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慧敏
摘要:从2017年起,笔者所在的县级电视台开始尝试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创作。从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参与系统内部优秀作品评选的需要,到如今有了固定播出的栏目平台、相对成熟的创作团队、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句容市广播电视台的系列纪录片《记忆句容》不仅在所在地域获得较大的社会关注和影响力,在年度省市级节目評选中屡有斩获,甚至通过海外平台的推广,在海外华人中也收获了不小的反响。县级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到底要如何忠实纪录社会、关注人文?如何展现独有的地域特色、凸显文化张力?系列纪录片《记忆句容》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稍显稚嫩却日渐自信的影像风格。本文以句容市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实践为例,探讨县级电视台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突破困境,走出一条纪录片创新发展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纪录片;本土文化;典型题材;交叉叙事
作为《记忆句容》栏目的总导演,从栏目最初的策划、架构、方案到采访、制作、播出,笔者几乎主持了栏目的整个运作过程。收获的经验自不必说,对于在小平台上运作大型系列纪录片的艰难和不易有着更深的体会。和大多数县级电视台一样,笔者所在的单位也面临着人力物力短缺等现实困境。在这种尴尬的境遇下,政论片、献礼片成为县级台纪录片最重要的生存形态。不得不说,这部分类型片确实为城市的宣传推广、特色彰显以及形象气质养成做出了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宣传和文献价值。但是其摄制过程并非以创作诉求为本,更多的是依赖于宣传诉求,使得创作本位的缺失成为其先天不足。
每座城市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历史。每座城市的历史都值得书写。县级电视台的纪录片便是在不知不觉中肩负起了这一使命和职责,成为一座城市的纪录者,成为一方水土的影像志。
一、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在发展中迎来春天
201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纪元。在中国现有的纪录片创作力量格局中,中央电视台所属的纪录频道、科教频道和新影厂等组成的旗舰力量以绝对的领头羊姿态扛起了国内纪录片风向标的大旗,上海纪实频道等省级电视播映机构成为强大的中坚力量,地方电视台则紧随其后纷纷开办了纪实形态栏目,由此构成了三级广播电视机构联动,共同助推国产纪录片发展的态势。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县级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自然也从中获得温暖和力量,不断寻求全新的发展契机。
(一)县级电视台试水原创人文纪录片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由此出发,催生了句容市广播电视台首部历史文化系列纪录片《记忆句容》的创作构想。2017年伊始,栏目组成立后,根据节目定位,确立架构方案,即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散文化的文字表达,对句容历史的源头与流变作全景式的展示,引导受众从历史事件、自然生态、人文地理、社会形态、人物纪实等多方面认识和理解传统与变化着的句容,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情结,记住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句容的历史文化,用全新的演绎解读城市的古今繁荣,《记忆句容》就是这样一部以视听语言为载体,记录句容文化根源,实现句容文化传承的“影像志”。
(二)县级电视台纪录片扩宽传播渠道
历时近三年的拍摄制作,《记忆句容》成功制作并推出了四个播出季,共29集纪录片,总播出时长超过400分钟,题材涉及、人文、历史、美食等多个方面,不仅实现了本地电视台的落地播出,还搭建起了“看句容APP”“句容TV”“句容发布微信公众号”等新型社交传播平台的全网播出形态。
更让人欣喜的是,其中,《传戒·隆昌寺》《茶·茅山长青》《乌饭草》《葛根》等通过黄河电视协作平台的对外播出,让世界更多地区的受众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华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搭建了平台。
二、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在困境中寻求突围
县级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环境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相较于中央台和省级卫视来说,无论在资金、技术还是人才、播出平台等各个方面仍然相形见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可否认的是,县级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也有着它自己的先天优势。
(一)深植本土文化,贴地飞行
鲜明的区域文化赋予了电视节目形态迥异的文化禀性,也成就了县级电视台作为地域文化传播主要渠道的地位。句容,这座千年古邑的深厚积淀为笔者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文素材。作为熟知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县级电视台编导,只要找准接近点,从本土受众熟悉亲近、真真切切的内容人手,就能获得最“生鲜”的题材。身边的文化现象、村头的风俗故事都能引起受众共鸣,激发收视兴趣。特别是涉及手工匠人、非遗传承等题材,因为其不可复制性,对时间元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记忆句容·手艺》系列的摄制,可以说栏目组是在争分夺秒地赛跑,进行着抢救性拍摄。《茅山叫叫》,在茅山地区,目前还在做这个的,只有戴立明一人。记者去采访的时候,戴立明说这是他制作的最后一批叫叫了。因为市场不好,再加上自己身体不佳,卖完了这一批他就不再做了;《天王木雕》,虽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名噪一时,但由于现代机械工业的冲击,现在仍在坚持的也只剩下昌万年一人;《边城浆塑》的创始人汪桃源由于身体状况也渐渐淡出了这项手工艺的制作……将镜头更多地聚焦到传统的民俗技艺、民俗文化和那些具有鲜明特质的句容元素上面,在留住历史影像的同时,《记忆句容》也加深了受众对于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精选典型题材,拓宽视野
县级台制作纪录片的优势和短板都是显而易见的。优势是本土作战、素材鲜活,短板是视野局限、题材不多。以前有知名导演开玩笑说:“在地方台,很多导演很有实力,但视野都很有局限性;而中央台,就算是新编导,开口便是全国范围。”客观地讲,不无道理。视野决定了思维,也决定了创作的高度。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格局”。而事实上,作为县级台,仅仅以单纯的地方特色为卖点已经无法满足整个趋势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题材里发掘更大的价值呢?笔者认为,不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跳脱开来,进行横向或纵向的类比,将小题材关联到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赋予它更为具体和实在的时代意义,不失为当前现有条件下比较可行又效果显著的方法。
《记忆句容》的文化类题材中,《南朝萧绩墓石刻》就是上述类比法的典型代表。从多年来始终如一看守石刻的两兄弟入手,穿插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的课题考察,说的虽然是古迹遗存,但是却赋予了历史全新的现实意义。再加上和南京中山门广场上那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神兽雕塑以及丹阳三城巷齐梁帝陵的石兽进行类比,逐渐揭开了南康郡王萧绩波诡云谲的短暂一生,南朝时期的皇家规制和国力状况也可见—斑。
(三)讲好故事细节,交叉叙事
纪录片,无论什么类型,无论什么题材,都离不开叙事主体的参与。所以说,故事是結构纪录片的重要手段,是吸引受众的主要元素。但同样一个故事怎么来讲却大有学问。可以通过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等反映人物特点,也可以在内容表现和题材选择上偏向深度挖掘,透过细节展现情节。作为县级台,由于选材的地域范围受限,可供筛选的题材数量不多,使得在题材的独特性上下功夫成为必然。十年前我们做的纪录片大部分采用专题模式,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五年前我们做的纪录片广泛运用纪录模式,手法和元素的单一导致可视性不强。今天我们做的纪录片则更强调内容的故事化发展,不仅仅是叙事的方法,还包括结构的处理、节奏的把握。
《记忆句容》风物特产系列当中的《葛根》和《茶·茅山长青》就是在交叉叙事的运用中不断提升细节感染的张力。“北有人参,南有葛根”。山里人亲手采挖粉葛手工炮制葛粉,药葛则卖给加工厂;加工厂以学院的技术力量为支撑对药葛进行深加工;150公里之外的无锡,句容出产的葛根受到当地久负盛名的中医药堂青睐,成为药方上的一剂良药。葛根,在江苏境内山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句容,凭借着人们的创造书写着本草的传奇,也得益于科学的力量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从农家到工厂,从药堂到高校,《葛根》在与句容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展现了句容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与之如出一辙,《茶·茅山长青》也是选取了与茅山长青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人物为主线:一是朱安成,他的茶厂是茅山长青的诞生地;二是田保良,他的身份是茅山长青的研制者。通过茅山长青的研制、命名和品牌回归的桥段,讲述茅山长青这个句容人引以为傲的茶叶品牌是如何作为句容的文化名片乃至江苏名优茶的代表,完成了它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的首秀,展现了句容茶叶种植的千年历史画卷和文化渊源。
三、结语
不可否认,当前的纪录片创作环境是前所未有的。就笔者所在的县级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而言,虽然也受到这样或那样诸多条件的制约,但难能可贵的是对纪录片创作的初心不改,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的创新突破。放眼更高层级的平台,尽管算不上什么大手笔、大制作,却是在现有条件下,利用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属于县级台纪录片创作的发展之路,积累了不少有关县级台在大型纪录片项目运作方面的独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