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涉历史“教学立意”操作过程的三点“冷思考”

2019-09-10 07:22费胜英王得众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外交笔者智慧

费胜英 王得众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包启昌老师的“一课一中心”到李惠军老师的“一课一灵魂”再到聂幼犁教授提出“教学立意”;从历史教学立意的概念界定到缘由、特征再到立意的操作方法……关于历史教学立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至今不绝。何谓教学立意?教学立意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在厘清教学立意和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关系中,我们能窥得一斑。“教学立意如同顶梁柱、三维目标如一般的柱子、而核心素养如同屋顶横梁。顶梁柱不仅支撑屋顶横梁,还是一般柱子聚焦的标杆所在。教学立意是三维目标的核心,而核心素养是教学立意的核心”。[1]

教学立意的确立与达成都非易事。教学立意如何获得?教学立意是否准确、恰切? 笔者有幸在“2018年苏州市省市合作特级教师后备提升班集中展示观摩活动”中开设了以“智慧与国运”为立意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在研磨课的过程中,有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立意和文本的展开路径需齐头并进

立意教学在达成过程中,最难的有两点:(一)必须建构在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水平上。一切置学生于不顾的教学,都无法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2](二)立意渗透和知识梳理必须分进合击,齐头并进。没有立意的知识梳理注定没有升华,脱离文本知识的立意则是无水之鱼、无缘之木。

鉴于以上思考,笔者在讲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时,基本立足教材,用足用透教材。我从第111页“学习延伸”板块中对“弱国无外交”观点讨论开始,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提醒学生其实本节内容的引言部分就有充足的证据。周恩来称西太后、袁世凯、蒋介石的外交是“跪在地上办外交”,他们都得了“神经衰弱”。当学生都认可这个观点时,我话锋一转,那么“新中国是弱国还是强国”呢?学生答是弱国。此时才恍然大悟,掉进我挖的“坑”里了。在充分整合利用教材资源、成功制造思维冲突后,笔者顺势抛出“那么并不强大的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打开外交局面的?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到底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学习。深度挖掘和使用教材,包括“资料回放”板块的《共同纲领》、“历史纵横”板块的中苏签约、万隆精神等,都被充分利用服務于教学。所有这些对教材知识重点、难点、弱点的突破,都是本堂课的教学明线。同时,我还“费尽心机”渗透了“智慧与国运”的思维暗线。在利用《共同纲领》分析得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时,笔者让学生再深度思考,这段文字能否体现“开国领袖们的胸襟和气度?”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发现新中国外交目标不仅立足本国的独立自主,还着眼于世界的和平。老师由此顺势利导,“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是我国外交智慧和格局的体现”。其他在讲到毛主席关于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形象化表述时,笔者又渗透了“话语方式创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外交智慧。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处,引导学生得出“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等新中国的外交气魄。在梳理完基础知识后,笔者重新回问,“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到底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开始“抖包袱”,“国家智慧是否影响国家命运呢?”学生颔首。借此机会,笔者循循善诱,告诉学生,历史学习其实有三个层次,表层知识、背后信息和深层启发。在今天这些表层知识后面,你们有没有捕捉到一点背后信息?这个问题有点难,笔者设问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启智,引领学生总结历史学习的方法。二是准备升华“智慧与国运”这一教学立意。看学生沉默,笔者点拨,“本节课背后,我们发现有四个转变。共产党身份转变:从‘匪党’(国民党语)到执政党;身份观念的转变:从党的领袖到国家的领袖;外交原则的转变:革命外交到国家外交;国家命运的转变:从屈辱到平等,从战争到和平。在不断变化的形势面前,共产党拒绝僵化,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继续提问:“新中国的这些外交智慧背后折射出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得出“仁”、“和”等思想。教师最后总结:“一个国家如同一个人,格局会决定布局,布局会决定结局。而大智慧造就大格局,有大格局才能运筹帷幄地布局,才会有自利利他的结局。但是大智慧的源头在哪里呢?一定在传统文化的精华里。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哪些呢?和而不同、中庸思想都是,我们就用‘仁义礼智信’来抛砖引玉吧。也就是现在我们一直说的‘软实力’。所以说,‘弱国无外交’这个命题基本是正确的,但是当我们充分重视和发挥‘软实力’的作用时,国家智慧是会影响国家命运的。”

这节课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原则和成就”这条明线和“智慧与国运”这条暗线齐头并进,最后交织升华,一气呵成。

二、立意和文本的逻辑互动应彼此成全

“在确立教学立意时,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并根据学情,在吃透、深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概念界定、知识关联、思想方法、思维情感等基本教学要素拾珠成链,通盘考虑,选择一个或两个基本要素予以重点展开,而不能随心所欲提升或者降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计教学立意。”[3]由此可知,教学立意确立的适当与否,是有据可考的。那就是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必须立足教材,必须与学生的认知逻辑、历史发展逻辑和教科书本身的逻辑相吻合。逻辑缺乏、逻辑跑偏甚至错误,立意就有问题。

在寻找立意的过程中,笔者首先研读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一课的内容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4]《课标》要求简单宽泛,但也给教师课堂发挥创造了很多机会。我以“学生的眼光备课”,反复揣摩、解构重构教材,最后终于以“学习延伸”板块中的讨论题“弱国无外交”入手,创造思维冲突,师生共同思考解决“并不强大的新中国又是如何一步步打开外交局面的?”既梳理了基础知识,又解决了取得成就的原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渗透了“智慧与国运”的立意。传统课堂里,关于“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由哪些因素决定?”,答案都是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际形势等。但这些因素影响一国外交政策,是普世规律。对于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可能需要更有说服力的解释。一道“弱国无外交”的讨论题给我们启发,挖掘教材背后的信息给我们思考,立意由此产生。而这样一个立意,显然更充实完善了“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这个老问题,也让本课有了新意和高度。所以,“智慧与国运”这一立意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又服务于教材。可见,教材是立意的根本和滋养。恰当的立意应该是和文本融合的。

三、立意和文本的实践权重有伯仲高下

聂幼犁先生曾说,教学没有立意的话,课堂将是“平平的铺设、散架的内容、强扭的逻辑、走偏的思路、花哨的形式”。但是,如果过度拔高教学立意的重要性,事情也许会往反方向发展。“不管什么课,不管什么内容都企图追求一个宏大的思想教育主题,给人以生拉硬扯、大而不当的感觉。……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立意方法,已经背离了立意的初衷和教育的本质”。[5]

一堂好的立意课,需要教师有宽泛的阅读、一定的人生阅历和对教材通透的把握能力。笔者已然属于比较勤奋的教师之一,但在准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堂课时,平时的知识储备还是远远不够。我在半个月时间内阅读了《新中国外交思想史》、《国家智慧---新中国外交风云》、三大本博士生写的论文,还参阅了五六十个同行的教学设计(包括文字材料和ppt),另外利用一切零散时间思考打磨,才写出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历史学科地位尴尬,大多数教师跨头(如既教高一还教高三等)或者跨科(如既教文科班的选修还教理科班的必修),老师们的时间精力实在很有限。虽然课改的关键在教师,但目前各种因素使得教师的素质整体不是很高,在这样的现实下一味强调“不立意不好”“不立意不行”,这样的“立意大跃进”笔者认为有害无益。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是我们的共识。“但教材仍然是课堂师生共同活动的主要平台和依据,任何人无法否认教科书的权威性、代表性和主导性。把教科书边缘化或者曲解误读,正是当前一些课堂出现乱象和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6]教材是根据地。教学立意一定是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获得的。但教师的素养能力参差不齐,好的立意教学实在不可多得。我们教师也有“最近发展区”,目前,我们能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区域努力,就已然不错。近期看刘晓兵老师的文章,他总结了历史教师解读教材呈现出的六个层次,“一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二是立足知识视角,强调考点整理;三是语文式注解,逐个突破疑难词句、核心概念,帮助學生理解内容;四是能对课文通透感知,理解教材所要传递的内在精神;五是熟稔教材内容,对教材解构重构,寻找顺畅新颖的教学路径;六是跳出教材文本系统,借助新史学研究成果对教材反观透视,先入后出地活化发展教材”。[7]这六个层级是递进关系。我们历史教师如果能够立足前面三个教学层次,努力在后面第四第五个层级中发展,已然不错。最后一个层级是最高层次的,立意教学应该包含其中。如果我们所有的历史教师能够沉下去深度挖掘使用教材,在充分了解我们学生的基础上,找到顺畅的教学方式,并有意识不断调整转换教学范式,已经是很好的课、很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立意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并非课堂质量的唯一保障。历史教学实践中,不乏不强调立意而堪称优质的好课。立意教学是我们的方向,但绝不是我们的包袱。

【注释】

[1]郑流爱、朱亚楠:《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缘由、特征与凝练——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8期。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 第645页。

[3]李俊:《教学立意和教学设计的双重奏——以“是谁,开启了美苏冷战”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年第5期 。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年,第7页。

[5][6]张玲俐,鲁东海:《历史教学如何立意更科学》,《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6年第7期。

[7]刘晓兵:《基于教材解读提炼教学立意的三重境界——以人民版<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外交笔者智慧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