁在朱漆上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颜色,绘出龙虎相斗、双鹿腾云、双龙穿壁,以及仙人、云气、仙鹿等,整幅画面充满海外仙山与神仙洞府迷离的气氛,并以此表达吉祥升仙的主题。

黑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二层,棺为梓木材质。棺内涂朱漆,右侧板内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马和人。棺的外表,以黑漆为地,彩绘奔放的流云,以及仙人、神怪、禽兽,构成一个奇幻的仙境。该棺椁1972年出土于长沙市马王堆西汉古墓,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

该护膊1995年10月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墓地中出土。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经密为2200根/10厘米,纬密240根/10厘米,经向花纹循环7.4厘米,为汉代蜀地织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字出自《史记·天官书》。此汉锦采用的青赤黄白绿五色,皆为秦汉以来发展广泛的植物染料所得。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于199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出土。《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现藏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直裾素纱单衣

直裾素纱单衣为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重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单衣用纱料制成。纱,是我国古代丝绸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它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纱,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纱。密度稀疏,孔眼充满织物的表面,因而质地轻薄,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

它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为国内所仅有,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的骄傲。该单衣1972年出土于长沙市马王堆西汉古墓,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据央视“国宝档案”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马王堆现藏汉墓
《玄宗避蜀图》
七月·美梦
一月·如意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绢缘印花草编盒的修复研究
马王堆帛书的书体形态
马王堆帛书的书体形态
西安地区汉墓出土陶灶分析
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
“马王堆”走进上海龙美术馆
马王堆汉墓简帛首度全面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