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 王志华
“教材空白”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空白,比如“插图空白”“选编空白”“篇章空白”等。通过对教材空白的挖掘,发展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让教学更丰厚、更饱满、更生动。
“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能让艺术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在教材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就是“教材空白”。所谓“教材空白”,是指教材编者欲言又未言之处,是蕴含言外无尽之意的教材间隙地带。把握好教材空白,就能彰显教学精彩。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运用教材空白。通过补白,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余音和编者声音。
一、挖掘教材“插图空白”,发展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教材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学生。为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插图,这些插图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但由于插图是静态的,许多学生在看插图时容易走马观花,不能解读插图中蕴含的深意,这就构成了插图空白。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插图空白,让插图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船长》一文中有一幅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的插图,哈尔威的身后是宽阔的海洋,哈尔威没有任何手势,昂首挺胸,凸显了船长的崇高形象。但哈尔威船长在想什么,课文并没有介绍。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插图,引导学生将图文结合,揣摩哈尔威的心理活动。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读图,学生能移情想象,自然走进人物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这个过程,也教会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有学生说:“哈尔威船长在想,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尽到了做船长的责任,我可以问心无愧了!”有学生说:“哈尔威船长在想,太幸运了,所有的人都脱离了险境。”有学生说:“哈尔威船长在想,就让我与我心爱的轮船共存亡吧,船在我就在,船沉一起沉。”有学生说:“哈尔威船长在想,对于我的决定,我永远不后悔。我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全所有的船员、乘客,我要履行做人之道!”还有学生说:“哈尔威船长在想,我为我自己而骄傲,我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借助插图,一个于危难时忠于职守、沉着机智、指挥有方、舍己救人的崇高的船长形象跃然纸上。
插图是教材中宝贵的资源,是一种有形空白。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關注插图,用心研究插图,不仅要解读出插图中直观、可视、显性、静态的内容,更要发挥自我想象,解读出抽象、隐性、动态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挖掘教材“选编空白”,发展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教材不同于作品,作品面向的是一般读者、大众,而教材面向的主要是学生。作品凝聚着作者的生命实践智慧,而教材不仅凝聚着作者的生命实践智慧,还体现着编者的眼光、意图,烙印着编者的智慧。一般情况下,编者将作品选入教材要秉承三个视角,这就是课程视角、学生视角和教学视角。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教材的“选编空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将作者的原文作为一种可运用的重要教学资源,助推学生理解文本。事实上,被编者删去的内容既有不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有一些值得学生探索的思想、情感。教学《月光启蒙》时,为了让学生走入作者内心,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教师向学生补充了一段能说明作者写作情感的原文:“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这样的内容补充,让教材文本的美好意境与原文中母亲失去记忆之间形成了一种极大的悲剧性冲突,这种冲突更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为母亲失去记忆而悲伤”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彰显了文本的母爱主题。
教材中有许多“选编空白”。作为教师,可以丰富那些富有魅力的内容,让学生从阅读编者文本走向阅读作者经典。学生阅读应当具有一种大视野、大格局、大气度。有时,这种对教材文本“选编空白”的补充,能让学生的语文阅读、思考走得更远、更深。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三、挖掘教材中的“篇章空白”,发展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中选择的篇章,只是一个“例子”“样本”“用件”“引子”。通过这个“引子”,教师可将教材之外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进行对比、感悟。教材限于篇章数量的空间限制,不可能将整部内容选入其中,而会节选一些较为精彩的内容。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可将学生“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阅读”“由选篇引向整本书阅读”。
如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桂花雨》,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如何深化学生对琦君思乡情感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一位教师找来了《琦君散文集》,从中挑选出这样一些带有乡愁的篇章,如《毽子里的铜钱》《月光饼》《春酒》《家乡味》《乡思》《烟愁》等。如琦君在《烟愁》的后记中写道:“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知人论世,当学生阅读到这样的文字,怎能不感受到作者浓浓的乡思、乡愁?如此,学生也才能真正认同这样的评价:琦君真正是“20世纪最富有中国风味的散文家,台湾文坛上活生生的国宝”。从“单篇”走向“群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实践证明,发掘教材中的“篇章空白”,从教材中的“单篇”走向“群文”,从教材中的“节选”走向全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当然,这种群文阅读会让课堂产生大量的“等待时间”,对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语文教材的“有限空间”给教师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可能”。“无画处皆成妙境。”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空白”,充实语文教学资源,积极主动地“补白”,以便让语文教学更加丰厚、饱满、生动。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