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晓虹
史料实证是2017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按照新课标的界定,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学会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辨析。这里的史料除了常见的文字史料外,还包括实物史料(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口述史料和影像史料等。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中的历史信息进行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其二,在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史料去还原历史的细节、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多角度审视历史,为学生提供一种呈现历史真实原貌的态度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对史料进行深度的解读,提出自己的认识,形成科学的唯物史观。众所周知,历史研究是基于对大量可靠的一手史料的解读上进行的,故“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基石,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本文以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为例,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情,在确定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史料、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在解读问题过程中,建构历史,由史而论,启发现实。
一、搜辨史料,建构历史脉络
台湾东吴大学林慈淑教授指出:“历史知识是被建构出来的”,主张“历史要摆脱‘背科’的阴影,彰显它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特殊的关照世界的方式,则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得有机会去体验历史学家如何思考和论证。” [1]因此,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语境,而通过史料来建构历史、激发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不失为一良策。通过史料来构建历史,可分“四步走”:一是史料搜集,二是史料分类,三是史料辨析,四是建构脉络。
以《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教学为例,考虑到学生经过了一个学期的高中历史学习和训练,在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良好习惯和积累,对经济史常识也有一定的认识,有能力进行初步的历史研究活动。所以,按照“四步走”的策略,笔者要求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有关史料。史料的来源途径有多种,既有传统的工具书和文献搜集法,也有新兴的互联网检索搜集法。从学生的实际搜集情况来看,学生的史料搜集途径有六:一是知识普及型网站。如“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中关于古代商人史料和故事;二是历史专业网站。如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国经济史研究”等专业性较强的网站中搜集到的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史的资料;三是与经济史相关的书籍。如吴慧的《中国古代商业》、王子今的《中国古代交通文化论丛》、王微的《古代城市》等严谨的专业性论著;四是与商业和商人有关影视资料。如《乔家大院》、《大宅门》;五是古典文獻。如从“二十四史”的《食货志》、古代文人的笔记杂记中搜集到的史料;六是实物类的史料。如学生从家里带来了自己收藏的古代的铜钱和货币。
其次,从学生搜集史料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良莠不齐,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和历史活动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培训,让学生能够根据史料的实际应用价值,分辨清楚哪些属于一手史料,哪些属于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属于历史现场或接近历史现场的发生记录,可以直接使用;二手史料是在一手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研究的成果,使用的时候必须谨慎。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史料进行分类、甄别和筛选,留下严谨可用史料。
第三,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和整理的史料,按照商业发展的5个要素,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建构,把全班学生分成商人、交通、市场、货币、商品5个小组,每一小组根据自己小组的讨论主题进行小组内的合作讨论,学生对小组内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各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在这个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能够将自己小组的讨论内容和结果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对知识的脉络印象更为深刻,很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第四,引导学生运用史料,构建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在“理解市的发展与变迁”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选了学生搜集到的四则材料,并要求学生完成表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在空间与功能上的发展变化。
材料一: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外,余诸班直军营相对,至门约十里余,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陰雨,亦有夜市。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二: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三:
唐代长安城
材料四:
北宋东京城
——引自《中国历史地图册》
宋以前 宋以后
管理
时间
空间
功能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表格,并提问学生:请根据以上四则材料的出处,分析材料的可信度如何?各选择了哪些角度作为史料,史料的选择有没有带有个人的喜好和偏见?
学生通过完成表格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认识到史料是重构历史的重要基础,是记载者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面对大量的史料,选取时应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历史,能在辨析史料来源和作者论述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求通、求真的历史素养,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运用史料,建构历史解释
朱汉国说: “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搜集和辨析史料的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史料实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史料进行解释历史的过程。” [2]历史学科的学习对象发生在过去的时空中,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条件,与现实既存在着区别也存在着关联,需要在掌握足够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理解与解释,才能呈现出来。
在形成历史解释这个环节,教师当以史料为依托,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对历史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理解。例如在“商业革命”这一环节的教学之中,教师设置了三个问题:宋朝出现了商业史上的第二次飞跃性发展,具体表现是什么?为什么说宋朝商业上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革命?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朝的“商业革命”。这三个问题均涉及到历史解释,所谓的“历史解释”,“是建立在对所学知识的清晰把握和内化理解的基础上的,应该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的内涵,沉淀解释的素养。”为了突破“商业革命”这个历史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对宋朝的商业进行分析,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归纳出以下表格:
角度 分论点 史 论
表现 宋朝商业革命在诸多领域都有体现 农副产品与手工业品的流通
财货流通量庞大
影响 宋朝商业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人口增长 使文学与艺术日益世俗化
海外贸易发展 加强了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的联系
原因 宋朝出现商业革命是诸多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 北宋政治制度的变革,加强中央集权 为商业发展奠定稳定的社会环境
宋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发展,手工业也出现技术革命 为商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通过完成表格内容的学习,学生认识到这既是一个史料实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历史解释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由“史”中去发现“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凝练,对历史的主体和客体有更深刻的认识,并逐步提高自身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升华史料,回归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我们学习中国历史,就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 [3]历史教学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简单地记住历史知识,而是为了能引导学生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和规律,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汲取先人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警示,这不仅是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也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
材料一: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今辽宁锦州市西)入安东道;二曰登州(今山东蓬莱)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六曰安南(今越南北部)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二:国初悉城内外居民,因其里巷多少,编为排甲,而以其所业所货注之籍。……今查得宛、大二县,原编一百三十二行,除本多利重如典当等项一百行,仍行照旧纳银,如遇逃故消乏,许其告首,查实豁免外,将网边行、针篦杂粮行,……共三十二行,仰祈皇上特赐宽恤,断自本年六月初一日,以后免其纳银。其他如卖饼、卖菜、肩挑、背负、贩易杂货等项,看守九門各官,不许勒索抽分。
——(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三》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通读两则史料,在读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两则材料出发,探讨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很快得出“交通发达”、“市场繁荣”、“制度规范”的结论。教师在学生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开放式讨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对当今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有何启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讨论,学生充分发散思维,道出自己的观点,得出了“完善交通建设”、“完善商业立法”、“规范市场经济行为”、“在欠发达地区建立完整市场”等结论。这个环节的活动设计不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史料中得出结论,更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史料中获取历史经验,再以历史经验回馈现实,真正做到“鉴古知今、古为今用”。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贯穿史料实证的理念,不仅体现了历史学科“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的基本特点,也锻炼了学生借助史料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借助史料教学,让学生学会从结论中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借助这些规律反哺现实,为现实提供思考和借鉴,最终促进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注释】
[1]林慈淑:《历史知识特质与历史教育方向》,《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第12期。
[2]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历史教学》2018年第3期。
[3]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网·历史频道: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0623/15594996.html,浏览日期2018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