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拓展学生选材的新视角

2019-09-10 07:22陈荷丽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6期
关键词:选材习作材料

陈荷丽

翻看学生的习作本、日记本,确实有不少习作有令人眼前一亮之感,但更多的是落于俗套的平平之作。有的材料失真,胡编乱造;有的内容雷同,模仿痕迹过重;有的老套重复,缺乏新意……其原因众多,但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指导失当是主要原因之一。如若教师对学生的选材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就能为学生的习作打开一扇窗,提升习作表达的空间。

一、“设置陷阱”,在猜测印证中体悟选材的真实性

对于习作教学,课标一直都强调要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这应该成为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学生说真话要做的事情很多,并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要求就行,说什么真话?如何说真话?具体到习作指导时,就需要约法三章,转变学生观念。

一位教师执教《师恩难忘》一文后组织学生写一篇描写老师的文章,为了让学生说实话,该教师展开了如下教学。

教师阐述了自己阅读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说自己也想到了关于老师的事情,并请大家猜测一下自己想到了关于老师的什么故事,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了猜测:有人认为是成绩掉队了,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并帮助补课;有的猜测小时候是调皮蛋,老师经常家访进行教育;有的猜测是与同学闹意见了,老师帮助劝解……在学生充分猜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习作素材:

1.我一直以来成绩都非常优秀,但在一次期中考试时却大意了,老师为我加了3分,让我跨过了90分大关,从此我学习更加发奋了;

2.班干部选举,很多同学都推荐我,但我觉得不太合适,又不好意思拒绝,老师看出来了,就为我找了托词,这让我如释重负。

读完这两则材料,学生们一个个都大失所望,居然没有一个猜对的。教师则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源自于自己的真实事件都会与别人不同,是猜不出来的,更是编不出来的。

其实,很多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也一直都强调习作素材的真实性,但遗憾的是教师也就停留在布置要求上,学生也就止步于口头承诺上。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和渗透,学生的假材料依然在习作中大量泛滥。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真实感”镌刻在思维意识深处,形成深深的烙印,在教学中设置了猜测的陷阱,让他们在猜测中迷失方向,在后续材料集体亮相后,更让众多学生大跌眼镜。在困惑和惊奇之下,学生认识到材料真实的唯一性和可贵性,这就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深埋了选材一定要真实的种子。

二、层层剥笋,在认知扩展中体悟选材的广阔性

学生习作之所以会出现材料的雷同,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常常是简单、机械地理解习作的主题要求。在动笔之前,他们能够想到的知识通常是“这样的主题我能写些什么”,这是典型的单向、线性的思维方式,导致了学生选择的材料与主题要求知识之间只能有点与点的简单联系,学生自然无法走进更加广阔的素材世界。因此,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换一种非线性、立体化的思维模式,让学生逐步思考:“针对这一主题,我还可以写什么?”这样,学生的选材面就相对广阔了。

如自主设置的主题习作“朋友”的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罗列在生活中有哪些朋友,学生的第一思维都会从自己的伙伴、同学的适切范畴中寻求“朋友”。此时教师可相机追问:“除了同学,你还有哪些朋友?”此一问,可以拓展学生对“朋友”范畴的感知与理解,很快学生意识到其实父母、教师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的朋友,且这一选材比一般性的伙伴更能让读者眼前一亮。随后教师再次拓展学生的思维,将“朋友”推向了家人、邻居。在“除了写人之外,你还有其他的朋友吗?”点拨之下,学生的思维大受启发,纷纷罗列出“金鱼、小猫、仓鼠”等动物,回忆了自己与这些小动物度过的快乐时光。如此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宠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说它们是“朋友”真是一点都不为过。至此,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提炼出朋友的共性特点,如友好相处、无私帮助、宽容理解等。

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都会受到固定模式的影响。只有在激活原始基础经验的基础上,才能促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成正向迁移。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真正探寻了“朋友”的内核,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同龄朋友、成人朋友、宠物朋友的认知历程,步步为营,层层剥笋,不断突破原有的既定认知,在学生的思维视域下逐渐将选材范畴打开。

三、弃置重塑,在积极创新中体悟选材的新颖性

典型新颖的选才是写好习作的一半,是胜人一筹、与众不同的制胜法宝,但这恰恰是很多学生的软肋。每次习作,学生往往都会从自身生活的原始储备中选材,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限定于此,选择的素材必将落入俗套。这就要求教师要克服思维惰性,在创新上进行具体指导。

如指导学生写主题为“我家的变化”的习作时,教师先进行了叙述性引导:“提到家的变化,很多同学都历历在目,这几年家里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不妨先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家庭的变化。”组织交流时,学生基本都是从购房、换车、健康等方面来展现家庭的变化。此时,教师出示了自己事前就预测到的材料,在对比之下学生也意识到自己的选择虽然是符合题意的,但太过于常规,教师则鼓励学生走出自己思维的定势。在后续的交流中,学生的选材新颖了很多,也更有了生活气息:如爷爷奶奶也会使用微信视频,并用支付宝购物了;爸爸妈妈不去外地打工了,自己不再是一个留守儿童了……这些材料不仅写出了自己小家庭的变化,更突显了社会的发展。正是在这些材料的促进和启发下,在本次习作中,学生的选择更加聚焦细节、聚焦生活。比如奶奶的兴趣爱好从打麻将变成了跳广场舞;家里的菜谱与以前也不同了,不再是以前的大鱼大肉,讲究的是绿色健康;现在的电视已经没有多少人看了,都抱着手机了……

由此不难看出,如果没有教师的课前预测,学生就不会从教师的“神机妙算”中审视自己选材的陈旧与老套。为此,教师应让学生潜入到生活中,做生活的有心人,进行一番搜肠刮肚的搜寻与比对。在深入认知的基础上,学生在习作时避免了老生常谈,形成了创新性选材的效果。

四、深入探究,在多维审视中体悟选材的深刻性

有时学生的习作有着不错的选材,但叙述的过程往往浮于表面,这显然就是未能对素材进行有效而深入的解读、运用。为此,教师就应在学生选定材料之后,引领他们透视材料现象来探究其本质,发挥素材的真正价值。

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教师组织学生在母亲节开展了“今天我来做早餐”的实践活动,很多学生以此主题习作无一例外地将关注点聚焦在“感恩”上,虽然是活动的主题,但每篇文章如此,不能不说明学生深度透视素材能力的不足。为此,教師专门开展了这样的教学。

师:为了向家人表示感谢,你做了早餐,每个人都能看出来,你还能找到别的习作点吗?

生: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我觉得很满足。

师:“满足”,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很多人其实想表达自己的爱,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如愿以偿,这顿早餐满足了你的心愿,值得写。

生: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改变了爸爸对我的印象。他总认为我懒,但吃到我做的早饭时,他开心地笑了。

生:我的体会是别看早饭很简单,但做起来真的很辛苦,我觉得妈妈每天都为我做早饭真心不容易。

生:我懂得了什么叫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我很紧张,生怕自己做不好,然后慢慢就适应了。

……

上述案例中的指导重在引领学生从相同素材中发现不同,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体验开掘素材的多样性。当所有学生都围绕着“感恩”时,教师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完成了对习作素材的重新审视,为凸显素材内容的价值开辟了渠道。

习作的选材意识是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师应从学生思维的认知视角出发,帮助学生在不断扩展、不断创新、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另辟蹊径,历练学生对素材选择的独特智慧。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选材习作材料
我爱你,妹妹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摇摇鹅
选材“碰头”好热闹
赠送折纸材料
习作展示
开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