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晴
何谓意象?意象是古诗词中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感的物质形象,是作者“意念”与世间“物体”的融合。余光中曾经说过:“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节奏的曲子。”对于古诗词来说,没有意象,也就没有作者情感的载体,自然其诗歌也会黯然失色。
研读教材中的古诗词,就会从中发现,编者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身心年龄特点,将其必备古诗词分布在不同学段的教材中。本文以《登鹳雀楼》《渔歌子》为例,浅析借助意象探究的策略,以便借助意象引导学生走近古诗词,继而渗透审美教育,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借助多元朗读,初步引出意象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朗读是师生与古诗词乃至作者进行对话的主要途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重视朗读,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走近古诗词,进而培养语感。另外,朗读还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词中的意象,继而对作品实现初步感知。比如以《渔歌子》一词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渔翁”这一意象:
多媒体出示《渔歌子》,学生自由诵读。
师:“渔翁”这一意象,在很多古诗词中往往以孤寂的形象出现,如《江雪》,那么《渔歌子》中的“渔翁”又是怎样的呢?
生:悠闲的,快乐的……
师:同样是垂钓,在柳宗元身上却有一种洁身自好,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气节,而在张志和身上,却让人感到一种淡然与超脱。两种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追求。相信你们读到这里,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了春天的美景。我们现在再来读一读。
(指生读)
师:相比《江雪》的孤寂,《渔歌子》是一首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诗词。通过这首词,我们读懂了张志和,读懂了他的人生态度与生活境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唱读这首流芳千古的词吧!
(伴乐集体唱读)
对于《渔歌子》一词来说,“渔翁”是其中最重要的意象,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拓展资料,将《江雪》中渔翁意象与之对比,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形象感知“渔翁”形象,继而从中感知诗人那种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生也在一遍遍诵读中感知着诗人的自由,诗人的淡泊,还有快乐。
二、借助直观手段,描绘诗词意象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直接具体,形象直观,而古诗词由于文字短小精悍,意境高度浓缩,如果直接凭语言,学生自是无法感知理解。因而教师可通过一些直接手段,比如多媒体、表演、挂图等方式,将古诗词表达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画面,以便通过意象再现方式引导学生走近古诗词。比如针对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登鹳雀楼》一课,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登鹳雀楼》来说,也是一幅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鹳雀楼上,放眼四看,具体会看到什么呢?
生:看到的是山。
师:怎样的山?
生:连绵起伏的山。
(师画连绵起伏的群山的简笔画)
师:还有呢?
生:太阳。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这里的“白日”具体指的是什么?可以联系“尽”好好想一想。
生:是傍晚的太阳。
师:是的,诗中描绘的是夕阳,傍晚的太阳,它渐渐消失在山的背后,最后消失不见了。
(用简笔画勾勒夕阳)
师:除了山、太阳,还有黄河,谁看到了黄河?是什么样子的黄河?
(多媒体呈现黄河的视频)
师:这滚滚的黄河一泻千里,向东流入大海。现在你们能否把这个画面说得更生动些?
对于这首诗来说,意象非常丰富,二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点难度。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借助简笔画让学生形象感知“山”“日”意象,继而借助视频播放,让学生感知一泻千里的黄河画面。这样动静结合,一下子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对诗歌内容也能形象地理解,为接下来意境品析奠定基础。
三、借助丰富想象,主动捕捉意象
对于诗词教学,其重点不是对诗词进行字面理解,而是透过字面深入文本,与诗人进行对话,继而从中理解更为深层的情感。因而对于意象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能够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形式走进诗境,继而从中感知一幅幅画面。诗歌教学最根本的是借助联想,从中捕捉意象,进行再创造。同样还是《渔歌子》这首词,一位教师针对“桃花”“流水”进行了探究:
师:《渔歌子》一词中有哪些颜色?
生:白鹭是白色的,蓑衣是绿色的,桃花是粉红色的……
师:同学们,你们一看到景色,自然会联想到颜色。对于诗词诵读来说,除了要看、要读,更重要的是还要用心去认真想。
师:那么针对这一首词,你们可以尝试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在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
生:我仿佛听到了白鹭在鸣叫;我仿佛听到了流水在潺潺作响;我仿佛听到了渔翁钓到鱼时的大笑……
师:是的,要真正读懂诗词,最根本的还是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聆听。这样一来,诗词中的画面就会变得有声有色。现在谁能带着自己的想象,包括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想到的,来给我们读一读眼前的美景呢?
(指生读)
师:从你们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现在就请你们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一画面描绘出来,可以试着写一写!
对于这一片段教学来说,教师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象,虽然没有直接描述,但是借助他们的想象,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在眼前——粉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等清新自然的画面,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渔翁”这一意象的悠然自得,而这些还需要学生逐步自悟。
四、借助语言描述,还原文本意象
意象,更多的是读者内心与诗词情感的融合。对于诗词来说,表达简约、概括,但是通过读者想象,却能填补诗词的有意留白。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语言描绘和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对话,以便再现生动形象,还原古诗词意象。比如针对《登鹳雀楼》一词中“登高”意象进行的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不想看到更美的景色吗?
生:(集体回答)想!
师:怎么办?
生:(集体回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里的“更上”,就是登上、登高的意思。这一诗句意思很简单,你们读懂了吗?这里,诗人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这样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吗?
生: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师:是的,只有登高——
生:才能望远——
师:这句诗已经千古流芳,成为经典名句。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老师总会鼓励我们说——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当父母期盼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时,总会说——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师:现在很多人已经把这一名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着自己前进,向着更高的目标、更高的理想前进。现在我们就来集体读——
生:(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对于“登高”意象,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循循善诱,从字面意义入手,从“登高”入手,继而逐步引申,逐步渲染情感,乃至联想到学生自己,其目的是鼓励他们敢于追求远大理想。一次次激情引导,一次次集体诵读,让学生对于登高的理解,对于古诗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继而帮助他们真正坚定远大理想追求。另外,针对这一片段教学,教师还通过层层推进,语言铺垫等方式逐步还原诗中意象,以便有效推促他们与古诗、诗人进行深层次对话,继而从中把握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作为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根植一些东西,以便给他们童年打上烙印。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探究诗词意象,以便推促他们与诗词、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多角度对话,继而推促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發展。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南阳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