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驹 王中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师德建设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标准和要求。近期,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印发,进一步细化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规范,划定了高校教师师德底线,作出了师德失范行为认定、查处的具体规定,为高校师德建设明确了主体责任,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办人民满意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新目标新要求,我们应围绕五个着力点,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为新时代高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着力把好教师选拔这个“入口关”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历史使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魂”铸得如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之路走得怎么样,决定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世界上没有人能像教师一样可以对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从严把好教师道德水准关,绝不让失德者混入教师队伍,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把好“入口关”,就是要把“德”作为人才引进的先决条件,扭转一些高校一段时间以来“因师资短缺而放低进入门槛”“因更多关注能否带来大项目大成果而疏于师德考虑”的顽疾,把是否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作为教师引进的系统标准,革除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的用人态度。就是要建好用好“师德档案”,详细记录教师任职期间的师德表现,让“师德档案走到哪带到哪”,令有德者发展无忧,失德者寸步难行。
着力下好明道信道这个“先手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传道者”只有自己明道、信道,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心中有理想、有信念、有梦想,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点燃学生的理想,用自己的信念去引领学生的信念,用自己的梦想去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因此,教育引导教师明道、信道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环节。
下好“先手棋”,就是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提升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就是要切实加强教师的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教师走出书斋,关注社会,充分认识国情社情民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自觉践行者。就是要加强典型引领,讲好师德故事,大力宣传教育领域涌现出的好教师,以榜样的精神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郁氛围。
着力完善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
考核评价是重要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走向。一段时间以来,之所以在高校教师中频频出现违反师德甚至违反法律的事件,有的失德教师甚至是戴满“桂冠”的“优秀人才”。一个重要的根源就在于考核评价制度的不完善,重业务能力而轻思想政治素质,重学术成果而轻品德考虑,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评价要求尚未得到真正落实落地。因此,完善考核评价,发挥考核指挥棒在塑造高尚师德中的“牛鼻子”作用十分紧迫。
抓住“牛鼻子”,就是要把德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完善考核办法,健全长效机制,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各种荣誉评选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不合格“一票否决”。就是要完善好教师、好课程评价标准,纠正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不当导向。就是要優化评价环节,注重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引导教师对自身师德行为及时进行批判和反思,形成以有意义的职业生涯为目标的师德生活范式。
着力强化党的领导这个“保障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领导是我国高校的最本质特征和最鲜明优势,也是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不动摇、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移的根本保证。高校必须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基本原则,强化党的领导,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强化“保障线”,就是要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心线”,切实履行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着力发挥党委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把关定向、保驾导航作用,履行好书记校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高尚师德建设记在心中、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坚决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强化院系党的领导“中场线”,推进党政交叉任职,落实人才引进、教材使用、出国出境、论坛讲座院长书记“双签制”,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向基层延伸、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就是要把牢党支部建设“生命线”,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像培养学术骨干一样培养党支部书记,实现支部设置全覆盖、政策保障全落实,激发党支部的生机活力,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
着力用好责任追究这个“撒手锏”
严格责任追究,是落实师德建设责任制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督促高校、学院把责任落到实处的“撒手锏”。近年来,从《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中“六条禁令”,到《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的“红七条”,再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确立的十条“师德红线”,应该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于师德的要求不断细化、具体化,但为何依然难解师德滑坡之题,甚至于“要么不出事,一出事就是大事”?究其原因,就是责任追究不到位、不严格、不落实。因此,坚持“一案双查”,用好追责利器尤为重要。
用好“撒手锏”,就是要明确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和校长同责,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院系行政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师德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党组织负责人也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对于高校(院系)和责任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六种情形”,视情节做出检讨或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等方式予以问责,进一步强化其不抓师德建设就是失职的意识,管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自己,把师德建设作为硬任务而不是软差事,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就是要落实师德不合格“一票否决”。按照文件要求,对于触碰师德红线的行为,坚决一查到底,依法依规严肃惩处。对情节行为特别严重的,要撤销教师资格、解除教师职务、清除出教师队伍,同时录入人事档案,任何学校不得再聘任其从事教师工作。
(摘自《人民论坛》2018年第34期)
本栏责任编辑 赵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