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红雨
我不是一个天生的发明家,我是从自己的本职岗位出发,从小改小革起步,
随着企业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
说起“抓斗大王”包起帆,不少上海人第一反应是:“他是我们上海人的榜样,码头工人出身,搞发明厉害得很。”
包起帆搞发明确实厉害得很,他和同事先后成功完成了130多项科研攻关,取得一系列成果,其中的3项获得国家发明奖、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6项获得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并获得比利时王国“军官勋章”、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阿西布·萨巴格优秀工程建设奖”。
当选改革先锋,包起帆表示:“我理解,这个荣誉不是表扬我一个人,而是表彰改革开放40年来在生产一线认真工作的所有职工。对个人而言,这个荣誉会给我更大的激励,激励我在创新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弘扬劳模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国家、为上海多做一些工作。”
上世纪70年代,包起帆是上海南浦港务公司一名普通的机修工,看到起重机钢丝绳磨损严重,便琢磨着要“改一改”。在牺牲了一次又一次工余休息后,終于发明了一种“变截面起升卷筒”,解决了“咬绳”问题,使起重机钢丝绳损耗从一个月换3根减少为3个月换一根。
上世纪80年代,包起帆把目光投向抓斗的研制,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搞成了一个抓斗系列,全面实现了装卸机械化,彻底改变了我国港口木材、生铁、废钢等货物装卸工艺的落后状况,其科技成果在国内20多个行业1000多个企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上世纪90年代,上级调包起帆到龙吴港务公司当经理。成了企业当家人的他,拿出研制抓斗的劲头研究港口发展趋势,认定了杂货集装箱化的方向,决心另辟新路改做内贸集装箱。在一片质疑声中,我国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于1996年12月15日在龙吴码头诞生,并在不久之后带动企业走出困境。这个“第一”的推动者正是龙吴港务公司经理包起帆。在研究港口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包起帆认定了发展内贸集装箱的方向。在包起帆的推动下,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我国首套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散矿装卸设备系统、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国际标准接连诞生。
进入新世纪,包起帆的职业生涯再次发生变化:2001年调任上海港务局分管技术的副局长,2003年港务局改制后任上海港务集团公司副总裁,但他创新发明的步伐却没有因此而放缓,而是迈得更快更大。从工人到工程师、再到企业经理,直至集团副总裁,30多年来,包起帆的岗位和身份在变,但仍执着于发明。当然,在这些闪光的成果背后,则是他始终如一地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在技术创新之路上不辞辛劳地奔波跋涉。
2011年离开上港集团后,这位劳模发明家退休不停工,不仅被聘为上海市政府参事,还出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说到创新,人们都觉得是年轻人的事业,我们很难找出像包起帆这样60多岁了还痴迷于创新的人。很多人不明白,都已经是德高望重的专家,“功成名就”了。退休后大可以回家抱孙子孙女,为什么还要让自己那么忙,那么辛苦?
包起帆给出的答案是:“当前国家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高技能职工,我工作这么多年总结出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尽管退休了,但是还想为国家、为职工做些事。”
为了在航运国际舞台上争取中国的话语权,包起帆多年来一直积极地向国际标准化组织递交有关制定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的提案。通过与各国专家无数次交锋与交流,由包起帆负责领导起草的“ISO18186”国际港航标准在2011年底正式发布。2016年又全票通过了复审,被6个发达国家批准为国家标准,美国和德国也已投入应用。这是在物流、物联网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专家发起、起草和主导的国际标准,也是我国拥有国内外专利的发明最终上升为国际标准的首例。2015年4月,包起帆又带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的团队成功研发了“有关星地交互的物流跟踪与监控项目”,拿下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3个大奖。
包起帆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创新不能止步,一定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标准。”
包起帆说:“我不是一个天生的发明家,回顾我这些年来所走过的路,我是从自己的本职岗位出发,从小改小革起步,随着企业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说句心里话,真正使我动心、动情的不是发明金奖,而是要把工友们从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希望发明成果能够为企业增效,为职工造福,为祖国增光。”
◎ 来源|文汇报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