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树:甲骨文是中华文化根脉

2019-09-10 07:22龚海莹
人民画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根脉古文字甲骨

龚海莹

黄天树是当今中国古文字领域影响重大的著名学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时,他采用甲骨断代新说,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甲骨文字体精密分类,并进一步确定每类字体的大致时代即“断代”,逐渐为甲骨学界普遍接受。

2011年,他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始编纂《甲骨文摹本大系》。全书收录8万余片甲骨摹本,均由编纂者精心摹写,这超过了大型著作《甲骨文合集》收录4万余片甲骨数量的纪录,成为收录甲骨资料数量最多、字形最清晰、形态最完整的甲骨著录书。

中国是世界上古代文字材料保存最多的国家,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古文字包括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以前的文字。目前古文字学研究对象涵盖甲骨文﹑铜器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简牍帛书(写在竹简、木牍、丝绸上的文字)等分支。

黄天树说,和古埃及圣书字不同,甲骨文历经几千年时间没有消亡,而是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汉字。“有些甲骨文与现在的汉字非常相似,比如‘人’字都是一撇一捺。所以,甲骨文出土初期,学者们直接将甲骨文和秦代统一使用的文字小篆进行对照,很快就识读出了部分甲骨文。后来还有偏旁分析法,分析一个字可以拆成哪几个偏旁后,放回原文中检验是否通顺。”此外,还可以通过古书印证的方法进行辨认,比如通过其他字可以确定一段话是《诗经》中的某句诗,将这句诗与甲骨上的字一一对照,也能辨识出这个字来。

20世纪80年代末,黄天树遵循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提出的思路,首先按照字体进行分类,然后再依据其他证据判断每类甲骨的时代。对一片甲骨文的“断代”工作是辨识、理解甲骨文,以及研究文字背后历史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据统计,甲骨文不重复的字有4500多个,其中公认已识读的字大约占三分之一,剩下3000余字没有被识别出来的字大部分是人名、地名等。黄天树说,目前,辨识甲骨文已经成为一门学科,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等众多学科知识。但最难的部分还在于辨识结果能否得到学界的公认,这需要长时间的验证。除了甲骨文本身的内证,还需要得到地下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的验证。一些公认的已释字,随着新材料的发现,也可能被推翻。

甲骨文的语法与现在差别不大,变化较大的是语音和词汇。相比于欧洲语言中的阴性、阳性等,汉语语法特点是语素相对孤立,语序不能随意颠倒,这点甲骨文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

自晚清以来,学界有人认为汉字比英文难学,教育跟不上才导致国家落后,由此提出废掉汉字。此外,有些语言学家还持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世界上先有表意文字,后有意音文字,而后是拼音文字,汉字体系最终要发展演变成为拼音文字。

“这是不对的,世界上没有一种只有‘意符’的文字体系,同属于古文字的埃及圣书字和两河流域楔形文字,都是既使用意符又使用音符的文字体系。”黄天树说,汉字和拼音文字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字,就像建筑学里的中西风格,各有千秋。拼音文字学起来确实相对容易一些,但从文字角度来说,声易变,时间、空间的变化都容易影响声音的变化;形则比较稳定,因此几千年前的甲骨文也基本能够解读。现在记录汉语其实有汉字和汉语拼音两套体系,后者实际上就是拼音文字。

“目前中国很少有人再提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与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存在传承关系,这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漢字必将与拼音文字并存于世,繁衍昌盛。”黄天树说。

猜你喜欢
根脉古文字甲骨
追迹上古三代,往探华夏根脉
甲骨传拓复文献 纸上墨香贯古今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根脉”与“归属”:做好两岸文化交流报道的根本逻辑
甲骨整治研究综述
参加中华辞赋高级研讨班感怀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
商代甲骨档案的农业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