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阅读中提升习作能力

2019-09-10 00:51洪悦嫦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语句习作文本

洪悦嫦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既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也包括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以及语用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还涉及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等诸多层面,而习作能力,则是上述诸多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文章写什么”的浅阅读思维,而应当渗透深层次的阅读思维,也就是“文章应当怎样写”。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习作视角引导学生展开比较阅读以及对比思辨,关注文本在写法上的规律、特点,以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一、在比较阅读中整合习作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单元内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不仅能够促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对其中的表达方法进行系统学习。教材所编排的课文涉及了与战争、贫穷以及生命感悟等相关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存有较远的距离,因此,对这部分课文内容以及思想情感的理解,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熟悉这部分陌生的内容,并就此深化对课文主旨以及情感的理解,触及作者的思想以及文本核心,我们可以将这部分文本进行整合。如果仅依靠单篇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在看待问题时生成片面的观点,如果基于整合的方式,学生便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立足于全方位的视角解读文本,这样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才会更深入、更透彻。在资源的整合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相同处和不同处,之后再展开推理。

如,教学与学生具有一定距离的“生命”话题,特别是一些精读课文,有的文章探讨的是残疾人对生命的理解。而对于当前的学生而言,他们多数是温室中成长的花朵,所以对作者的看法难以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对《触摸春天》和《生命 生命》进行了文本整合,并借此引入书籍《海伦·凯勒的故事》,根据下表中列出的比较提纲,引导学生展开比较阅读。

课堂上完成这一提纲之后,我们在课下也为学生布置了探讨话题“生命是什么”,引导学生基于这一话题展开微习作。这一方式便能够充分展现比较后的收获,同时也有效地落实了练笔。比较思维的有效训练,能够使学生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二、在比较阅读中掌握布局方法

开始习作之前,需要完成选材,之后才能够进入下一阶段,也就是构思。在构思过程中,需要了解写作的先后顺序以及内容的详略,由此可见,组织结构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习作能力之一。

1.在比较中把握习作顺序

学生的习作,经常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条理不清,前后割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选择典型的文本范例,进行顺序重组以及比较分析,这也是解决这一习作问题的有力举措。

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关注其写作顺序:先写其规模宏大,之后才是类型以及每个兵马俑鲜明的个性特点。特别是介绍第二部分内容时,主要根据兵马俑中将领的级别来展开。当学生对文本条理以及材料的写作顺序有所掌握之后,教师可以紧扣“顺序”这一话题设计教学活动:如果将规模以及类型的顺序进行重组调序,之后再与原文本展开对比阅读可以发现:文本的写作顺序是立足于由远及近的顺序,并结合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如果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以及陶马的写作顺序进行调换之后,再与原文本展开对比,其顺序为先人后物,描写人时根据职位高低而展开。通过调序以及对比,必然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写作时逻辑顺序的重要性。

2.在比较中把握详略搭配

在实际习作过程中,还应当把握详略得當的写法,很多学生针对详略的理解往往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很显然缺乏选择性。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渗透详略意识。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虽然以“毁灭”为题,但是文中却使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圆明园精致的布局、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所收藏的珍贵文物,竭力再现其宏伟壮观。针对这一特殊布局的探讨,教师可设计如下教学活动:首先组织学生比较文中分别描绘的圆明园“辉煌景象”和“毁灭”两部分内容,并就此了解为何其与课题形成矛盾:在描写辉煌时用“详”,在描绘毁灭时用“略”,既然以“毁灭”为题,却为何又耗费大量笔墨描写圆明园的辉煌?基于对比辨析以及深入探究,学生发现描写圆明园的辉煌是为了反衬,使人们在阅读到其毁灭时感到痛心,并就此激发人们对侵略者的痛恨,进而可以顺势引入并明确:详略的选择应结合文本核心而定。另外,比较文本中针对宏伟建筑以及所收藏的珍贵文物的描绘,并就此引出话题:针对辉煌的描写为何只详细描绘建筑,针对文物部分却选择略写?进而由此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详略安排,渗透文章的写作应当详略有度,富于变化。

三、在比较阅读中提升锤炼词句的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更关注对语言的品味,体悟字词句的表达效果。如,这些字词的描绘究竟好在哪里?作者主要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而这些问题的本质,仍未脱离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写作为指向的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可脱离“怎样写好文章”这一思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改换,引导学生着重探讨作者的写作方法。

1.在换词对比中提升锤炼词的能力

如,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经过了数十个动词的替换和对比,而最终确定。还有贾岛“推敲”的故事,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炼字范例。不管是换词对比还是炼字,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适用。

如,在《桂花雨》这篇课文中,作者紧扣“桂花香”这一线索描绘的是“我”的童年时光,字里行间不但弥漫着桂花浓郁的香甜,更充满了作者对家乡以及童年生活的怀念。可以基于“如何描绘桂花香”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描绘桂花香的语句,并就此切入“浸”字的教学。教师可通过对比换词的方式,使学生体会到“浸”字独有的表达效果,进而有效训练学生炼词的写作思维:为了贴合表达需要,应当选择最具有表现力的字词,这样才能真正表情达意。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颐和园》的教学中,教师可紧扣“滑”字展开;还有课文《匆匆》,可以将重点放在其中所使用的叠词上。

2.在改句对比中提升锤炼句子的能力

教材中很多文本都具有特色鲜明的语句,这些是引导学生习作的范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关注“怎么写”,之后再为学生设计提问“为何要这样写”,如此必然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炼句能力。

如,《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具有科学性质的说明文。说明文语言突出的特点在于准确和简洁,但是在文本的第2自然段中却连续使用了两个设问句,之后基于接龙式语句的方式一一阐明: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人类的发现与发明使我们的生活大大改观。“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针对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设问这一修辞手法,体会接龙式的句式特点,之后组织学生概括本段大意: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所实现的发现和发明,使人们的生活大大改观。最后,教师可立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基于概括性语句和原文之间展开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文本所具有的典型的语句节奏感以及强烈的语言渲染力,这也是对立足于表达而炼句这一写作思维的有效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语句习作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习作展示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