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语言是有“体”的,无论是作为口头语言的“说话”还是作为书面語言的“作文”,务要得体。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增强文体意识,站在文体的视角教学。所谓文体,是指在长期、不同的实践中,形成固化的语文样式或类型。常见的文体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体”定教,能深化语文教学。
一、以“体”定教,把握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文体是立足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更要揣摩文本形式。以“体”定教,能让师生精准把握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
如统编本三年级下册《去年的树》,如果教师拥有清晰的文体意识,将其作为“童话”来教,就自然能把握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事实上,《去年的树》通过对“树”与“鸟儿”关系的描写,体现了朋友之间的信守承诺。通过对童话的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熏陶他们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训练语感等。由于受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影响,他们对于童话中的“友谊”“永远失去”等字眼没有太深的理解,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发掘、探讨。
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掌握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关注文体,不仅要把握作者是“怎样写”的,还要追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才能明晰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
二、以“体”定教,把握文本的层次结构
文体决定着结构,结构是文本的骨架,是作者思路在文章内部的体现。以“体”定教,能够让师生把握文本的深层次结构。作为教师,要超越教材编排,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主题,把握文体。
比如叙事类的文本占据了教材的大部分,“叙事”这一称谓比较宽泛,包括“记叙”“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尽管表达方式不同,它们却有着相同的结构,即都是“三段式结构”(开头、经过、结尾)。但它们的结构又各具特点,如《画杨桃》属于单线结构,全文只写了一件事;《父亲、树林和鸟》属双线结构,明写父亲,暗写“我”;《蜘蛛开店》属块状结构,文章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等等。把握了文体结构,就能让学生自主分析文本、解读文本。比如对于“单线结构”文本,主要要明晰叙事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描述的细节等;再如对于“双线结构”,主要要厘清课文叙事脉络,通过明线,显露暗线;还有对于“块状结构”,主要要品析构段方式、品味篇章整体美等。
三、以“体”定教,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如果说结构是文本的深层脉络、骨骼,那么语言就是文本的皮肉,是文本最为外在的表现。以“体”定教,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不同的文体,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解读方式。
在解读文本时品味语言,能让学生在“得言”时“得意”。比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桥》是一篇微型小说,语言特别凝练,渲染的气氛非常紧张。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握跌宕、扣人心弦的情节,而不是将着力点放置在分析老汉的光辉形象上。教师可以从小说对典型人物正面刻画与侧面烘托入手,让学生思考“文中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洪水变化的语句有哪些”。也可以从人物细节描写来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形象:“为什么老汉要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还可以从小说中的悬念设置来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文体特质,如何采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如何抓住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如何巧设悬念来结尾,等等。
教师站在文体视角教语文,不仅能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还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文本的独特价值。当学生站在文体视角学语文,就能形成清晰的文体意识、文体思维,真正走进“语文之门”。
(作者单位:山东日照市济南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