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城市地图,优化社会生活史教学

2019-09-10 15:19:26王继平钟黎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宋元城市居民时期

王继平 钟黎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科的两大基本组成要素,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的基础。新一轮课改下诞生新的部编版历史教科书以通史体例的编排方式,从历时性的视角帮助学生梳理历史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但“空间观念”却往往容易淡出教师的视野,在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作出了明确要求:“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而在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同样提出了相关要求:“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空间的认识,使其能够处于特定的空间环境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乃至形成自己的理解,是当今强调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以及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而在笔者看来,“地图”不仅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最直观形象,也是教师较为容易获取的一大教学素材。本文试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谈谈如何多角度利用城市地图,优化社会生活史教学,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整合教材,凝练教学主题

社会生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用、婚丧、节日等众多与人类行为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环节,有学者认为“广义的社会生活是指人类整体的生活状态,包括政治生活状态、经济(物质)生活状态、文化(精神)生活状态、社会生活状态……狭义的社会生活专指社会生活状态”[1],主要指人们日常的基本生活、行为习惯等。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则是在承接着前几课宋元时期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后,对宋元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概貌的集中描述,能夠使学生更为丰富、完整地认识宋元时期这段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节内容。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地位的认识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于之后教学过程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本课围绕“城市建设”和“文学艺术”两大主题描绘了宋元时期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概况,教学内容简明清晰,但同时也较为琐碎零散,涉及城市建设、娱乐活动、节日习俗、宋词元曲等多方面内容和历史概念,彼此之间缺乏一定逻辑联系,让教师对此课的处理颇为头痛。在结合本课课标和史学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市民阶层兴起的重要阶段,而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也离不开其所处空间环境的制约,特别在宋元时期,城市空间的变化给所处其中的城市居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同时为了能够提升初中学生站在特定空间条件下考察历史问题的能力,笔者决定以“城市空间”作为本课核心切入点,将教学立意设置为:从城市空间内容看市民阶层的生活概况,并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维度为学生呈现宋元时期市民阶层繁荣的社会生活情景,通过三组城市空间地图串联教学内容,层层递进、逐层剖析,达成教学立意,加强学生的空间思维。

二、层层剖析,宏微观相结合

宋代郑樵在《通志》中所说:“志之学者,左图右史,不可偏废”,左图右史也成了历代史家们所秉承的治史观念,可见地理空间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城市空间更是其中的一大代表,但初中学生对于空间的抽象性尚存在理解上的难度,而“地图”则很好地化解了这一大问题,形象化的图示信息能给予学生更为直观、理性的经验支持,笔者选取了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和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中北宋和南宋都城东京和临安的城市地图,作为全课主要的教学素材,为学生讲授居住在这样典型都市中的城市居民们其生活概况是如何的。

(一)从宏观空间到微观空间

展示唐宋两代的典型城市——唐长安和北宋东京、南宋临安的城市地图,从宏观层面对城市空间进行解读,让学生对城市的整体形象有初步认知,并进行读图的学法指导,加强学生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

唐长安

北宋东京

南宋临安

教师设问:两宋时期都城空间的布局结构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对唐宋城市空间的分析,可以看到两宋时期的都城在空间布局上突破了坊市界限,推翻了坊墙,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现实世界和精神空间上的隔阂,形成了“坊市合一”的开放的新型城市布局结构,人们的生活空间和发展空间得以扩大,加之“市区”散布街道各处和河流、运河带来的交通和物资的便利与充足也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相应的保障,从“理想型”的城市空间布局到两宋“实用型”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极大地方便了城市居民们的社会生活,为其社会生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为了使学生对两宋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概貌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笔者进一步剖析城市空间,缩小空间范围,聚焦于两宋时期城市居民们生活和娱乐的主要区域--东京的里城和临安的御街中段。

北宋东京里城

南宋临安御街中段

教师设问:结合教材中的《清明上河图》和两宋都城的主要街市图,可以得出什么信息?从中反映了城市里的人们怎样的物质生活概况?

结合北宋《东京梦华录》和南宋《梦梁录》中的相关记载,笔者对两宋时期的主要街市图进行“加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细节。伴随两宋时期坊市界限的打破,出现了“流动贩卖者的数量增加;临时性、小规模经营地点的灵活性;专门性经营与零散经营的交叉混合;城内主干街道的商业性能逐渐凸显”[2]的城市特点,形成两宋独特的商业和城市风貌。同时,街市图和《清明上河图》中店铺林立和商品多样的特征也展现了两宋时期城市功能的转变和人们物质生活上的繁荣。

北宋东京瓦子分布图

南宋临安瓦子分布图

教师设问:结合教材和两宋都城的瓦舍分布图,瓦舍的分布具有怎样的特征?城市居民们都能在瓦子里玩到、欣赏到什么?反映了两宋时城市居民们怎样的精神生活概况?

联系上组城市的主要街市图可以发现,瓦舍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带和城市中心区域,反映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和人们精神娱乐的需求,这促成了新型群众性文化娱乐场所的诞生,为人们的娱乐生活提供了平台和空间。而宵禁政策的取消也使得人们的娱乐时间得以延长,演杂剧、唱曲等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有丰富了城市居民日常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总体而言,东京和临安形成了以瓦子为中心,和附近酒楼、茶馆、寺院等各类休闲娱乐场所相互补充的分布网络,满足了城市居民们的精神需求,促成了两宋时期城市居民们精神生活的繁荣局面。

(二)从宏观群体到微观个体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笔者围绕“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维度,通过三组城市地图,层层剖析空间布局,以面-线-点的解读方式,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为学生呈现了宋元时期城市居民们繁荣的社会生活概况,加强学生对城市空间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教师的一步步解读而不断深化拓展。但第一部分的教学更多地是立足于“城市居民”这一宏观群体进行叙述,但是我们知道社会生活史的教学离不开“人”,对历史中的“人”的关注才能进一步凸显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与学科魅力,为此笔者在下一部分“宋词元曲”的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着重呈现鲜活的个体案例,让学生感受更有“人情味”的历史课堂。

宋词图

教师设问:结合材料,宋词组的同学说说这首词诉说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相较于我们学过的唐诗,你觉得宋词具有怎样的特色?

《墙头马上》

主人公 李千金与裴少俊

剧作简介 元代剧作家白朴所作,被誉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全剧共分为四折,以紧凑生动的情节而别具一格

故事背景 尚书之子裴少俊在上巳节巧遇总管之女李千金,二人一见钟情、大胆私奔,李千金被私藏于裴家后花园七年,育有一双子女,但最终还是被裴尚书发现

(尚书云)我便似八烈周公,俺夫人似三移孟母,都因为你个淫妇,枉坏了我少俊虔诚,辱没了我裴家上祖……呸!你个无盐败坏风俗,做的个男游九郡,女嫁三夫

(正旦云)我则是裴少俊一个

(尚书云)可不道“女慕贞洁,男效才良”、“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你还不归家去

(正旦云)这姻缘也是天赐的

——王起:《中国戏曲选(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教师设问:结合材料,元曲组的同学说说这则片段讲述了什么内容?谈谈你对裴尚书和李千金二人的看法?

教师设问:通过以上的学习,宋词元曲的广为流行对当时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

通过选用宋词中感叹时光辗转的作者以及元曲里敢作敢为的李千金这二人的个体形象,体味这两者的人物情感与行为,并从文字语言、表达内容、主题旨趣三个角度让学生总结宋词元曲异于前代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可以看到宋元时期的城市居民们有了能反映市井生活、传递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都带来了重要影响。伴随着宋元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群城市居民们逐渐形成了相近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等,并凝聚成了一个特定的阶层--也就是市民阶层,而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成为了当时城市生活和文学艺术的主体,因此有学者认为:“从官僚士大夫为主体的士人社会向普通居民为主体的市民社会过渡 ,是唐宋城市社会最重要的变化”[3],市民阶层的兴起也成了本单元主题“社会变化”在此课中的重要体现。

三、由表及里,串联单元内容

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认为:“( 社会) 空间是社会的产物”[4],陈志刚教授也曾提出过相关理论:“这种空间是一定历史时间中的场所,它不是简单的地形、 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堆积,必然包含着一定时间下该场所内的民众活动所依赖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宗教思想、文化习惯、经济因素等,是人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活动、不断建构的结果,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该历史场所 引发历史事件、出现历史现象的社会空间”[5],可见在对城市空间的地理属性、表面特征进行考察后,还应深入城市空间的背后,探究其形成的社会属性,挖掘其社会内涵,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与深化,因此笔者在课后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宋元时期突出的社会特征是当时市民阶层的产生与兴起,请你结合单元所学和课外知识,想想宋元时期市民阶层产生与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前课所学习过的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认识到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出现离不开其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背景,深化本课内涵,串联单元内容。而且要让学生真正立足于当时的时空背景下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教师不仅要提供该空间的地理环境等要素,还要提供或引发学生思考与该空间相关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內容,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该历史空间,综合性地分析历史问题,形成明晰的历史空间的结构,获得真正的空间思维意识。

社会生活史的内容由于涉及个人日常生活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因此存在教学内容多且碎片化的难题,教师在处理时可以寻找贴近学生认知与生活的切入角度,重新整合教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历史地图这一教学素材,层层剖析,多方面进行解读,由表及里,优化教学。

【注释】

[1]梁景和:《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河北学刊》2009年第3期。

[2]万晋:《唐宋之际的城市:“变革”还是“延续”?》,《历史教学》2017年第14期。

[3]宁欣:《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以都城社会的考察为中心》,《文史哲》2009年第6期。

[4]Henry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1991. 转引自张品:《何谓“空间”——一种来自城市社会学学科的思考》,《前沿》2011年第15期。

[5]陈志刚、覃玉兰:《历史空间的内涵与空间观念素养的培养》,《历史教学》201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宋元城市居民时期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8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4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北京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1949—1966)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大众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7:5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