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9-09-10 07:22祝朗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品析语义语言文字

祝朗

培养学生语感应当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诵读发展学生的语音感,通过品析发展学生的语义感,通过辨析发展学生的语法感。通过语感培養,增强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所谓“语感”,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灵敏、丰富的感受。语感具体表现为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在学习中,字、词、句、段乃至于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味、欣赏。

一、诵读,发展学生的语音感

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说:“语感包括听觉语感和视觉语感。”萨丕尔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主要是一个听觉符号系统。语言作为纯粹的外表工具,它的循环起始于并且终结于声音的领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声入心通”,要让学生从停顿、重音、节奏、韵律等方面去表现语言的内涵、结构。古人云:“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诵读等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春晓》,是孟浩然最自然的诗篇。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处理好停顿(每行有三处停顿),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每一句末尾字的字音延长读,带上吟诵的味道。如此,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触摸到诗歌的节奏感、韵律感。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吟诵表达诗人的情感。比如吟诵前两句时,要让学生用舒缓、柔和的语调,表现春天的明朗景象;吟诵到“鸟”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将尾音上扬些,由此凸显诗人面对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时的喜悦之情;吟诵到“花落知多少”的“落”时,教师不妨让学生重读,以此凸显诗人对落红的惋惜之情。在吟诵过程中,学生自然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从“喜春”到“惜春”,获得感悟。诗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诵读”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节奏的读法,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诵读中浸润于语言,自然能领悟语言中蕴含的情感。这种情感犹如从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清莹透彻。

二、品味,重塑学生的语义感

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最为紧要的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品析词句,体味词句的韵味。通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塑造一个个明快形象,还原文字中的鲜活场景。通过品析,学生能触摸到语言文字中弥散着的温度,感受到文本中蕴藏着的情感。教师可通过抓住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让学生的想象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学生能感悟到词句背后的意蕴,体验到词句的表现张力。

如,《珍珠鸟》是冯骥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洋溢着作者与鸟和谐相处的淡雅而诗意盎然的情感。把握这一基调,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品析,重塑学生的语义感。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容易忽略一些关键词句,比如“真好”的“好”,它“好肥”的“好”,“小家伙”“雏儿”,等等。这些不刻意、不使劲的文字,却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此外,像“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对于这样的文字,通过涵泳、品析、咀嚼,学生就能感受到珍珠鸟对作者的信任,感受到作者对鸟的无声的爱,感受到人鸟的亲密无间。通过品析,学生能用整个心灵去亲近文本,从而感受到文本的情意、味道。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涵泳,深入品析、咀嚼,就能品出鸟儿的情意、味道来。“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文本中的每个词语、每个句子背后都隐藏着独特的含义。对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是首要任务。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词语、句子,让学生品味欣赏,从中体味到语言的魅力,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感。

三、辨析,渗透学生的语法感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语义感和语法感是语感中的两种能力,这两种能力既相互关联而又各自独立。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小学生的语义感要强于语法感。“语法是表达规则的心理图示。”到了小学高年级,教师可以向学生适度渗透语法感,让学生能超越语言内容看到隐性的结构。叶圣陶先生指出:“多思索、多观察,必将有所见;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掌握“语法”,就能听就明、说就清、读就懂、写就通。文本中一些具有递进感、转折感、主次感、并列感的句子,有时需教师点拨,以便让学生轻轻地触碰、浅浅地品味、淡淡地感受。

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个来回,将一些蕴藏着语法的句子“拎”出来。(1)“桂花盛开的时候……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没有不”短语、一个“浸”字,将家乡桂花的浓香表现得淋漓尽致。(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就是一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句子。其中“……再……,也比不上……”的关联词将母亲打心眼里喜爱家乡的桂花的情感展露无遗,又洋溢着一种淡淡的乡愁。(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就是一个具有转折感的句子,其中关联词“不说……至少……”,就很好地将桂花的香表现了出来。转折感的句子是富有魅力的,它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折迂回,能产生一种欲扬先抑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语感,不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模模糊糊,而是要引导学生拥有严谨的思维,在其中渗透语法规律,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着清晰的认知。有时,这种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受层面,而是要进行理性认知。

语感是学生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的合力。语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实践、培育、积淀的过程。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将培养学生语感贯串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学习中听得明白、看得透彻、说得清楚、读得深情,进而写得生动。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市太湖县新城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品析语义语言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运用“读、品、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