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孟凡 苟应滢
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其中家国情怀素养尤为引人注目。家国情怀一般是指对于自己的国家保持高度的认同,对国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愿意为之而奋斗的情感和理念。历史教学需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有一定的人文追求,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旨归。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学需要立德树人,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方式。当学生神交古人之时,同理心使其获得了家国情怀素养。
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让学生获得这些体验。
一、发掘教材与设置情境
在教材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找到“家国情怀”的素材。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到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图存。再到今天,整体化的世界下,青年人适应于时代,具备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这些素材都能涉及到家国情怀。运用这些素材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将知识和情感体验融合到一起。笔者以为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逐渐引起情感的波动是比较好的方式。赋予知识浓厚的情感色彩,使之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是我们需要努力实现的一个步骤。学生有了知识和情感的积淀,才能引发思想的蜕变,最终拥有家国情怀。
案例一:
片段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假如你生活在这个时期,你会经历那些事件?
片段二:康梁等人能看见国家危难,所以希望借助皇帝来推行新政,以救时局。为此康梁等人提出了很多的变法措施。假如你是康有为的支持者,你如何向民众宣传和解读变法?
片段三:康梁的这些措施看起来很好,有助于时政,但实际上,当时反对的人很多,甚至很多人“欲殴之”。这又是为什么?试想一下,假如你是康有为的支持者,身处四面受敌之境,你还能够坚持维新变法吗?
笔者以戊戌变法为例,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试图让学生参与其中。片段一是为了创设大背景,营造整体的氛围。片段二中,让学生宣传和解读变法,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站在康梁的立场上去了解变法的内容,将其自身带入其中。片段三则是让学生了解当时康梁面对的困境,提出合理的解释,并希望学生在了解之后,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个问题中,学生的回答是什么并不重要,笔者的目的在于通过回答来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三个片段的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用渐进的手法推进,寻求知识和情感的结合,以便于学生将情感代入,最终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如此,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目标也就更进了一步。
二、乡土资源和实践活动
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之中,也应该尽可能开发多样的教学资源。在众多资源里,乡土资源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能很好地勾连起课本和现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进行开发。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展开实践活动,更容易让学生收获积极的体验,也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案例二:
(笔者所在的巴中市是原川陕革命根据地所在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活动设计: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并根据所见所感,结合所学知识,分小组写作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
笔者的目的在于透过细节和详实的史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例如博物馆中陈列了一些红军的宣传标语,通过这些标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当时红军的路线方针。其中有一块,写的是“朱德总司令是四川仪陇县人”,透过这一句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红军希望向老百姓传递友善的信息,通过老乡的关系,来拉近距离。这些历史的细节,是课本中难以找到的,却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又比如,博物馆中还保留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石刻,我们则能将课本知识与之联系起来,将课本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我们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需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而对于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充实这一过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收获课本上无法呈现的知识,也能直观地感知先辈的所思所想。家国情怀在这乡土之中得以体现。
三、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由于高考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教学评价会围绕着高考而服务,终结性评价几乎成了唯一的评价方式。师生所追求的往往是“历史学科的考试能力”,掌握知识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学生能够懂得历史知识,但缺乏了情感体验之后,历史学科沦为谋取高分的工具,那么学生未必理解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我们关心背诵的情况,关心做题的情况,这无可厚非,但淡化了历史责任感和人文素养之后,很难去谈什么家国情怀。事实上转变观念,终结性评价方式外,适当增加新的评价方式,更符合培养学科素养的需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包括历史小论文、历史辩论和演讲、创作历史图画、历史古迹调查等,这些形式相对考试而言,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些方式不同于常规的作业,需要学生去收集、沟通、创造,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能让学生更大限度地感受历史,丰富精神世界。
案例三:
活动设计:林则徐是晚清重臣,在与西方的接触中,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林则徐广泛收集西方资料,并主持编撰了《四洲志》,以此了解西方的地理、政治、历史。也由此,林则徐也被称为了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展示林则徐思想的转变和时人的态度,了解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环境。
鸦片战争是中国苦难的开端,也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林则徐在这一段历史中,是很难绕开的人物,通过林则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笔者希望学生能有更加细腻的感受,因此选择了课堂展示方式,因为要做好课堂展示,学生非得要花一番心思才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浏览互联网﹑查阅书籍等多种途径,了解时局,感受林则徐“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以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我们不能够做到直接赋予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能让学生思想升华的只有学生本身,教师的引导更像是在学生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学生自觉了解立体的历史,获取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目标,也在这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得以实现。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过程中,离不开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接触不同的场景,了解到不同的思想,最终引发出自己的感悟,促成自身的成长。思想的升华,需要花费时间,不能一蹴而就,但伴随一次次情感体验的叠加,学生终将拥有家国情怀,实现我们立德树人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