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的教育母题,“向真向善向美”是所有班级活动的母题,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追求。班级活动母题与儿童成长愿景总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要求班级活动的开展要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也要求班级活动的主题设计要有延续性。班级活动母题为班级共同体成长发展指明方向、定位目标诉求。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只有得到儿童个体的积极回应,它才能真正体现出积极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班级活动母题;成长愿景;一致性;延续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7-0042-03
【作者簡介】李竹平,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北京,100176)教师,高级教师,安徽省语文特级教师。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班级活动,通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各种活动主题,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教育有其终极目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主题也应有与教育终极目标相对应的“母题”。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那么,教育要“育什么样的人”呢?对此大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各种各样的说法又都有一致的指向,即教育就是在尊重天性的基础上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让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向真向善向美”。“向真向善向美”正好对应了新时代教育的母题——立德树人。
追问班级活动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学会积极主动地“向真向善向美”。笔者认为,“向真向善向美”就是所有班级活动的母题,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追求。同样地,“向真向善向美”也是儿童成长的愿景。任何班级活动,如果偏离了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服务这条轨道,都是违背了母题的、没有价值的。
有什么样的儿童成长愿景,班级里就会有什么样的活动;同样,具有母题意识的班级活动,总是承载着积极健康的儿童成长愿景。那么,如何确保两者在教育实践中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真正为儿童的成长服务呢?
一、儿童成长的线索即班级活动的线索
儿童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尤其是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仅拿小学阶段而言,儿童在学校实际“被控制的场域”中要度过六年的学习生涯。在这个特殊的场域中,他们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结交伙伴……他们努力朝着“明亮那方”进发,用真实的心灵体验着途中的点点滴滴。“明亮那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前方”,儿童是否能在自己的心中种下充满希望的种子,往往要看他们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班集体里,要看这个班集体是否为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促进成长的班级活动。
笔者曾遇到过一个在课程开发和实践上极具创造性的班级,他们开发了一套跨学科融合式的课程,自称该课程能使每个学生真正拥有广博的视野、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他们寄希望于用一套“理想”的课程许诺学生一个“向真向善向美”的未来。但是,据笔者观察发现,这个班级的学生缺失了基本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共情能力等。经调查发现,这个班级四年级之前,在“风生水起”的跨学科融合课程之外,基本没有组织过系统的班级活动——体育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玩耍,节庆活动就是读读诗文,班级生活诗意有余,理性规范缺失。
班级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也是一个发展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不仅需要诗意的学科课程,还需要诗意与理性共存的成长课程——班级活动。为了让班集体中的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整个小学阶段六年的班级活动,应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线索。
班级活动线索有多条,如不断强健体格、不断促进心理健康、不断提升道德素养等,它们都指向“向真向善向美”的母题。班级活动需要明确和落实的是,班级活动的线索如何与儿童成长规律保持一致,让班级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沃土和舞台。
其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群体特征,有不同的发展需要,班级活动要站在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整体把握。这个“整体”,可以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参照和指导,让班级活动服务于学生各种需要的逐次满足,从而达到“向真向善向美”的成长追求。
第二,强调班级活动的线索,就是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和系统设计班级活动。例如,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年级重点引导学生学会管理哪些事情,往后每一个年级自我管理的重点又是哪些,以及这些自我管理的项目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联,都需要我们理出一条清晰而科学的线索来。自我管理包括物品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同伴关系管理、行为习惯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的管理,又可以从不同维度细分,如时间管理从时间跨度长短上区分,可以是一天中某个时间段的管理,也可以是一整天的时间管理,还可以是一周的时间管理等。时间管理能力,与学生的心智发展等紧密相关,学习时间管理的班级活动的规划线索,要与学生心智发展的线索协调一致,才能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所以,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谨记:儿童成长的线索即班级活动的线索。这既是指儿童身心成长的一般规律是班级活动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意味着班级活动的科学开展会积极地服务于儿童的成长。
二、班级活动主题的延续性和阶段性
围绕班级活动母题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班级活动主题,如爱国爱家、习惯、规则、责任、担当等。班级活动主题的延续性和阶段性是母题落实和实现的内在要求。“向真向善向美”的成长愿景无法靠散乱的、随意的班级活动来实现。
以责任意识培养为例。小学阶段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教师都要持续开展这一主题的班级活动,才能逐步让责任意识深入学生心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定位为“延续性”而非“持续性”,是为了强调,责任意识的培养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级侧重的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意识,三、四年级侧重培养学生对班集体、对同伴、对身边事物的责任意识,五、六年级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延续性里就隐含了阶段性,即每一个阶段都有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培养重点。
儿童成长线索和班级活动线索是班级活动主题延续性和阶段性规划的基础。进行某个主题的班级活动规划,先要研究儿童身心成长和发展的一般路径,再分析主题活动目标与儿童成长路径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对此主题的班级活动进行系统规划。
在现实教育情境中,班级可能会面临多次任课教师或班主任调整的问题。如何确保班级活动主题的延续性,持续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教师需要关注的课题。首先,“母题”和“愿景”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班集体成长和发展始终如一的目标和方向。但同时,“向真向善向美”这一“母题”和“愿景”可能会显得过于空泛,通常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会用几个关键词来定位教育追求和学生成长目标,这些关键词就可以看作班级活动的母题和学生成长的愿景。有了“母题”和“愿景”,新的教师或班主任通过了解班级成长经历和学生当下发展状态,就可以找到班级活动的线索,明确接下来班级活动的主题和具体内容。
三、班级活动母题与儿童个体性发展
班级活动母题是服务于作为共同体的班集体成长发展的,首先看到的不是某一个儿童,而是一个班级内的几十个儿童。但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认识到,班级生活服务和塑造的是班集体,更是班集体中的一个个具体的儿童。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让班级活动母题与儿童个体性的发展建立起清晰的联系,即班级活动如何关注儿童个体性的发展,是一个容易被教师忽视却极其重要的课题。
班级活动母题对应的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对每一个儿童个体成长发展的理想期待。教师在设计和开展班级活动时,“母题”和“愿景”是定位活动目标的重要指导,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例如在低年级以责任意识培养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中,整体性目标是帮助学生明确在学习生活中自己对应的责任行为,并在具体行动中学会实践和履行自己的责任。但在自然状态下的班级生活中,学生已有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行为会有很大的差别。那么,班级活动就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唯此,不同的学生才能收获适合自己需要的成长。
关注儿童个体的成长,教师或班主任还要关注班级活动在日常班级生活中的延伸,用不同的方式引导不同的学生在日常实践中落实班级活动所蕴含的成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