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莲
“原生家庭”是指个人出生、成长的家庭,生活于父母的家庭,儿女还未组成新生家庭,相对于“新生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家庭教育都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家庭、家教、家风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原生家庭是新生家庭的水之源、树之根。许多心理学研究也早已证明: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幸福生活。
那么,如何优化原生家庭教育,促进儿童自我健康成长?笔者就这一问题试作分析。
一、原生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一)原生家庭结构的影响
在完整的原生家庭结构中,父母双方的言传身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能特别区分哪一个阶段孩子最会受到哪一方影响。一旦失去一方,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正常、言行得当、性格优化、人格健全。因此,原生庭结构完整、家庭成员不缺失,这样的原生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内心相对平衡稳定,不容易出现一些言行的偏颇、情感的冲击、交流的障碍、心灵的压抑,各方面发展相对正常平稳、自然顺畅。而原生家庭结构不完整情况下成长的孩子则不然。例如离异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离婚导致的不完整家庭结构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孩子会因为父母间相处得不融洽,互不理解、互不关心、互不信任、互不包容而导致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怀疑、冷漠,甚至逆反的心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如果遭到虐待或在重大生活经历中受到挫折与否定时,自我就会发生创伤或裂痕,内在潜能就不能发挥出来,而且还会受到损害。这样他就不会是一个真正自我实现的人,而可能是一个自我防御和心理失调的人。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存在,就是原生家庭结构虽完整,但其家庭成员缺位,或父母之爱偏移、过分偏袒一面,这样的原生家庭结构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例如留守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另一种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重任被迫落在代理监护人,如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好友身上。代理监护人无论从教育责任心、能力水平、投入精力等多方面都不能与孩子的父母相比,由此导致家庭教育弱化,孩子的学业、品行、心理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再比如,有些家长有“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导致女孩在家庭中地位被弱化、成长被漠视,使得孩子出现自卑、自弃、叛逆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二)原生家庭生活氛围和习惯的影响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良好的环境,需要一种温暖的气氛,既能给予他内在的安全感,又能给予他一定的自由,使之能够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并能够将它们有效地表达出来。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包括情感、品格、愛好、志趣、习惯、追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便学会争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欣赏中,便学会感恩;如果孩子生活在被爱中,便学会爱,爱人心的纯美,爱生活的多姿,爱世界的美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好的家风便是好的传承。孩子的一生拥有良好的生活氛围、生活习惯,就会有良好的成长轨迹、生活状态。
(三)原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1.和风细雨式
父母在教育管理上和谐民主,交流上和颜悦色,处事上亲和自然。父母会把孩子当作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发展中的独立个体,尊重孩子的思想言行、兴趣爱好等。这样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身心健康、阳光自信、和气达人,在家庭中或集体中主人翁意识强,尽责任,有担当,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2.赏识鼓励式
当下教育倡导赏识、表扬、鼓励的教育方式与评价机制。父母善于适时适度、实事求是、真诚适切地表扬和奖励,会使孩子在赏识与鼓励中增强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提升自我约束力和明辨是非力,有助于加深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这样原生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思想更优化、言行更优质、品格更优良、身心更健康。
3.浓糖蜜泡式
这种教育方式即溺爱。目前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备受宠爱,于是孩子便自然而然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言行就是家庭的“头等大事”。家庭中的责任担当,别说吃苦耐劳的事情,就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爷爷奶奶都要亲力亲为包办,比如给背书包,甚至帮写作业等。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骄纵,自制力、意志品质、独立自理能力等都比较差,而且言语、行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独断专横,缺乏友爱。
4.压力山大式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社会各方面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一些家长常常将自己未实现或未来想达到的理想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寄托或附加于孩子身上,甚至很多思想言行越俎代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的家庭教育一般都很紧张、严厉,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重压之下或是被强迫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背离的事,自然对父母产生一种逃避、叛逆、对抗,甚至更为极端的心理和行为。
5.水冷火热式
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常处于意见分歧或失衡状态,一方严格管教,一方宽松包庇。孩子在这样一种夹缝中生存的状态下,一面“水冷”,一面“火热”。在这样家庭氛围及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一面叛逆,一面依赖;一面自卑,一面自负,言行粗野,性格古怪等。
我们常说,“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什么样的教育过程就容易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结果。孩子在未成年之前,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认知发展也不完善,出于生存的本能,他们必须依赖他人,主动适应周围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依赖人,原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存环境,孩子势必首先适应原生家庭,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习惯和认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无意识地带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原生家庭结构、生活氛围、习惯要求、方式方法会熏陶感染、教育培养成不同的儿童个体。关注原生家庭教育,是必要而细致、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二、优化原生家庭教育环境的策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每一根支柱担负一方责任,承载一方力量,不能忽视某一根支柱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唯有三大支柱一同坚固了,立牢了,整个教育工程方能扎实、有效、稳进。
(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校园,要固本正源
家长日常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有些父母往往“严于律儿,宽于律己”。他们总把孩子的成长标准定得极其苛刻,幻想着用这些条条框框约束出全面发展的下一代,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落在孩子的眼睛里,长在孩子的生命里。家长教育理念的“一念之差”,很可能造成孩子命运的“千差万别”。所以父母要树立好榜样意识,做到言传身教。多读书,尤其是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以提升自身素质;多沟通,多陪伴,蹲下身来与孩子一同经历、体验、感受成长路上的成功与喜悦、失败与烦忧,既为孩子父母,又为孩子良师益友;家校联动,了解教育,与时俱进,思想观念不拘泥、不守旧。
(二)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要夯实稳固
1.学校制度先行
一是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及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必要且重要。目前我省已有自主研发编写的《人与自然》心理健康教材,学校应按照要求设立专职教师,保证时间,开足课时,根据学科目标要求科学合理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收获成长;心理咨询室建设也要日趋规范、完善,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二是合理引导家庭教育。教育是全民的事,学习是终身的事,原生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事。学校要适度定期引导、促进家长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自我提升,避免一些家长主体意识弱化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
2.班级管理跟进
一是建立家长群。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途径与方式也灵便了,很多班级都建立了班级群、家长群,这样便于教师、家长、学生间增进了解,加强互动,促进提高,更好地达成家校合力的教育。
二是增进家访。班主任应及时、有效地家访,走进孩子家庭,走进孩子与家长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在与家长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同时,也会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亲密度,教育也便升了温度。
3.活动开展促进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学校、班级有计划、有组织、科学合理地建设各种课堂、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给家长与学生提供交流的时空、自我展示的平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要协力推进
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的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与融合性,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教育,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教育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社会各行各业各方面越来越关注原生家庭教育,关注为父为母之道。不难发现,现在很多电视公益广告通过温情的微短片很生活化、切合实际地提醒为人父母者,尤其年轻的家长,其所有思想、所有言行都是在构建孩子的健康心理、良好品行,在创造一个家庭文化和传承。
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觉知与能力
教育最终目的是教学生学会作为一个成长的独立体,实现自我成长、健康成长。学校教育有必要加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觉知与能力,促进孩子自我完善、人格健全。
(一)促进学生自我磨炼
常言道:“既来之,则安之”。每个人都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原生家庭,哪怕是所谓的“不美好”。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家访、班会、德育短剧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原生家庭中的优势,并因势利导其间的不足,不断磨炼,不断成长,达成理想目标。
(二)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一种修为。所谓“修为”是指一个人的修养、素质、道德、造诣等。这种修为要想达到一定高的境界,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就要加强引导,促进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1.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最关键且最基础的就是从简单事情做起,并坚持做下去。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引导、促进儿童自我管理过程中,要让学生能清楚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制定适合自己的成长目标,做到跳一跳脚就能摘到“桃子”吃。
2.时间管理
學生除去教师授课时间外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很多,合理、有效地管理、利用课外时间会让生活有条不紊、事半功倍。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试着梳理好一段时间内要做的事情,然后再把这些事情妥当地具体安排在一段段时间里,这样,将长的时间节点化,生活变得快捷有节奏;短的时间内容具体化,收获更多更大。一个人只有善于管理时间,才能善于规划人生。
3.情绪管理
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普遍。有研究发现,国内有77.9%的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但如果我们能调整、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会拥有彩色美好的人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情绪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做好情绪管理关系着一生的美满幸福。教师要关注学生,和谐相处,有效沟通,一面及时、有针对性地舒缓、调整学生不良情绪,一面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控制情绪。
(三)促进学生自我提升
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明确“我是谁”“我正在做什么”“我将往何处去”。当孩子找到了自我,知道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知道自己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对自己有了新的高标准要求。同时,他们也就会主动掌握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的本领,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途径去实现自我追求、自我价值。
1.不被周身生活不良环境影响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健康人格的基础。环境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就年龄而言一般成反比,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就越深刻。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环境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两方面决定的。我们也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分辨周身生活环境的善于恶、美与丑,择其善者、美者而从之。
2.相信“我能行”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健康的心理状态,它会使人对自己的感觉良好,充分认识自身的长处和潜能,敢于承担责任,承受挫折,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教师要善于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抓住教育细节,有的放矢地培养、促进学生“我能行”的精神与信念。
3.养成良好的习惯、品质
孔子曾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言及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是很稳固的。只要养成良好习惯,便会收获高品质生活。而好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靠一点一滴养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督促学生从我做起,从点滴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目标具体化、做事执行力、尽责守信、谦逊宽容、乐观感恩、善读善思、学会欣赏、良性交际等诸多好习惯、好品质都需孩子们慢慢养成,并持之以恒。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