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庭芳
2019年3月26日,相互宝迎来首例“赔审”大会。
年近50岁的唐某因为意外事故受伤昏迷,想通过此前购买的相互宝获得10万元互助金。但相互宝拒绝赔付。
一场激烈的辩论就此展开。
相互宝是蚂蚁金服旗下一款网络互助产品,其运行规则是“一人患病,众人均摊”。只要在支付宝上拥有一定信用,均可加入这项大病互助计划。
近年来,主打“互助”的网络平台迅速崛起,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产品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只有源源不断地吸收年轻人,才有可能跑下去。
该不该投票?
相互宝设有赔审团机制。即针对理赔案件,相互宝会聘请专业调查人员核实该案是否符合赔付要求,再最终能否获赔。
唐某申请的10万元救助金初次没有得到认可,是因为理赔人员发现,唐某于2016年9月,曾因皮肌炎住院十天。根据相互宝相关条款,其要求用户“在近两年内没有连续服药超过30天或者连续住院超过15天”。
而唐某的妻子冯某不认可这一结论,她认为皮肌炎并非导致意外和昏迷的原因,连续服药的情况也发生于两年前,并不违背健康要求,故要求赔审团投票进行表决。
相互宝官方决定遵循投票结果:近58%的赔审员投了反对票,不予支持赔付。
一项“类保险”产品,由其用户决定是否赔付,合理吗?
目前,赔审员的准入门槛并不高,赔审制度只是其中一个问题,相互宝在整个条款的设计上都显得粗糙。相互宝的条款也往往“一刀切”。唐某的案件发生后,相互寶也听到用户的反馈。对于健康告知里面的条款,后续也会从保障用户利益的角度出发,做更为清晰的界定。
4700万人的“大锅饭”
免费加入、风险共担、价格低廉、运行透明,相互宝的宣传确实诱人。
只要满足“芝麻信用分650分及以上”的蚂蚁会员,年龄在30天—59周岁之间,且符合相应条件,均可加入相互宝。赔付发生时,相互宝才进行收费,赔付费用为30万元或者10万元,一人一年最多赔付188元。
相互宝平台只有一个收入来源:抽取管理费用。也就是说,相互宝只充当运营管理的角色,在每次发生赔付时收取8%的管理费。
“相互宝没有任何风险上的承担,只是赚取管理费用这种无风险回报,”王峰评价道,“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源源不断地吸收年轻用户。”
但是个体不公也由此产生。
传统保险产品会基于投保人的年龄给予不同定价,同样一款重大疾病保险,一名40岁的客户相比20多岁的客户,其保费可能多出一倍。这是因为年龄越大,个体的出险概率也越高。
监管的灰色地带
相互宝的赔审机制应遵循“情理兼顾、公正客观”。
涉及数十万金额的赔款,讲的是情理,甚至由成员投票决定,或许正是因为“无法可依”。
2011年起,资本介入使得行业爆发式增长,数百家平台林立。
2016年,带着腾讯系烙印的水滴互助杀入行业,短时间内成为行业第一。
隶属阿里系的相互宝则是后来居上。
同年11月,京东金融与众惠财产合作开发了类似的产品“京东互保”,然而上线仅一天就紧急下架。
不过,相互保并没有像京东互保一样下架。用蚂蚁金服自己的话说,相互保由此“升级”为相互宝。
沈云芳坦言,相互宝的确不是保险。但如果因为纠纷进入法律程序,像合同法和民法都是可以依据的法律。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