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小
在广州,讲起“陈李济”这个商号,相信很多人都会知道。以前民间有传“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不过,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陈李济这个商号更加似人名多些。而事实上陈李济的确是来源于人名,而且是两个人,这两个人演绎了一段“济世奇缘”。
明万历年间,南海九江河清有位叫陈体全的人,家境贫穷。他母亲长年体弱病多,年少的陈体全经常到西樵山去采药为母亲治病,但母亲仍久病不愈,而陈体全坚持不懈。有个采药的老人被他的孝心所感动,赠送了他一本药书和部分草药,并对他说:“此草药可治好你母亲的病,熟读这本方书,你便会一生衣食无忧,但要记住的是,永远都要保持利世济众的善心。”陈体全母亲服用老人所赠的草药后果然痊愈。于是,陈体全开始勤读方书,钻研医术,终于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郎中。后来,陈体全来到广州行医并卖药,凭着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以及经营有方,没多久,陈体全就在广州站稳了脚根。
1600年岁末,陈体全去佛山收取货银,在收得货银后急忙乘船回广州。由于心急,匆忙上岸的陈体全居然把货银遗忘在船上,返家后才发现货银丢失了。陈体全焦急之余,抱着一丝渺茫的期待顺着原路寻找,但一直走到码头仍不见货银的踪影。正当他准备放弃的时候,一个在码头上观望的男子走过来跟他搭话。交谈后,陈体全得知自己的货银被这位叫李升佐的男子拾得,而李升佐为了寻找失主,在码头上已经等候了大半天。
无巧不成书的是,李升佐也是一个郎中,而且还是南海西樵李村人,其时在广州经营中草药店,两个在省城谋生的同乡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陈体全对李升佐原银奉还的举动感激不已,拿出一半的货银要赠送给他,但李升佐却不愿意接受。推搡多时,陈体全觉得这么推让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提议将此一半银两用于投资李升佐的中草药店。李升佐思量再三,终于应允。即日,两人就以红柬写下了合伙文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同时,两人商量草药店此后取字号“陈李济”,意为陈李二人巧合结缘,合伙经营,同心济世。而店面,就设在广州城南双门底,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路194号。
在明代,这种资本合作、按股分利的模式,实际上是现代企业股份制管理的雏形。此外,陈李济明确规定,两姓家族子女互不通婚,且轮流选举族中德才兼备之士担任司理,避免了陈李济变成单一的家族企业。
陈体全善于经营管理,李升佐更精于医术,而且在过去多年行医的过程中,李升佐搜集、积累了不少古方和偏方。二人各自发挥所长,相辅相成,加之配合默契,生意十分兴隆。
当时,每年科举考试,考生们必定买一些成药傍身,预防一般疾病。陈李济看到这是一个宣传推介产品的好机会,于是就派员到考场附近,或卖药、或半赠半卖、或人手一丸全部赠予,并送上印有宣传标语的纸扇……深谙宣传之道的陈李济,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广州是历史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当时很多制药用的香料从海外运到广州再转运其他地方。苏合香是地中海盛产的一种金缕梅科植物所分泌的芬香树脂,对很多病都有特殊疗效。不过苏合香极易挥发,再加上广东气候潮湿温暖,不易保存其香。如何防潮湿、霉变、虫蛀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李济创造性地研制出用蜡壳包裹、使药物保持数十年不变的药品包装工艺。而这种蜡壳包裹工艺,引发了其时北京、杭州等其他中药制造中心中药包装的革命,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仍为全国制药业广泛应用。
古有“洛阳纸贵”,后有“滇南丸贵”。据说,陈李济的“追风苏合丸”在云南怒江、西双版纳等地可换售银元一个,可见当时陈李济的名望之高。另一个让陈李济引以为傲的就是广东三宝之一的陈皮了。很多广州人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老话:广东三样宝“陈皮、老姜、禾秆草”,第一宝就是陈皮,而以前最出名的陈皮就出自陈李济。陈皮原料以新会柑皮为最佳,每年冬柑收获,陈李济必派人前去采购。回来后按收购年限分类放置在木楼上进行加工。陈皮贮存越久越珍贵,后来陈李济的陈皮成了广东历年向朝廷敬献的贡品。陈李济的百年陈皮,除入药及进贡入京供御药房备用外,向来都不零售,只送不卖。当然能得到这些秘制陈皮的都是达官贵胄、社会名流,据说宋庆龄和何香凝对这种百年秘制陈皮情有独钟。
因为陈李济店铺身处闹市中心,门前过客每日成千上万,常有行人晕倒,每逢此时,陈李济必派人出门营救施药。久而久之,形成每年炎夏在店铺门前设茶缸,为各种挑担、拉车、苦力免费供应茶水的规矩。而陈李济的另一善举,更为人所称道。民国时期,当时的北京路一带尽是横街窄巷,木屋平房,居民又以木柴为燃料,秋风干燥的时候,经常发生火烛。那时官方并没有设消防设备,老百姓在遇火烛时常常束手无策,损失惨重。
了解到这种情况,陈李济决定从国外购置三辆消防水车,并自组了一支二十名壮丁的义务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队员就会立刻推着写有陈李济三个白字的火烛车出动救火。后来民间就有了上火搵陈李济,着火还是搵陈李济的谚言。
陈李济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外向型经营,由于其产品质优价廉、便于携带,许多出国谋生的国人为防病所需,携带出国,进而引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印尼等地。1826年(道光六年),陈李济在广州十三行开设一个批发所,作为产品输出、洋药原料输入的口岸贸易机构。后来还在香港、上海、澳门、新加坡等地设支店,形成了跨省、跨国的经济网。至民国时期,陈李济已进入产销的“黄金时代”。
除管理与经营外,作为制药企业,最能体现陈李济革新精神的还是制药本身。陈李济广集古代固有成方、验方,悉心研究炮制技术,制成各种疗效独特的古方正药。早在1650年(清顺治七年),陈李济便创制乌鸡丸,该产品后来衍生出御用名药乌鸡白凤丸。据《广州医药志》记载,“清同治皇帝,偶患风寒,腹痛吐泻,经御医推荐,服用广府陈李济追风苏合丸奏效,龙颜大悦,遂敕赐‘杏和堂’三字的封号,以示表彰。”光绪年间,两朝帝师翁同龢為陈李济题写店名,陈李济三个鎏金大字至今尚存。陈体全与李升佐经营的陈李济,始终坚持“古方正药”这一经营宗旨,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陈李济已能生产膏、丹丸、散等多个剂型的中成药,产品远销南洋等地。
“陈李济,神龙茶,发烧感冒有揸拿!”有一定年纪的广州人一定印象深刻,而这首广告歌,更是当年广州起义接头的暗号之一。时代沧桑变幻,近代中国历经了无数苦难,陈李济所走过的路也是充满辛酸和泪水的。1900年英法联军入侵,陈李济广州老铺毁于炮火;到了1937年又发生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0月,日军空袭广州,陈李济厂房损坏,生产被迫中断。1949年之后,以陈李济为主厂,先后并入神农、万春园、伟氏、冯致昌、何弘仁、燮和堂、橘香斋等七家药厂组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但是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陈李济招牌被改为广州中药二厂,陷入了失传的危机。所幸的是1980年9月,陈李济恢复“广州陈李济药厂”厂名和“杏和堂”商标,陈李济同时并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中药厂。1993年,陈李济获首批“中华老字号”称号。
创立于1600年的陈李济,四百多年屹立不倒的根源是文化,是神圣的使命感。419年前,陈李两公因诚信结缘,创办陈李济,寓意“陈李同心,和衷济世”。细究同心济世的根本,在于一个“济”字,“济”是给予,是对他人的帮助;“济”更是目的,是一代代陈李济人的追求,也是博大精深的以“仁”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