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君
2017版新课标颁布的时候,浙江省历史教研室先行一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出“依标施教”优质课大赛。大赛迅速集聚了一线教师去探寻“有素养的历史课堂”。本校钟徐老师《国王的三副面孔——议会对国王的胜利》获得全省一等奖的第一名,他的教学设计是一线教师对“素养课堂”的理论解读和实践表达,也折射一线教师对“有素养的历史课堂”设想界定和心理期许。
基于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循《国王的三副面孔》的课例特色,笔者尝试从“宏观体系和微观叙事的角度”与同行商榷前行之路。
一、立足宏观向度:从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指向素养
“历史的演绎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中发生与变化的,追忆历史的往事,要讲究一个前世今生的因缘变革和动态渐变。”[1]核心素养的课堂,在时空中感知和体悟历史渐成共识,本课例的特色就在于立足宏观向度,在大时空中構建体系、感知和体悟历史,涵养学科核心素养。
1. 建构大时空下的宏观框架。宏观向度下的大时空建构,强调长时段和宽视角的立体解释,即把具体历史置于大框架的宏大体系中,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 [2]。
以一幅世界地图的徐徐展开导入本课,接着逐一出示17世纪不同地域象征君主专制的印度莫卧儿皇帝、中国大清康熙皇帝、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的彩色图片,画面一目了然指向并指明17世纪是一个君主专制盛行的时代,一个君主专制盛行的世界。这样的情景导入,旨在简明、简洁地把学生引入特定时空的同时,也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置于历史大阶段、世界大背景中,引领学生从历史的长时段和世界的宽视角看英国革命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把历史具体事件置身于宏大的历史时空中,从动态的历史进程看具体事件的演进趋向,给历史事件赋予了现实和未来的意义;从宽广的地域视界看具体事件的辐射力,历史事件彰显的意义越出了区域而走向世界。宏观构架历史时空的方式在促进学生时空观形成的同时,渗透唯物史观,生成国际视野。
回应导入的收尾点睛处,立足于1792年近代英国政府使团第一次到华,再次从全球视角看17世纪以来中西方在一个半世纪的动态变化:世界地图中演绎英王查理一世、法王路易十四被处死,英法君主专制统治结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逐步确立,而中国乾隆皇帝专制统治走在顶峰。直观对比历史,观照现实反思,中西方近代历史的大分流由此开始。在大时空观下,从长时段和全球视野追寻中西方社会发展轨迹,又赋予了以史为鉴、为家国命运不断探索的家国情怀,提升课堂教学立意及价值。
2. 勾勒大时空下的教学主线。中学历史教材受教学时间制约,一课往往纵横千百年。大时空下一条穿透千百年的教学主线,勾勒出完整的教学结构体系,抖落与主题不相干的内容和形式,让课堂高效有力。
以国王之威(专制的时代)、国王之死(革命的时代)、国王之忧(立法的时代),即“国王的三副面孔”为线索串联课堂,让错综复杂的革命发展进程因长时段主线勾勒而清晰,并在长时段的主线中附以人物、故事而跌宕起伏。
长时段的教学主线中又蕴藏空间的反复对照。以“国王之威”解释革命的背景时,教师沿用17世纪君主专制盛行的世界地图而设问:反专制的力量为什么在边陲小国英国暗中滋长?引导学生从历史空间视角考察大西洋沿岸在新航路中的突出地位;接着追问,革命为什么不是爆发在同处大西洋沿岸的法国呢?再以宗教改革在欧洲的发展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清教徒运动对于英国政治变革的意义;当地域范围层层缩小指向英国时,教师再追问,英国还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提供新史料引导学生发现英国的议会传统。在同一时间维度下,以历史空间视角观察历史现象,通过不同空间(国家)反复对照,在问题链的层层推进中,英国的独特性充分彰显:议会传统提供了革命的手段,新航路和圈地运动提供了革命的力量,清教徒运动提供了革命的思想。
3. 立足大时空下的历史解释。追随时空的脉络,具体历史事件解释有了前因后果的照应,增添了历史解释的通透。为填补教材的空白处,“感受制度的强大力量”。教师在大时空下深化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影响:在英国(地图)这一片国土上,随时间轴的延伸,历史事件依次而出:1763年英国打败法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1765年工业革命启动,至19世纪中叶英国收获“世界工厂”地位。站在历史长时段看,让学生感受和体悟到君主立宪制国家下政治制度对英国社会的推动力量,并适时引入英国G.M.屈威廉的论述:“在光荣革命以后,世界开始看到……君主立宪制能够变成国家力量的源泉。”在此,借助大时空构建,史论和史实无缝对接,史料(史实)证史浑然一体,课堂主题水到渠成升华的同时倾注史料实证的意识。
立足于宏观向度,从历史长视觉和全球宽视角下架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往往具有了立体性、通透感,易于促成历史的认识和感悟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这样的课堂大气华丽,有张力、有震撼力。
二、着力微观之处:以史料的故事和细节涵养素养
“史学便是史料学” [3],史料实证素养的推动下,中学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备受重视和青睐,怎样的史料、怎样运用史料才能服务教学、涵养素养?
1. 凸显史料趣意,营造情境氛围。运用史料就是回归那时那地,学生只有入境入情才会萌生“同情之理解”,这要求史料能聚焦教学主题并吸引学生。从教师选择国王三副面孔的内涵看,国王之威(查理一世的专制)、国王之死(查理一世被处死,议会对国王的第一次胜利)、国王之忧(威廉三世权力被限制,议会对国王的又一次胜利)架构起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核心内涵;从三幅图片形式看:史料有画面、有人物,有故事,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逻辑;从课堂实效看,以国王的三副面孔为线索,聚焦了学生注意力,成功调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情;教学环节流畅生动,环环相扣,牵引着学生思维,学生在对国王砍头、逃亡、权力受限的命运叹息中,自我形成历史的结论:代表资产阶级的议会在与王权斗争中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在斗争中确立起来。生动有效的史料情境成为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理解的路径和手段。
2. 研磨史料细节,剖析历史内涵。在“国王之死”的图片中,教师指出一个细节:国王被送上断头台只占据了画面的一部分,在很显眼很突出的位置。画家着力于国王被处死时民众的反映:在这里,一位妇女晕过去;有人拿着手帕去沾国王的鲜血,他们相信国王的血有着神秘的力量。国王被处死直接意味着议会的一次胜利,教师引导观察民众的反映,意涵君主统治在英国社会的强大影响力,革命不会因一个国王处死而结束,间接回答了英国革命曲折性的社会原因和英国选择君主立宪制的历史因素,也为主题提升的价值性认识——政治制度与国情的关系作了铺垫。在这里,史实的细节陈述架起历史理解的通途后,史实背后的因果性分析成为历史理解和解释深入的关键,也是历史价值认识形成的基础。
3. 依托史料追问,化解教学难点。出示文字史料解读《权利法案》的内容,当学生形成“议会权力步步扩大”观念之时,教师追问“那国王还有权力吗”?推动学生逆向思维来破解《权利法案》后国王依然具有“行政权”的易错点;随后,用饼状结构示意图简明反映出王权和议会权力的大小关系,由此认识:王权受法律限制,议会主权确立,明晰了君主立宪的内涵。史料在教师的问题设计中推进,由表及里,条分缕析,逐层推进、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4. 挖掘史料意义,提升认知高度。借助于历史史料(细节、故事),从“点”出发,慢慢扩大,以精炼有力的“问题探究”深化历史价值,提升历史认知。从国王三副面孔的故事出发,教师由此分别探究三个问题,深化认识:探究一,有学者指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结合英国革命,谈谈你的看法。探究二,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是否背叛了资产阶级革命?探究三,英国革命与其说是断裂,不如说是传承,议会延续了国王的集权做法,你同意吗?在史料基础上逐层递进,深度探究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的历史渊源、本质特征,渗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现象与本质的唯物史观;从传承历史到创新制度,将本课的价值性认识定位于政治制度确立源于国情、符合国情的综合性认识。
史料证实下的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特色,在宏观体系之下,善于从细微处入手:细节,以小见大;故事,以情动人;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史实到史论,从史论到史识;课堂呈现(史料)细节故事的吸引力、闪烁历史思维的理性力,共同叩击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的课堂温情接地气,有引力、惹人心动。
三、追寻发展之源:以教师阅读和积淀涵养学生学科素养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课堂是核心素养养成的主要阵地,那么教师就是涵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之道。
1.教师专业而广泛的阅读。郭斌富老师有言“阅读的边界在哪里,教学的视野就在哪里。”钟徐老师的课格局宏大,视野开阔,是以广泛的阅读,扎实的学术为底蕴。支撑这节课的学术专著,包括《英国革命:1688-1689》(G.M.屈威廉著)、《1640年英国革命史》(基佐著)、《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著)……钟徐老师说:“在阅读中,教学的内容和路径渐渐清晰起来。”以教师的阅读涵养教师的素养,以教师的素养涵养学生的素养。
2.教学的反思与积淀。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一节成功的课是教师成长的一个节点,钟徐老师总结中强调要赢得学生关注,要去熟悉化、另辟新视角来拓展学生思维。如探究三:“英国革命与其说是断裂,不如说是传承,议会延续了国王的集权做法”。教师提供了常规教学未必触及的一个视角,即传承的角度。经课堂讨论学生认识到,议会集权形式下的实质是议会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战胜封建君主专制的深刻变化。当议会似乎坐实民主的代名词时,教师再次跳出常规追问:议会所代表的“人民”究竟是谁?通过一幅饼状图(19世纪初以前,英国成年公民仅有4.4%的公民有投票权),以及一段克伦威尔的言论(人民是那些在王国中有着真正的或永久的利益的人,即财产所有人),引导学生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名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学生的诧异与叹息未平,又遭遇一次反转:英国资产阶级还将在全球铺开他们的胜利,课堂焦点迅速从革命的局限性转移到革命的积极影响上去。与学生原有认知的冲突中,打破定势思维,感受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有助于培育学生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历史事件。
在新课程、新教材面前,每一位老师都是“新教师”。“勇于展现、注重积淀 、勤于钻研” [4]许是课堂核心素养落地的根本之源。
【注释】
[1]李惠军:《心灵关照,智性涵养与理性情怀的涵育——我讲<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企划诠释和内心絮语》,《历史教学》2017年第7期。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页。
[3]傅斯年,雷颐点校:《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史学文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4]朱可:“浙江省2018年5月優质课评比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