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净沙·秋》为例谈元曲教学

2019-09-10 07:22朱娅娜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元曲小令天净沙

朱娅娜

曾几何时,古诗词教学是我不敢随意尝试的领域,只觉得诗词,让学生读一读,理解一下,再背一背、写一写就足够了,但当我涉足其中时,才发现诗词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学生在我们教师的引领下,在吟诵的同时,还对诗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能跳出文本学到更多的语言知识时,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天净沙·秋》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中诗词综合性学习中的内容,也是小学教材中的第一首且唯一的一首元曲,作者是元代四大元曲家之一的白朴。这少之又少的元曲,仅仅只是让学生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吗?还是停留在“初步感知”的层面?还是让学生成为白朴的知音呢?我自己也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渐渐地,一幅“秋日夕阳风景图”慢慢地浮现在我眼前,且越来越明朗,教学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

《天净沙·秋》这首元曲,画面有静有动,语言浅显易懂,易于学生理解。如何让一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变得丰满且有内涵呢?于是,语文教学所倡导的“浓”与“淡”、“胖”与“瘦”的辩证关系成了我本课的设计理念。

一、借“元曲之美”,读出音韵

在揭示课题之后,我就请学生读整首曲了。由于文本简短精练,因此学生很轻松就能读通顺。那么如何读出元曲特有的音韵美呢?于是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引导: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字正腔圆,不过,这仅仅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大家注意观察这首小令,语句有长有短,因此在朗读时就要读出其中的节奏感。(师生合作读整首曲)

师:感觉如何?

生: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师:是啊。元曲不光有节奏美,还有韵律美,这就是第二条,读出小令的押韵——韵律美。你能找出这首小令押韵的韵脚吗?

生:霞、鸦、下、花。

师:不错,一眼就看出。那么在读的时候,就要读出其中的押韵。自己再试一试。

学生读诗词,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再通过引领,教给方法,边读边学,边学边读,使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建立在方法的融会贯通之上。

二、借“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赏析经典诗词的诀窍,也是教学经典诗词的妙招。启发学生透过诗词语言,呈现画面,从而理解意义,感悟情感,这是我在探究古诗词教学之路上的一大收获。

师:同学们,作者白朴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动动笔,圈一圈。

(生动笔圈画,并汇报交流。)

(接着教师按照“先部分,再整体”的教學思路,请学生先品读前两句。)

师:大家来说一说,在你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孤独的秋天,我是从“孤村”一词中体会到的。“孤村”就是指孤零零的一个村,与之相同的还有“落日”和“残霞”。太阳要落山了,只留下了一抹残霞,给人孤寂的感觉。

生:我感觉这个秋天很悲凉,因为作者写到“轻烟老树寒鸦”,只有那枯老的树,乌鸦在树头叫唱,让人觉得很悲凉。

生:我觉得这个秋天不仅孤寂,而且萧瑟,没有生机。

(朗读指导)

师:这心酸的情景、这萧瑟的景象会一直延续到最后吗?(学习后两句)

师:此时,展现在你面前的又是怎样的秋景呢?

生:现在,我觉得富有生命力了,因为有青山绿水。

生:我觉得现在是生机勃勃,不仅有青山绿水,而且还有“白草红叶黄花”。

师:你发现在写这些景物时,都加入了——

生:颜色。分别是青、绿、白、红、黄。

师:是啊,给人一种色彩感。这是一种绚丽的、明亮的感觉。那这两句又该怎么读呢?

(学生试读,节奏加快了,情感变浓了。)

就这样,我引领学生“胖”读全曲,把曲中简洁、沉寂的曲意,通过品读,想象成为灵动、丰富的画面,化言为画,化虚为实。与此同时,把诵读、说话训练有机地融合在其中,把“词语—画面—诵读”三者连成一线,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说景悟文,说景融情。

三、借“一点飞鸿”,读出情感

曲,是要品的。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无疑令诗词教学浅薄。教学,如果仅仅只停留在对字词的表层意思的讲解上,也就显得苍白、肤浅了。

本首元曲在写作中,让前、后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之物,那就是“一点飞鸿影下”,因为这“一点”,让作者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场景,那这“一点”,又仅仅是指“飞鸿”吗?因此,我又翻阅了许多资料,得知了本曲的写作背景,那么对这“一点飞鸿影下”的理解也就更为水到渠成了。

师:同学们,这一悲一喜,一明一暗,你发现白朴在写作上的特点了吗?

生:对比。

师:那又是什么让作者有如此大的转变?

生:一点飞鸿影下。

师:仅仅是大雁吗?请大家看资料。

(课件推送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到学生平板电脑,供学生自主学习。)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看了资料,知道了原来白朴之前历经坎坷,所以他前面写的景物比较孤独。

生:我读懂了作者后来寄情山水,向往自由。

生:我知道了这“一点飞鸿”其实也是他自己的写照。

师:是啊,这也是白朴写这首曲子的背景所在。因此我们在读诗词时,也要关注作者写作的背景,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如果说刚才在读画面时是“胖”读,那么这一环节便是“瘦”读。通过拓展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主感悟,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这“一点飞鸿”看似简单,其实是独具心思的,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在课堂上,更有学生体会到了作者采用“以动衬静”的方法让全曲的写作特色上升了一个层次。因为这一句话,连接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因为这一句话,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说,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我想,这应该是整首小令的“眼”吧!

不仅如此,我还由这一首带出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以及元曲中的“套数”认识,和白朴的《天净沙》四季系列的整组元曲的教学,不着痕迹地拓展了文本的宽度。

四、借“拓展学习”,提升能力

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尝试用拓展、整合、对比等阅读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无论是单篇阅读教学,还是诗词教学,我都在探索,这次元曲教学,我也进行了实践,收效不错。因为我始终相信,要加大经典诗词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扩展是十分必要的。

师:朱老师把这两首元曲放在一起,推送到大家的平板电脑上,你们先自由地根据刚才所学的方法,读一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然后动手在平板上圈圈画画,找出两首元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生自主学习)

生:这两首元曲都描写了秋天的景。

生:白朴的秋景是先萧条,再明亮,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而马致远的秋景从头到尾都很悲伤。

师:你读出了同样是写景,但也有不同点。

生:马致远在写景时,还有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你能来读一读吗?

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不错,读出了他思乡的思绪。

生:这两首元曲都是借景抒情,不过抒发的情感不一样。白朴表达的是自由、美好的情感,而马致远表达的是游子的思乡之情。

就这样,在对比学习中,学生不仅对白朴的元曲有了更加完整、深入的了解,有了“细嚼慢咽”的消化,也对马致远的小令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学得兴致盎然,也学有所成。

综观本节课,以“诵读”为根本,以“画面”为辅助,以“拓展”为提升,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元曲学习经历”,又因“一点飞鸿影下”,让整节课活力四射。

我想,这“一点飞鸿”,不仅是大雁,也不仅是白朴,还应是学生,是我们教师。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些还处在“轻烟老树寒鸦”之死气沉沉的局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我们也要“一点飞鸿影下”,让课堂生动起来,做学生的引领者,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呈现出“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生机勃勃的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元曲小令天净沙
闲吟小令
天净沙·春
掉坑
多面人生
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及其成因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
天净沙·春思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