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保刚
夜经济正在发力。
2019年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这一顶层设计的出台是对中国夜经济发展历史与现实的考量,进一步激发了促进夜经济繁荣的有利要素。
夜经济指的是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早上6点所包含的经济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多指向第三产业,包括购物、餐饮、文旅、娱乐等消费行为。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的夜间消费约占全天消费额的一半,并逐步上升。夜经济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新引擎,是促进GDP增长的新蓝海,为当前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发展夜经济有着必备的基础条件:一方面是伴随着消费升级的诉求,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996”为主体的年轻人需要夜间的休息、娱乐、休闲;另一方面是一二线甚至三四线城市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各种夜间配套服务不断跟进,比如公共交通、出行软件、景点、街区打造等。这些是孕育夜经济繁荣的土壤。
发展夜经济的条件已经成熟,再加上各级政府陆续出台的政策举措,人们能看到夜经济相关业态与模式在不断创新:江苏苏州,博物馆奇妙夜开放活动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夜游姑苏别有一番韵味;上海豫园夜市,告别白天的喧嚣,华灯璀璨、清风徐来的街头人声鼎沸;河北沙河,夜間举办的“梦幻灯光节”成为市民打卡的新地标……夜经济蓬勃发展、亮点纷呈。
北京市统计局近日发布的北京夜间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最受青睐的消费形式要数美食餐饮,有73.2%的夜间消费人群把票投给了美食餐饮,电影和文艺汇演吸引了52%的夜间消费者,32.9%的夜间消费者选择晚上逛书店、图书馆及参观展览等。驴妈妈旅游网大数据显示,中秋节期间,除传统景点、古迹、主题乐园备受欢迎外,夜游预订数据增长最为迅速,相关产品预订人次同比增长约44%。
数据背后彰显出夜经济的日益繁荣。人们能感受到商业主体的服务场景不断拓展,消费者高品质、多样化的需求逐渐被满足。遍布大街小巷的24小时便利店成为加班人群的“补给站”,不断延长的夜间交通运营时间让夜归人更从容,在夜间举行的球赛、跑步活动让白天忙碌的人们也能参与体育锻炼。夜经济所塑造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正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注脚。
当下,夜经济不是此前简单的“夜市”“路边摊”,它的内容更加丰富,是“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形式融合。这种融合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线上线下的融合,线上不打烊,线下更多体验型活动成为“夜经济”的一大新特点,尤其在一些繁华的商业都市圈,因互联网技术的发达,线下线下无缝对接,使得人们夜间消费更加便捷、舒适;二是不同业态之间的融合,如“购物+休闲娱乐”“购物+体育”“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等,人们能在餐饮店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在游玩之中感受到购物的乐趣,诸如此类,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构成夜经济的创新内核。
当然,夜经济与昼经济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有很多局限性,对各地、各季差异化的要求更加突出。投身其中的创业者们只有因地制宜、充分了解所服务的消费群体,才能真正把夜经济经营得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