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梅
就目前我国历史课程改革深化期而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修订问世,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刻便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其中关于“家国情怀”的文本表述则如下所示:它“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1]
然而,如何去涵养家国情怀这一重要的核心素养,并最终去落实立德树人的终极育人目标?如何在一堂普通的中学历史课中去涵养家国情怀?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笔者看来,教学立意的确立过程其实就是价值发现和选择的过程。也因此在文本构建上就有了价值路径。倘若教学设计没有价值灵魂或者立意取舍,那一堂历史课也就仅仅只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没有历史的鲜活和温度,也失去了历史学科的价值。浙江省特级教师戴加平老师曾经设计过《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课,该课的教学立意就很好地凸显出了一堂有灵魂的好课的标准,也是涵养家国情怀的成功典型。家国情怀的涵养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首先也是最核心的格局和基调认识便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最终成就一个健全人格的公民。这是涵养家国情怀最基础的一体三面,这是因为,认同国家、理解世界、最终实现自我完善,无疑便是对立德树人一种很好的诠释。
基于此,本文试从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健全人格三个维度去赏析戴老师该课基于“家国情怀”的教学立意和设计。
一、着眼于家国情怀的国家认同教育
放眼全球化进程的新时期,稍加回顾世界各国历史教育对国家认同的建构,我们不难发现,无论诸如美国、英国、法国亦或者是澳大利亚等西方大国,还是东亚的比邻国家比如韩国、日本等国,均先后出台类似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并尝试不同程度地为建构国家认同而强化历史教育。我想无疑是因为历史教育在建构国家认同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历史教育又有哪些不可或缺的着力点呢?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时明确表示: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此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观自然而然也尤其重要,“历史教育无价值观则无灵魂,必须重视价值引领有效教学。人们常说的教学目标、课堂灵魂、教学立意,无不根源于价值判断和对学生成长诉求的双重同步研究。这意味着历史教学应了解并针对学生人格‘总开关’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价值省察、价值协商、价值引领。 ”[2]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曾有过一提醒,“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
那么从家国情怀立意的角度,戴老师是如何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基于价值引领的立场进行取舍的呢?2018年最新出版的浙江省《考试说明》对于该课的考试内容作了如下两条考核要求,其一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其二是邓小平作出的巨大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精神。2014版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对该课的教学要求是“1.简述邓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2.认识其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巨大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精神。3.感受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大气魄;4.体会邓小平不懈追求真理和求实的品质。并进一步对教学要求进行了说明:即该课重点是了解邓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历程及其理论贡献。而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一目则建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再观该课人教版选修四的教材内容分为五个子目即“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南方谈话影响深远、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戴老师对该课内容进行了全盘的重构和取舍,紧紧围绕邓小平的“设计师”身份以他所设计构建的“蓝图”这一主题进行了教学立意。整堂课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教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邓小平建构了怎样一幅中国现代化蓝图?
邓小平的中国现代化蓝图有何特点?
邓小平为何能设计出这样一幅现代化蓝图?
我们不能说没有邓小平的设计蓝图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但是,如果没有这幅蓝图的高瞻远瞩之构建,很可能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定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所以这样的教学立意是要激发起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认同感。因此这种取舍所传达出来的教学立意,对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中学生的国家认同的构建是大有裨益的。
在具体教学导入环节,开篇便以泰戈尔的诗歌开头,而后合理追问,从而引出人教版选修四的封面人物邓小平,并进一步介绍其设计的蓝图即:三步走战略,规划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
这便实现了对学生学情了解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完成对蓝图的简明扼要的勾勒。以今时今日现状之中国再去回望依据这个宏伟蓝图中国所走过的现代化建设之路,更让我们惊叹于该蓝图构建之精当绝妙。
二、着眼于家国情怀的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是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和国际和谐的重要基石,历史教育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国际理解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務。”[3]
习总书记在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也曾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为国际理解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原则和要求。
正如法国一位名叫雷蒙·阿隆的历史学家曾言:“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所以,它是由能思考的…有活动能力的人找到探索过去的现实利益而产生出来的。”[4]而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从他我的身上去学习和借鉴也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只有学会共情和国际理解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在该课教学设计的第二个部分,戴老师从蒋廷黻先生发出的惊天一问“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出发,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邓小平的中国现代化蓝图有何特点”这部分教学。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又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简要回顾”(现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现代化的推进与挫折清末新政康梁变法与辛亥革命、现代化的转型即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开始,过渡到“邓小平蓝图之坚守与创新”。
笔者以为最绝妙之处在于其内容的取舍:
坚守的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创新的是:改革(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改革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开放(全面开放,主动地融入世界),促成发展模式的转型。
这种不着痕迹的自然处理,一方面让学生从时间纵向的维度清楚了我们过去走过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包括我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另一方面是在认可自身坚守的基础之上,去理解我们主动融入世界再次学习西方,而后开始走上适合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从而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种引导学生在国家认同基础之上的国际理解的胸怀和境界,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理性的去看待我们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以更科学的眼光看待我们自身进一步向西方学习的开放过程。
三、着眼于家国情怀的健全人格教育
近代有语云“史学者,导人以合人格之方针也”,新时代历史教育不可旁贷的使命和责任当然也应该有这个部分。“新时代历史教育应完整关注家国、人类、自然“共同”命运之总的博大情怀、丰富内涵和价值取向”。[5]正是基于此,戴老师该课本来通过第一第二个部分已经完成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但是他还在本课设计了第三个部分,辅之以健全人格教育之用。即邓为何能设计出这样一幅现代化蓝图?在展开这个部分的教学时,他从1.邓小平构想蓝图时所面对的时代和问题 2.为什么是邓小平构想出这张蓝图?(勇气和能力来源)两个方面进行了设计。笔者以为此处的绝妙之处在于在设计面临的时代问题时,画龙点睛地对学生再次进行了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教育,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国家陷于内乱、经济陷于崩溃的大环境下,西方发达国家此时的可取之处,从而让学生知道了邓所面临的难题和他所在的党和国家的领导集体是以怎样的勇气和能力在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情况下迅速的现代化。这里面有其智慧和勇气以及力量和不易。在针对为什么是邓小平构想出这张蓝图的部分,用六个字“品其言、察其行”再次让学生从伟人的身上学习到优秀的品质。虽然只有简单的六个字但是包含的内容却是深刻丰富的,察其行里涵盖了其一生三起三落的政治生涯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而品其言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其个人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
来自韩国公州教育大学的宋相宪先生亦曾在中韩“历史教育中的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国际学术论坛上做过关于《历史教育的本质》的发言,他认为历史教育不应局限于针对过去,还应积极走向未来。因此,就笔者看来,过去的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们的人生理想追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今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作为中国梦的努力践行者之一,起码要守好自己当下的这一块阵地。家国情怀不是历史学科的唯一素養,国家认同自然也不是历史教育的唯一诉求,但是面临当下迅速全球化的今天复杂的内外环境,当我们在大谈特谈学科核心素养之际,应该在历史教育中致力于构建国家认同,同时也不要忽视国际理解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因为国家认同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结合起来,才不会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认同教育以学生人格教育为基础,才是内在的和可持续的,才能真正培养出更多的中国梦逐梦者。国家认同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健全人格教育三位一体,应该在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之际从“和合”的视角出发兼三者而顾之,历史教育才会是健康和健全的。总之,回首这堂课,有学生、有国、有世界,关于未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基于教学立意而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取舍和宏观构架布局,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和参考,这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探索家国情怀的践行之路。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第4页。
[2][5]任鹏杰:《关于新时代历史教育发展的沉思》,《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年第24期。
[3]徐赐成:《国际理解: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中韩“历史教育中的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国际学术论坛发言论文集。
[4]田汝康、金重远:《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