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良荣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人是一个能言说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实践智慧是在语言实践中发育和生长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師同样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借助文本,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语言了解文本内容,更要让学生触摸语言的温度、感悟语言的节奏等。“言为心声”,着眼于文本中的语言,学生就能探寻到文本的秘妙。
一、在语言品味中探寻文本秘妙
文本中的语言是丰富的,也是精准的。作为教师,首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品味语言的精准、语言的生动、语言的独特等。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文本的写作特色,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敏锐力等。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都关注了文本的主旨、思想,但缺少对文本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文本主旨、思想的关注。换言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内容,而缺少对作品形式的关注,尤其是缺少对文本中语言的品味、揣摩。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让学生体验侵略者对圆明园的破坏,感受侵略者恶劣的行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连烧三天”,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大火连烧三天是一个什么概念?”“一天有多少小时?” “一小时有多少分钟?”“一分钟有多少秒?”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理性计算,将“连烧三天”具体化、数字化、可感知化。但仅仅将“连烧三天”具体化,学生还不能形成切身的感受、体验。为此,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烧一幅名画需要多长时间?”“烧一幢大楼需要多长时间?”“三天三夜能烧掉多少奇珍异宝?”“连烧三天”这个短语是有张力的。这里,教师不是概念性地向学生讲解“连烧三天”的枯燥含义,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想象。如此,文本中抽象的语言变得感性、形象、丰富起来。只有将理性的语言化为感性的认识,学生才能升华认知,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确实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对语言的品味,还激发了学生愤怒的情绪,他们感到无比痛心、愤慨。语言品味,不仅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细细咀嚼,还要求学生将文本中的语言感性化、图式化。如此,文本中的语言才能变得鲜活起来,文本解读才能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二、在语言感悟中探寻文本秘妙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所谓“语言感悟”,就是让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实现由“言”到“意”的转换。一般来说,文本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语言层”,另一个是“语意层”。“语言感悟”就是引导学生穿透语言层,抵达语意层,从而实现文本解读的言意共生。学生的文本解读,不仅需要认识“文本写了什么”,更需要理解“文本是怎样写的”以及“文本为什么这样写”。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学生对文本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理解普遍有一定困难。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教学中,我给每一位学生补充了鲁迅写作的历史背景资料。知人论世,当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写作时代背景后,对语言就能形成新的感悟。有学生说,这句话不仅表现了鲁迅对孩子的疼爱,鲁迅的风趣、幽默,还表现了鲁迅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障碍的藐视;有学生说,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玩笑话,还表现了鲁迅不畏反动势力的打击、迫害;有学生说,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将对反动社会的抨击用儿童喜欢的轻松语言表达了出来;有学生说,这里的“碰壁”不仅指碰墙壁,还指鲁迅先生被国民党反动政权迫害,这里的“黑洞洞”不仅指自然环境的黑洞洞,还指社会环境的黑洞洞,指黑暗的社会现实;等等。通过对语言的感悟,学生才能真正探寻、领略到文本的秘妙。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与当下学生的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理解文本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自然有一定困难。作为教师,不能进行枯燥、空洞的讲解,不能机械地灌输,而应给学生提供资料,助推学生语言感悟,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三、在语言实践中探寻文本秘妙
着眼于文本中的语言,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积淀学生的语言经验。通过语言实践,探寻文本的秘妙。聚焦于学生的语言实践,要摒弃那种机械、被动的语文学习,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实践。从某种意义上上,语言实践是学生的语文学习之“道”。
如,《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很浓的散文,文章明写秋雨,实写秋天。以“秋雨”作为线索,将秋天众多景物巧妙串起来,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丰收与快乐。文本中艺术化的语言,是语言品评的重要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仿”“换”“补”等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从而让学生探寻到文本写作的秘妙。如对于文本中的“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呢?”如对于文本中的“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香味没有脚、没有手、没有钩子,怎么会勾住小朋友的脚呢?”“能不能将其中的‘勾’字换成其他的字呢?”“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对好朋友会说些什么呢?”在语言思维、想象、实践中,学生能感受到文本用词的精准、生动,能感受到文本语言表达的魅力。著名教育家李海林先生认为,言语实践是一种本体性语文学习活动,是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方式。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实践,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文本中的不同词句、句式、构段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文体形式等。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主张,“为言语智能而教”。着眼于文本中的语言,就是要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实践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感悟和实践,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生成学生的语言智慧,优化学生的语言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市宿松县城关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