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晓夏
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基于儿童本位的童心进行设置,所有侧重于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策略的遴选、课堂结构的架设都将会成为一个空壳。只有真正走向童心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平台,在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中架起畅通而稳固的桥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中,我越发意识到关注童心的语文教学可以从引发儿童学习五大核心变量入手,直抵学生的内心,使得课堂成为他们发展语文核心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主阵地。
一、凸显文化视角,在儿童维度下关注教材变量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材虽然并不处于中心位置,却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蓝本。我们必须尝试从儿童本位审视教材,从儿童认知的特点出发,真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寻找到儿童解读文本的触发点、认知点。
相同的教材在不同人的眼中存在着完全不同的解读思路,所以会引发完全迥异的解读结果。教师专业化的文本解读与儿童视角下的认知解读自然是大相径庭的。为此,教师要在尊重儿童认知思维的前提下,在依循文本表达思维的基础上,努力契合儿童的解读视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一路花香》这篇寓言故事为例,教师可以从事件的背后迅速提炼出故事所传递出来的价值意蕴,但如果教学目标制订为直接从故事中悟道理,就违背了儿童的认知体验。因此,可将教学的板块进行如下设置: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紧扣细节,走进内心—补充后续,完善故事—提炼故事,悟得道理。
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不断地走进寓言故事中人物的心里,有效地唤醒内心体验,在激活儿童的兴奋点之后,让教材这一变量的价值有了更为直接的体现。
二、设计学习活动,在指向儿童下关注儿童变量
关注童心指向的不仅仅是儿童这一群体,还要指向每一个具体而鲜活的生命,且关注的不仅仅是儿童的当下,更要能够勾连过去、重视未来,对儿童发展的走向有深入了解,让学生在瞬间的顿悟中将自己的发现、感受与思考融入到他们的言语图式之中。
就以《天火之谜》一文描写“风筝实验”的语段为例,作者对富兰克林精心准备、细致实践的过程进行了深入描写,对自然天气进行了渲染,这些都展现了富兰克林心思缜密的特点。怎样才能让儿童感受到人物的特点并洞察作者的写作方法呢?这就需要教师从儿童变量的视角设计出多维的实践活动,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首先,自读课文,了解实验的环境和过程;其次,紧扣细节,抓住富兰克林所准备的事物了解其这样设计的根本用意;再次,依托文字绘制实验图,并根据这样的图片进行语言描述,在阅读和内化的过程中,构建学生语言的基本图式。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儿童内在思维的,让学生经历了整体感知、把握细节、内化倾吐的思维过程,学生在积极、活跃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了收获。
三、永葆童真心态,在转换视角下关注教师变量
教师作为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和运用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点拨者,对于创建语文课堂的童心状态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教师以怎样的视角解读文本、组织课堂,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走向是否能够朝着童心的方向迈进。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过:“我就是像学生般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设计教学,童心帮我解决了很多课堂教学中的困难。”
如在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很多教师都将很多的盛赞之言留给了聪明、勤奋的小猴,而对于将小麦磨成面粉全部吃掉的小猪、只知道勤劳节约的小牛毫无半点赞美。这样的解读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完全忽略了童心。如果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他们最喜欢哪一个小动物?其实学生的选择是多元的,他们既喜欢小猴的聪明机智,也喜欢老牛的勤劳节约,同样对直接吃掉麦子的可爱憨厚的小猪也充满了喜爱……这就是儿童的视角,如果教师能够从多元的角度进行解读,引领学生进行自主体验与感知,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和想法,就可以营造出一个自主、开放而多元的课堂。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应永葆一颗纯真的童心,做一个长大的学生,要充分运用儿童的情怀、儿童的视角,去解读文本、设计课堂,用儿童的标准去赏识儿童的天真烂漫,用儿童的思维去揣摩儿童的幻想和体验,用儿童的策略去唤醒儿童内在的好奇童心。
四、转变教学策略,在契合认知中关注方式变量
有着这样的解读并在明晰了教学对象之后,就会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形成巨大的冲击。所谓教学方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课程内容師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所形成的综合性关系的体现。课标一直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践行童心语文时,就需要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之“教”的课堂转化为以学生之“学”的课堂,在充分关注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将童心特质落在实处。
如在教学《莫高窟》时,教师发现在描写彩塑和壁画时,作者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策略,怎样让学生发现、品析并迁移运用这一写作策略呢?笔者以童化的视角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变:首先,基于彩塑板块,让学生在品味词语、激情诵读中感受点面结合策略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其次,基于壁画板块,让学生了解整体壁画和飞天之间的关系,对点面结合策略形成更为深入的感知;最后,教师先后播放了学校运动会上班级拔河比赛的视频,让学生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策略来展开场面描写,在实践练笔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感知文本的内在体验,巧妙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从上述案例中的三个教学板块来看,很明显教师整个课堂设计是依循着从扶到放、再由放到自主迁移的顺序来架构全文,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统一的文本着力点上,学生在整节课中拥有了广阔的自主空间,这就为他们自主地体悟揣摩、深入地感知洞察提供了极好的抓手,将语文教学的童心视角悄然落地。
五、积极成全儿童,在欣赏鼓励中关注评价变量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埋头“拉车”,更需要抬头“看路”。教学评价对于儿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着怎样的评价就有着怎样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不能以传统的成人视角展开,而需要以欣赏性、激励性视角,将评价的支架插在学生的生长点和发展点上,让他们能够借助教师的评价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我。
如在教学冯骥才的名篇《珍珠鸟》时,教师发现作者以更多的笔触描写了小珍珠鸟在屋子里的表现,而对于自己的做法却很少涉及。事实上,没有作者对小珍珠鸟的纵容和呵护,这小家伙又怎么敢如此肆无忌惮呢?为此,教师则组织学生紧扣文本的这一留白进行想象,并让他们倾注于笔端,将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但在组织评价时,教师并没有从写作方法的视角进行刻板的评价,而是从学生笔下描写的作者与小珍珠鸟相处的融洽程度展开评价,积极围绕着学生想象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关于作者的言行细节展开评价,对言语表达过程中倾注的情感展开评价,既有创新的激发又有呵护的关怀,让学生在教师的欣赏与激励下享受童心语文所带来的幸福体验。
童心语文是教学的基本方向,也应该成为我们所追求的愿景和境界。小语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童心语文实施的不同程度,在尊重儿童、凸显儿童的过程中让语文教学中的童心元素悄然生发。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崇川区任港街道西郊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