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意识到思维方式的转向

2019-09-10 07:22张兆金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时序时空思维能力

张兆金

时空观念是构建正确历史认识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将“时空观念”定义为,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为此,我们可以将其细化为思维意识和思维方式。从思维意识到思维方式的转向体现了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这就决定了对“时空观念”的培养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有专家认为,初中阶段以训练思维意识为主,高中阶段则重在训练历史思维能力。[1]对此,笔者结合高中教学案例对“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谈点浅见。

一、从时空序列理解历史是最基本的思维意识

思维意识主要是指反映、感觉,属于浅层次思维,主要包括时序思维意识和空间思维意识。时序思维意识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时间结构的关注,而空间思维意识则是将史事置于空间结构进行思考。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形成具象化的历史认知,这是最基本的思维意识。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形成按时空序列思考问题的意识,即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初中学段比较重视对时序思维意识和空间思维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就明确指出,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这与2017版高中课标中“时空观念”素养水平划分中水平1要求相对应。也就是说,时空思维意识是形成时空思维方式的基础,在高中学段仍至关重要。

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将思考的逻辑起点建立在时间顺序上,从中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对此,我们可以呈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历史图景,沿着时间序列展开叙事。

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到1850年道光帝去世的8年中,其所下的政令仍然是战前的思维,没有因战败而得到改观。1850年3月9日,19岁的爱新觉罗·奕詝继位,即咸丰帝。年轻而又想有一番作为的咸丰帝为了挽回颓势,采取了强硬措施:

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员耆英。

任用改革派官员,整顿腐朽的官场风气,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其革除弊政。

罢斥了道光朝任軍机大臣二十余年、贪位保荣、妨贤病国的穆彰阿。[2]

进而展示茅海建的著作——《苦命天子——爱新觉罗·奕詝》,引导学生关注时间顺序下史实的变化,并形成问题意识。这位意气风发的咸丰帝怎么就成了苦命天子呢?鸦片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咸丰元年(1851年),37岁的洪秀全在经历四次科考失利后,在广西发动了金田起义。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让这位刚刚登基的皇帝忙得焦头烂额。洪秀全为什么会在广西发动起义呢?这一问意在引导学生从空间思维意识的角度,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地域环境。通过设置有效问题,将学生思维聚焦于1851年和广西,从而在具象化的时空框架中实现对史事的再认再现,由此导入新课。

二、聚焦和细化时空结构重在思维方式的培养

思维方式是指主观已经具备的思维能力,属于高阶思维。朱汉国教授认为,时空观念是重要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善于运用时空观念来分析和解释历史。[3]思维方式决定着知识的表达和呈现形式,是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学科特有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就高中学段而言,对“时空观念”的理解更倾向于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式,包括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和从空间结构思考问题的能力。

历史时序思维能力是指能准确记住历史时间、背景、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问题的能力。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陈述史实,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应寻找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对史事的观察和分析才更准确。如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高中学生能理解西汉在中国历史中的时间顺序、历史阶段特征等,但很难将这一概念置于具体的时空结构中进行分析,形成逻辑。李剑鸣教授认为,要将事物置于时间之流中做动态考察,叙述它形成或变化的过程以及影响形成或变化的因素。[4]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出台前后的具体时序并分析其因果,从而提升历史时序思维能力。

从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到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西汉政权已建立61年。尽管七国之乱的局面结束,但郡国并行带来的割据问题仍是威胁中央政权的重要因素,主张“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当时“有为”的政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成为当务之急。此外,汉政权发轫于秦末的农民起义,其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始终成为困扰汉武帝最“上位”的问题。正如冯友兰所说:

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一理论支撑。[5]

公元前134年,已登基七年的汉武帝急需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亲自策问。董仲舒杂揉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为哲学原理建立起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用“君权天授”、“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和“春秋大一统”等观点,为汉政权的合法性、合理性提供了一套理论依据。对此,汉武帝为什么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儒家思想为什么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成为主流思想?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便能找到内在逻辑,变得清晰可辨了。

空间思维能力就是要了解历史发生的地点、区域和范围等,通过具体的空间定位,进而观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总的特点。从空间思维角度认识历史也是重要的思维方式,这主要体现在史事发生所处的自然环境上。如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课标要求了解希腊自然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要准确理解民主政治的内涵,从空间结构切入,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形成从空间结构思考问题的能力。雅典的自然环境使得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相对发达,城邦获得了大量的商税,这成为重要的财政来源,为动员更多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物质保障。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得雅典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即在从事交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由、平等和互利的观念,加上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的意识较强,最终构成了民主政治形成的重要条件。

又如讲中国古代民族交融时,往往从农耕和游牧文明的视角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王家范先生认为,从秦汉直到明代,北部游牧民族迁徙不定,分合无常,部族名称亦变幻多端,但其南下骚扰,总与大漠地区枯草期,特别是灾害性干旱的生态活动周期相关。[6]只有形成了正確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才有助于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并形成素养。

三、准确把握“特定”的时空是理解史事的关键

历史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聚焦思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但难在于如何准确把握这个“特定”,这是联接时空结构的纽带,也是理解史事的关键。赵世瑜教授认为,人们对历史的回顾是逆时序的,但是把历史讲述出来又必须是顺时序的。[7]两者之间时序的反向,会造成用史事的结果片面地去推论史事的前因后果。抓住“特定”时空是正确探寻因果的关键。张庆海教授认为,历史的时空背后隐含着历史发展的重要元素。[8]如分析“解放战争”的背景时,我们一般将“特定”的时间节点放在重庆谈判,围绕国共双方的较量展开。如我们适当将叙事时段上推和下延,有助于清晰和准确地了解史事的来龙去脉。即将“解放战争”置于雅尔塔协定签订前后,美苏较量的国际大背景进行审视,对战争会有贯通的认识。

如1945年2月,罗斯福为减少美军伤亡,争取苏联对日作战。斯大林意图构建环苏联领土的“中间地带”,丘吉尔希望东欧在战后能自由选出民主政府。对此,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并秘密签署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协定》,三国就外蒙古独立,库页岛、千岛群岛划归苏联,承认中国东北及长城以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朝鲜半岛以三十八度划分南北等达成一致。[9]

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开战。8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斯大林答应帮助蒋介石统一中国的武装力量,支持国民党建立政府。激动的蒋介石当天就向延安发出第一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8月20日、23日又连拍两封电报延安,毛泽东连拒两次。8月24日,毛泽东回复重庆同意和谈。

问题:已经两次拒绝的毛泽东,为何又突然同意亲赴重庆和谈呢?

8月20日,斯大林给延安来电:中国一定不能打内战,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就要毁灭。……你到重庆去同蒋介石谈判,你的安全由美、苏两国负责。

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签订“双十协定”。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总统因病去世。继任者杜鲁门不认同雅尔塔密约,不承认苏联在东北的特权,要求东北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1946年2月,英、美将雅尔塔密约中苏联要求东北特权的内容公之于众,迫使斯大林改变策略,如暗中支持中共军队进入东北,以牵制美蒋。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最后提出问题,基于上述史实,你对“解放战争”的爆发有何新的认识呢?

按照时空序列渐次呈现史事,并形成结构,从中探寻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对史实的观察和分析才会更加完整、准确。但要注意的是,时间先后并不等于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

基于此,随着2017版高中新课标的颁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如何落地成为关注的热点。笔者认为对学科核心素养应加以细分和细化。即根据教学内容、学情聚焦一个或几个核心素养,或者根据不同学段区别对待,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对“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可细分为时空思维意识和时空思维方式,并结合素养水平划分的等级和不同学段加以细化,设计有深度的问题情境并针对性地进行思维能力训练,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1]孙立田、任世江:《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历史教学》2014年第6期。

[2]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第44页。

[3]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历史教学》2018年第8期。

[4]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316页。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20页。

[6]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5页。

[7]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3页。

[8]张庆海:《时空观念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6期。

[9]吕迅:《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80页。

猜你喜欢
时序时空思维能力
跨越时空的相遇
清明
你不能把整个春天都搬到冬天来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
光威4GB DDR4 2133
十铨4GB DDR4 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