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凤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是教学、考试命题、编写教材、评估的根据,对课程评价与国家管理起基础性的作用。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设计对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设计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有着关键的实践指导价值与理论指导意义。
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专家咨询法等,构建教学设计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评价机制。教学设计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评价机制包括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这四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包含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技能与知识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方法与过程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一级指标“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包含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教学难点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学内容深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学重点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学内容广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一级指标“教学过程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包含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教学方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学活动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学时间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一级指标“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包含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评价目的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评价方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以青州市C小学同级部三位数学教师对同一课的不同教学设计为例,依据教学设计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评价体系,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案例。分析证实,三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比较好。其中教学目标一致性水平较高,其次是教学评价,而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一致性水平较低。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时间和评价目的都与课程标准“完全一致”。而在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的深度维度都“不一致”。
在教学活动中,三位教师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S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上与课程标准都是基本一致,C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上与课程标准都是不一致,只有Z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上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三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存在差异,S教师和Z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基本差不多,C教师不一致的比重较大。总体来看,三位教师的教學设计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较高,但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上还有待提高。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学生渗透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下,教学并非一味地移植以及填输知识的过程,而是环境、教师、学生共同影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关注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设计的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直接影响,可见教学设计关系到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高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原因可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考试的重点等,以常考点为教学目标,确保设计的教学目标要比课程标准参考目标高。与此同时,课程标准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本就是对教学目标提出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数学评价环节上。评价数学学习通过一味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发展与改变,进而系统地把握学生的熟悉学习实际情况,推动学生的更大进步与发展。不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发展与改变;不但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现的个性特点、态度、价值观。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灵魂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依据课程标准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步骤做出指导。依据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的研究,我们具体提出以下建议:可以适当减少对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讲细讲懂,注重这节课学生学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而不是一味追求这节课我讲了多少,避免出现满堂灌的情况。适当改变知识的难度,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是改变旧课程偏难繁重的问题,太难太偏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并无用处,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打击学生信心。教学过程可以更加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师应跟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特点、规律相符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求学生尽量地感受实际应用中形成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注重真正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有效地转变以往教学中的传统陈旧模式(灌输式、填鸭式等),创设一种优良的学习氛围与环境,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提升,进而积极建构数学知识,并非一味地被动接受。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大大提升,激发学的思维能力。基于标准的教学并非教学的一种标准化模式或范式,需要教师在把握标准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地体现自身的智慧进行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能力的教学智慧,如此的能力仅仅是刹那间出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然而其属于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教学理论、个性品质的良好体现,并非凭空的一种能力,也不是随意发挥。它表明了教师所把握的课程标准,也意味着教师把握的学生学习情境。它虽难进行计划,但需要准备充分从而产生最契合情境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有效地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新的教学思想、一颗充满智慧之心,立足于数学学习的要求,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课程标准的思想,总结适宜自身的教学模式以及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才能与课程标准同行让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责编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