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丽琴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拼音板块新意迭出、亮点纷呈,学习内容适当后置、情境图片更丰富、习题设置更有趣。这一课程架构的调整,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让“评价”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基于课标和学情,创新拼音学习的评价:检测时间缓一缓,检测场所变一变,检测形式换一换。
关键词:拼音学习 评价 创新
汉语拼音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拼音是否过关,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道“坎”。
2017年9月,一年级开始使用统编语文教材。教材中拼音板块新意迭出、亮点纷呈,强调拼音帮助识字及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价值,以降低学习难度为目标,以增加学习趣味为基础,以拼音学习规律为线索,学习内容适当后置、情境图片更丰富、习题设置更有趣,一定程度缓解了学生拼音学习的压力。这一课程架构的调整,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让“评价”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基于课标和学情,我们创新了拼音学习的评价举措,具体如下:
一、检测时间缓一缓
我们打破了拼音学完即检测过关的固有模式,把检测时间延后。学完拼音单元后,教师带着学生继续识字和学课文。学生借助刚学完的拼音认读生字、新词,读完整的句子、段落甚至课文。在每堂课的正音评价过程中,学生对拼音的认读、掌握日趋熟练。课余,我们还推荐学生读拼音儿歌、讲拼音故事。学生发送朗读录音至QQ群,由教师点赞评价。学生集满50个赞,就能在期末的拼音测试中获得免试资格。这样,边识字学文边巩固拼音知识,使认拼音和识字学文双线并行,而非彼此孤立、自成体系,让拼音学习直接指向运用。
较之期末的终结性评价,我们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突出了形成性评价。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知识、能力等进行较为完整的综合评价,使之成为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
二、检测场所变一变
拼音检测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扩展到更开放的校园。校园有一片菜地,我们称之为“开心田园”。冬日暖阳下,“开心田园”里“一园青菜成了精”“绿头萝卜称大王,红头萝卜当娘娘”“茄子一身紫,黄瓜上下青”。中央大道旁边的一片果树林,是我们的“智慧果园”。“果子”们缀满枝头,石榴、梨、橘子、枇杷、柿子……好不热闹!司令台旁边的樱花林,是我们最爱的“诗情花园”。杜鹃花、山茶花、太阳花……姹紫嫣红。这些蔬菜、花、果都逆生长啦?原来,教师在学校的“开心田园”“智慧果园”“诗情花园”里,精心准备了蔬菜、水果、花朵的道具,里面都藏着“拼音宝宝”。蔬菜后面藏的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果子后面是词语,花朵后面是句子和有趣的儿歌。拼音检测,跟试卷说“bye bye”,考试内容自主选择——寻宝闯关!采个“果子”去考试,拔根“萝卜”去考试,摘朵“小花”去考试……学生读出相对应的拼音内容,就能顺利过关。
这样,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单项识记评价和学生借助拼音读词语、拼句子、诵儿歌等综合拼读能力的相关评价巧妙融合,实现了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学生手握一张闯关卡,穿梭在“开心田园”“智慧果园”“诗情花园”中,个个兴致勃勃、信心满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勇闯关卡,让枯燥的检测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了。
三、检测形式换一换
我们不再以单一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再围绕一个“拼”字,进行枯燥乏味的“机械运动”。读得好,教师就点赞,闯关卡上刻个“红色的大拇指”。过关的,教师会盖一个“pass”章;不够熟练的,教师则会盖一枚蓝色的“加油”章。获得“加油”章的学生,继续学习后,读拼音儿歌给老师听,读满5首就能获得一个“红色的大拇指”。这种带有激励作用的“符号”评价,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受欢迎。此外,我们还鼓励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老师、家长们戴上头饰,穿上服装,一个个化身成大树、小草、小蜜蜂、花婆婆、农夫……拼音过关原来也可以这样有情有趣。
以上评价兼顾两大原则:一是激励性原则,在评价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二是发展性原则,将评价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鼓励学生面对暂时的困难不气馁,找到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献:
[1] ﹝美﹞琳达·坎贝尔,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