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超市的智能炒菜机
炒菜机对于科技圈的小伙伴并非太新鲜的产品,其在2016年就被誉为互联网下一个风口行业。数据显示,2015年智能炒菜机行业市场规模约139亿元,2016年达到约149亿元,2017年约163亿元,增长率923%,其中商用智能炒菜机占据了市场的较大份额。
而经过多年沉淀以后,智能炒菜机开始向家用市场渗透,对于奋斗在一二线城市,每天结束高强度工作,想要回家吃一顿好的却无奈厨艺有限的年轻人而言,智能炒菜机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尤其是当下不少智能炒菜机品牌都选择通过超市摆展的形式宣传,令消费者亲身体验智能炒菜机工作流程及菜品味道,近距离的接触极大推动了消费者对智能炒菜机产品的认知。
作为一个全新的厨电品类,智能炒菜机显然具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成长潜力,但其本身技术门槛较高且代工产业并不成熟,造成了当前智能炒菜机品牌集中度较高的问题。除九阳凭借线上线下齐全推广,在销量上一枝独秀外,捷赛、赛米控这类互联网品牌凭借宣传的成功,也获得不少市场份额,不过美的、荣事达等传统品牌同样有在智能炒菜机领域布局,整个市场未来必有一场激烈的厮杀。
冲动消费后的埋怨
消费级的智能炒菜机能够快速崛起,除市场刚需和厂商线上线下宣传外,相对较低的价格更给予大众尝鲜的机会。以堪称“网红”版的九阳智能炒菜机J7为例,1800元左右的价格对于消费者而言并非难以接受,而赛米控、捷赛等产品售价也徘徊在2000元左右,更有1000元出头的走量款出现。然而,低售价加上超市购物的冲动型消费,不少消费者在真正将智能炒菜机购买回家并体验后发出各种抱怨。
“复合菜只能做烹饪时间、火候相近的。不觉得菜谱上的青椒肉丝、辣椒炒肉这种菜能做得跟家常炒出来的差不多。肉跟菜一起炒,肉变成水煮,菜也成水煮。”
“目前的产品只适合做工序单一的与大锅菜风格类似的菜品,像做个糖醋里脊、松鼠桂鱼之类的就呵呵了。”
“现在的还太低级,只能称为搅拌机,离机器人还十万八千里远呢……”
“炒菜机搅拌器轴被固定在炒菜机内锅底部难以拆卸,在清洁过程中难以清洗干净搅拌器轴与锅底的连接位置,使用一段时间后完全不能接受的脏。”
菜品烹飪方式和味道是大多数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而终端用户的反应是智能炒菜机在菜品制作方式上更偏焖而非炒,对于红烧肉、可乐鸡翅这类菜品烹饪能较好地胜任,但麻辣鳝段、蘑菇炒牛肉等对火候、翻炒要求较高的菜品,智能炒菜机显然就难以完成了。
菜品的优劣可以理解成产品适用性的不足,但对于特爱吃红烧肉、糖醋排骨、蘑菇烧鸡等偏焖炒菜品的消费者,智能炒菜机显然还是很让人心动的,不过在产品设计上,借助搅拌器实现翻炒动作并没错,但在产品设计上显然还有不少值得优化的地方,毕竟无论是智能炒菜机还是炒菜机器人,产品厂商将智能化作为主打的同时,也需要承受源自智能的压力。
错位的生产力替代
“智障般的扫地机器人”令不少关注智能家居产品的消费者留下了心理阴影,而红烧肉现象又成功塑造了智能炒菜机正面形象,然而,炒菜机的智能显然不能仅仅依靠手机APP远程控制体现,用户通过投放食材、关合锅盖、选择功能、开机启动等一系列操作实现烹饪的过程中,炒菜机本身需要借助精密的传感器实现全烹饪过程的量化管理,并主动与用户沟通,最终带来适合用户口味的饭菜。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会做饭”及“不喜欢做饭”人群成为智能炒菜机消费者画像的同时,并不意味他们只是不愿炒菜,食材的购买、清洗及处理、餐具的清理等环节同样是这类人群不会和不喜欢的。而且30分钟完成一桌菜的背后,恐怕是数个小时的准备和收拾工作。
中式餐饮为人们带来极致和多样化味蕾体验的同时,其烹饪方式和烹饪流程同样繁复,更别说用户个人口味偏好问题了。这样的实际状况决定智能炒菜机替代的局限性,它无法满足对菜品口感、味道有较高要求的美食爱好者,但对于想对自己的胃好一点又无法十分钟、二十分钟一次跑去厨房看红烧肉水干没、糖醋排骨汤汁儿收好没的人而言,也是相当不错的存在。
实际上,在笔者了解及不断同用户沟通过程中发现,智能炒菜机打动消费者的重要原因是无油烟。不同于普通的烹饪器具,智能烹饪锅将食材封闭在其内部,完成烹饪的过程。烹饪过程中通过控制烹饪的温度以控制及减少油烟的产生。这样的效果叠加下,对于有老年人的家庭而言,智能炒菜机同样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至少老年人在烹饪某些菜品的过程中,能轻松许多。
写在最后:烹饪细分市场的蛋糕
烤箱、揉面机、酸奶机、榨汁机……复杂的中西餐烹饪方式及需求,推动着各个细分领域产品的崛起,一劳永逸解决炒菜的麻烦,彻底释放双手显然不是智能炒菜机能够实现的,但其APP远程控制、无油烟、语音提醒等方式,又多少能为人们节省不少劳动力,其未来完全可以像烤箱一样,在中国家庭“攻城略地”,有望从小众的细分市场走向大众。当然,其普及的前提是产品品质、智能化等根本定位得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