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教学改革是地方应用型大学转型成功的重大举措。《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确定了《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的教学目标,重构了课程知识体系,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翻转课堂、案例法、项目法、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混合的模式,进行了教学改革。
关键词:混合式;重构;慕课
转型发展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发展的方向。建立合理的新课程体系则是保证地方高校教学转型成功的条件之一。我国学者王桂云、王明明指出,“地方本科高校应依据现实需求,关注职业岗位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课程知识为基础,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1]。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是由具体的一门门课程组成的。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微观体现。陆昉提出,“教学模式改革是大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2]。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课程教学改革就成为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1
德国学者 Rebecca Launer 提出混合学习是指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或远程学习环境与面对面学习环境相结合。我国学者认为,混合教学是整合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这两种学习模式,是一种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益的教学方式[3]。混合式教学将网络和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地将二者的优势和效益综合起来,也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从而,混合式教学成为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4]。
1 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设计的引领,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有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根据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将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确定为三层目标:一是理论目标,即学生需掌握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城市生态学的概念和主要理論、生态规划、环境科学的概念和环境要素、环境规划等相关知识;二是技能目标,主要包括利用资料分析评价区域生态和环境状况的能力、区域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的编写、运用生态学和环境学原理进行城乡规划的能力;三是人文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激发为祖国可持续发展而学习的热情。
2 教学知识体系的重构
城乡规划专业的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采用的教材主要是沈清基教授编写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也有部分院校采用的是《城市生态学》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教材。《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开设,其目的是为了传授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生态学和环境学知识,用于城乡规划,并不像是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仅仅简单的学习生态学知识。因此,沈清基教授编写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更合适一些。但是该教材是沈清基教授于1998年编撰的,距今已有20年的时间了,需要重新更新教材知识体系。
新的知识体系以沈清基教授编写的教材为蓝本,结合《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大纲》对生态与环境知识的要求,结合其他生态学和环境学经典教材,以章节+专题的形式组织,构建城市生态和城市环境两大知识群,这样既能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基础性,又能保障知识的可更新性和前沿性(表1)。
3 教学模式的设计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依靠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采用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翻转课程、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检验等教学环节,保证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够通过视频、实践、实验等途径直观而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通过案例、项目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实现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把知识变成自身的能力。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学PPT、教学视频、案例资料、项目要求、参考书籍、纪录片视频资料等,内容比较丰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资料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APP免费使用。
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完成后,根据各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接受程度,经过前期调研,吸收以往教学经验,教学团队多次协商后确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表2)。
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主要用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APP提前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然后在课堂进行讲授、讨论,教师进行答疑。案例法和项目法主要针对专题,如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为例进行专题生态城市的教学,以上海、江苏、陕西等不同地域省份的“十三五”生态规划为例讲解生态规划。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遇到的困惑性较大的知识点辅以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厘清疑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案例的选择不仅仅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最新的资料进行分析,比如对环境评价、可持续工业等。对于专题“环境问题与环境控制”则是学生搜集近5年的全国和各省的环境公报以及生态环境部、各省颁发的各类大气、水、土壤污染控制的文件,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总结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采取的主要环境控制措施。除上述教学方法外,结合生态学实验、环境学实验和生态学环境学实习,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地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督促和评价,同时也随时评估教学效果,以便进行校正。对学生的评估主要有平时考核和考试考核两种方式。平时考核主要由学生课堂讲授效果、课堂答疑质疑情况、小组讨论成效、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完成效果等评估,平时考核结果及时告知学生;考试考核主要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全过程的评估可以刺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惰性。
4 结语
混合式教学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慕课教学和传统课堂授课相结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方式转变的一种较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混合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着重解决: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不足。大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翻转课堂、小组讨论、项目法、案例法等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要求都比较高。二是教师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能力需要培养。大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质疑能力不足,常常导致课堂讨论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王桂云,王明明.构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42-44.
[2]陆昉.推进课程共享与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大学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4,(1):8-11,7.
[3]颜天明.基于云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8,(17):58-59.
[4]王今,赵新平.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0):45-47.
作者简介:
张志国(1974—),男,河北怀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
项目支持:商丘师范学院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