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霞 陶杰
汤河口法庭位于距北京110公里的怀柔区北部山区,是全市派出法庭中距离城区最远、管辖面积最大的法庭。7名干警均来自城区,平均年龄31岁。法庭党支部针对青年法官在成长中暴露的不足, “三措并举”锻造法庭“闪光之魂”。
打造“家·庭”文化
培志扎根山区
一次,书记员何一鸣在饭桌上偶尔提及膝盖总是疼,引得几名党员异口同声地催他马上去医院检查,听到初查结果不明确,需到市里大医院继续查,支委们把何一鸣担负的工作重新分工,让他放心看病。在小何手术期间,几名党员轮流照顾,感动得小何手术后两星期,就架着双拐上班了。
党支部要求党员法官带头以情感人,办起了法庭小菜园、法庭文化墙、干警光荣榜,鼓励年轻法官参加党建宣讲和学术研讨,展示他们入庭后取得的各项成绩。
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APEC北京峰会等大型国际会议期间,党支部推荐年轻法官做志愿者;推荐他们参与乡村产业升级、区域发展模式转型、社会综合治理等活动。
融入山区乡土
提高化解能力
一次,年轻法官在处理一起农村建房纠纷时,听到双方就滴水、坝阶、梢垄等问题争执不休时,脑子发蒙,不知如何记录,只能反复询问,气得当事人说:“我们说话你都听不懂,还判什么案子!”
党支部针对这件事组织了专题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偏远山区是典型的乡土社会。年轻干警学历虽高,但普遍缺乏山区生活经历。要想处理事,必须明白事;要想谈好话,必须接上话。党支部决定,党员法官带头找农民请教补课。
两年后,他们收集方言200多条,收集了所有村的村规民约,最后群策群力,编撰完成了《村规民约、方言和村镇通讯录》小册子。
党支部还借助法院开展的“百名法官访基层”活动,组织党员法官挂职下乡、带案下乡、预约下乡,向群众学习语言、民俗和矛盾化解方法。
青春守望公正
情深一路芳华
汤河口法庭1955年设立,60年来,老一辈法官凝聚成“守望大山”“守望百姓”“守望公正”的精神。黨支部整理法庭人物事迹,谱写法庭“家谱”,拍摄记录法庭60年发展历程的电视片《用青春守望公正》,让法官们深刻理解了“三个守望”的精神内涵。
针对当地散居人稀、交通不便,居住人口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现状,支部将“上门”定为主业,按照山区沟域分布建立“党员沟长”制度,以老带新上门立案、上门送达、上门开庭,每年“马扎开庭”“炕头送达”“地头宣判”200余次,最大化便利了老百姓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法庭还设立了驻汤河口法庭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了多个多元联动诉前纠纷化解机制,送法到群众身边,“让法官多跑腿,让群众少走路”。
(责任编辑:王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