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2019-09-10 07:22冯红珠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6期
关键词:野牛大伙木瓜

冯红珠

《咕咚》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小兔子在湖边玩,突然听到“咕咚”一声响,它吓得赶紧就跑,结果附近的动物看见了,不分青红皂白地也跟着乱跑,最后还是野牛拦住大家,问它们为什么跑,并带着大家去一探究竟,最后小动物们才明白,原来“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听到或者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盲从,而要学会问为什么,并亲自去寻找答案,否则人云亦云,盲目跟从只会惹来笑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共7个自然段,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材中特意配备了4幅插图。其中,第一幅插图与课文第1自然段相对应,画的是木瓜掉进湖里,小兔子惶恐快跑的样子;第二幅插图与课文第4自然段相对应,图上主要画了一群动物跟着小兔子跑起来的样子;第三幅插图与课文第5自然段相对应,画的是野牛拦着大家,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大家都说没有看见;最后一幅插图与课文第6自然段相对应,画的是兔子领着大伙来到湖边,刚好看到了木瓜从高处的树上掉下来,发出了“咕咚”的声响,大家全明白了。作为一篇基本无注音课文来说,课文插图与文本内容相映成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巩固生字,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首先,从文本语言来看,“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作为课文的第1自然段,短短两句话,隐含着深刻的道理:木瓜熟了,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自然而然地从树上掉下来,这也是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看似简单,其实也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常识的渗透。课文一开始就点明了课题“咕咚”的由来,此时,学生只是对“咕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普通的词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才会明白“咕咚” 是一个贯穿全文的、有重要意义的词语,开篇与题目相呼应,为学生接下来的阅读奠定了基础。

其次,故事内容的发展,主要是以三段式的反复结构来讲的,主要讲了小动物们四散奔跑的场面。在小动物们四散奔跑的时候,小兔子是被“咕咚”的声音吓跑的,其他小动物是听说有“咕咚”的声音跟着瞎跑的。在语言结构上,充分体现了童话情节反复的特点,都是先写了哪些动物跑,再写它们一边跑一边叫些什么。在情绪感知上,先是写小兔子听到声响,大叫“不好啦”,变成了小猴子大叫“不好啦”,最后,演变成了大家“快逃命啊”的普遍恐慌心理。这种心理与欣赏的心理相吻合,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这种形式的语言描写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自己吓自己”的语言张力,让人忍俊不禁。

当大家都在盲目奔跑的时候,野牛拦住了大家,追问大家为什么跑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野牛追问的顺序刚好与大家加入奔跑时的顺序相反,引起了所有动物们的深思。于是野牛带着大家去湖边一探究竟,正好看到了木瓜掉进湖里的过程,这下大家全明白了。最后,“大伙你看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一个“笑”字点明了文本主旨,暗含着大伙为自己不问究竟,跟着瞎跑的行为感到难为情和不好意思。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給读者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借此让学生想象一下,明白了“咕咚”的来龙去脉之后,跟着小兔子瞎跑的动物之间互相会说些什么,以内化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认识,充分发挥出童话的育人价值。

对于《咕咚》这样一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有趣并隐含着一定哲理的文章来说,教师可以抓住几个语文要素来统领课堂教学:找出课文中的明显信息(故事中有哪些动物,发生了什么事),根据课文信息作出简单推断(动物们为什么跑,大伙为什么都笑了),借助图画阅读课文(根据插图猜读、识字)。运用学习策略引导学生阅读,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大丰区人民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野牛大伙木瓜
野牛和野驴
巨大的回报
哪里哪里?
狮子与野牛
木瓜老奶奶的云
老人的尊严
植物帮之木瓜
两头野牛
脚下生风的磊编
你应该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