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2019-09-10 07:22李静
关键词:小涛秒针因数

李静

摘要: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应当融通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表达;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爱表达;设计多样活动,使学生会表达。

关键词:数学教学表达能力氛围生活活动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笔者以为,数学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较好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融通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表达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发布的“好课共识”中有这样一条:“好的课堂首先是关系的确立,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先确立关系,再实施教学,这既是理念,也是方法。师生之间关系好了,结果自然就好了。”数学教学中,感情和知识结合是“儿童学习的秘密,而且是核心的秘密”。数学教师首先要融通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学氛围更为融洽,使学生亲近教师,敢于表达。为此,教师要多关爱和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这样,学生就会敢说,不怕说错。

例如,教学《认识公顷》一课,笔者请小涛同学说一说“多少平方米等于一公顷”。小涛学习能力较差,搞不清什么是进率,因此,支支吾吾没能说出来。笔者面带微笑地带动全体学生:“我们大家和他一起说。”刚才还特别受窘的小涛也跟着说起来,然后自然大方地落座了。此后,小涛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多次主动举手发言。

二、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爱表达

很多学生在生活中是“话篓子”,可是一到数学课上就不知道怎样说了。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亲近数学,爱上表达。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笔者根据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对圆的了解,创设了选餐桌的问题情境:“李叔叔准备开一家药膳鸡店。来到家具店选餐桌,看到桌面形状各异的餐桌,李叔叔犯难了:选什么形状的好呢?请大家给李叔叔提点建议。”面对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踊跃表达:“长方形的,美观。”“三角形的,结实。”“圆形的,每个人都可以夹到最中间的菜。”“圆形的,没有角,不会磕到人。”……接着,笔者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设计多样活动,使学生会表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数学知识通常比较抽象难懂,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熟悉到陌生、从容易到困难的学习进阶过程,自然地学会表达。

(一) 在观察中学会表达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基本上都配有情境图。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图中蕴含的信息正确地解读出来,从而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变得会说,能帮助学生打开解题思路。

例如,《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一课教学,片段如下:

师观察教材第1页例1中的图(见图1),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10盒菜椒。

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指出这10盒菜椒吗?

生叔叔手里有1盒,地上有9盒,合起来是10盒。

生把手里的1盒拿到左边,那么左边就有5盒,右边也是5盒。

生两盒两盒地数,有10盒。

生一盒一盒地数,有10盒。

……

师说说可以怎样计算12×10。

生9×12=108,108+12=120。

生5×12=60,60×2=120。

生2×12=24,24×5=120。

生10个12相加是120。

生12×1=12,12×10=120。

这里,学生能提出多种计算方法,离不开教师的读图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了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二) 在操作中学会表达

对于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需要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获得真切体验,然后结合语言表达逐步形成深刻的认识。

例如,教学《秒的认识》一课,笔者引导学生看钟面,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然后,通过看秒针的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等方式,初步感知“1秒”;接着,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发现“1分=60秒”。随后,笔者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体验秒的实际意义,体验1秒、几秒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如:随着眼保健操的音乐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就是1秒;闭眼数出60秒;估测画一幅画、穿好一件外衣、跳绳20次各需多少秒。这里,学生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对秒的认识更加深入——由抽象的概念到鲜活的事实,表达也就更加到位。

(三) 在思辨中学会表达

数学知识经由充分的思辨,才能深入地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编判断题,让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思辨,从而学会表达。

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一课,笔者让学生先自学教材第30页例1(见图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圈画画,再完成判断题,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判断题如下:

1.根据1×9=9,1是9的因数,9也是9的因数。

2.根据4×9=36,4是因数,36是倍数。

3.根据8×2.5=20,2.5是20的因数。

4.根据2×6=12,12是6和2的倍数,6和2是12的因数。

做题时,学生对第2题的意见不统一。笔者让学生一起到教材上找一找依据。学生通过阅读和圈画,在思辨中理解了因数和倍数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得出第2题是错误的,应该说成:4是36的因数,36是4的倍数。

(四) 在类比、联系中学会表达

面对一些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做适当的铺垫、递进,帮助学生在类比、联系中学会表达。

例如,教學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一课,一个难点是理解“相关联的量”的概念。对此,笔者设计了“说关联词”的铺垫活动:教师任意说一个词,让学生说出和这个词相关联的词,比如“课桌—椅子”“教室—黑板”“书包—文具”等。学生完成铺垫活动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总价—数量”等。然后,笔者及时补充:“数学上,把速度、时间和路程叫作量,它们之间是相关联的,即有关系的。数学就是要研究很多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便进入教材例1的教学:通过汽车匀速行驶时时间和路程的对应数据,引导学生体会路程和时间的相关联及正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还通过递进变式,即汽车非匀速行驶时时间和路程的对应数据,引导学生体会相关联的普遍性及正比例的特殊性。有了铺垫活动和递进变式,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就变得更加自然、顺畅。

参考文献:

[1] 张兴华.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 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小涛秒针因数
时间很小
铁砂掌
小涛长大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因数与倍数问题常见错例
秒针真奇妙
小目标成就大事业
秒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