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远
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总是让我们背成语,那成语是怎么来的呢?
成语,其实就是“成型”的“词语”,它通过几个固定搭配的字来表示特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单看字面意思是看不出来的,必须要知道成语的来历,才能够弄明白它讲的是什么。
说到成语的来历,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简单来说,成语来自古代故事或名言警句。古代故事大体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记在史书上的真实的故事,另一类是人们编出来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所有朝代里,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成语数量可能是最多的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最有活力。
在那个时期里,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再加上其他的小国,打得不可开交。打仗需要人才,因此每个国家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你想啊,人多,战争多,故事就多。精彩的故事一多,成语自然就多啦。
与此同时,当时的思想界也是“百家争鸣”,像什么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都涌现出大批的学者,比如孔子、孟子、庄子、老子……这些学者也是成语的“创作大户”。
他们有的是思想家、教育家,经常说些名言警句,这些句子后来就成了成语,像不耻下问、不亦乐乎、当仁不让等等。
有的是政治家,经常去给国君们提建议。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他们就需要用古人的故事,或者干脆自己编点儿故事,用故事说明问题,这些故事后来就衍生出了成语,比如舍我其谁、专心致志、五十步笑百步等等。
有的是文学家,比如庄子,他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喜欢编故事,这些故事后来就成了成语,像朝三暮四、呆若木鸡、邯郸学步等等。
关于自己编故事这个事好像挺有意思的,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学过,好多都是人们出洋相的故事,像什么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朝三暮四之类的。
因为这种故事有意思,让人记忆深刻,也包含着道理,有警示意义,所以人们特别喜欢编。我们刚才说到的这三个故事,主人公都是宋国人,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里,宋国的“傻瓜”特别多。
为什么宋国这么倒霉呢?
要想回答這个问题,你就得知道当时的“国际环境”了。
虽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打得不可开交,但这些诸侯国在名义上还是尊周天子为正统的君主。周朝当年是因为武王伐纣,打败了商朝,才夺取天下的。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就是当年商朝人的后裔,文化习俗和周朝格格不入。这个国家又弱小,又没什么朋友,随便怎么“地域黑”,大家一点儿压力都不需要有。这么看来,宋国人真是够倒霉啦!
(摘自《奇妙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