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绿色教育观不仅是一种环保教育的理念,更是在呵护生命、尊重人格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追求。班主任在绿色教育观指导下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可以通过班级环境布置、班级情感建构和班级绿色活动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发展观;班级文化建设;绿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1-0066-03
【作者简介】陈琳,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南京,210031)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德育优秀青年教师。
一、绿色教育观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班级文化是“由班级生态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在班主任的带班实践中,还缺少在系统性、科学性的教育理念统摄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究及实践验证。笔者认为,了解绿色教育观与班级文化建设价值追求的内在一致性,有助于深化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认知,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当下,绿色教育观不仅仅是一个环保教育的理念,更是在呵护生命、尊重人格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追求。笔者认为,绿色教育观对班级文化建设具有以下三点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是绿色教育观的基础性观点是弘扬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绿色教育观观照班级文化建设,我们首先要营造一个绿意盎然的班级环境,发挥班级环境育人的效用。
二是绿色教育观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主张。以生为本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巧妙运用绿色教育观,既能够发挥班级制度文化激活学生自主管理的效用,又能发挥班级精神文化滋润学生自由成长的情感发展的作用。
三是绿色教育观强调教育要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有意识地系列化开展有利于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班级活动,借此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引导作用。
二、绿色教育观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实践
笔者紧扣绿色教育观的主旨,重点从营造绿意盎然的班级环境、建构以生为本的班级制度、开展自主体验的创意活动三个方面,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班级文化。
(一)打造班级环境,为学生自然生长营建空间
宜人的班级环境有助于浸润学生身心,释放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因此,在绿色教育观的引领下,笔者与学生共同商议,一致决定以“森林班”命名本班。整个班级环境都围绕“森林”这一主题词打造。
1.布置班级墙面。
从班级常规管理出发,笔者将班级墙面分成了“森林倾语”“万木争荣”“书林觅影”“丛林之景”等四大区域。“森林倾语”,是学生自由倾诉的空间,主要是以书签的形式呈现学生们的心语、理想等;“萬木争荣”寓意努力争得属于自己的荣誉,此区域张贴学生个人及班级团体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书林觅影”寓意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此区域主要张贴学生的读书心得和优秀范文;“丛林之景”寓意森林中绚丽多彩的美丽景色,这个区域是为学生搭建的一个展示各自才艺的平台,主要展示学生们的优秀艺术作品。
2.设置班级植物角。
班级植物角是由学生自行搭配、自行养护、自主管理的区域。班级植物角既美化了班级环境,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等品格。
3.建立班级森林书吧。
森林书吧不单单是一个班级图书角,更是学生们分享交流的平台。“森林班”会在每学期初举办一场好书推荐会,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沙龙活动,每学期末会评选一次书香学子和书香家庭。森林书吧的建立,营造了班级浓郁的书香氛围,成了学生自主阅读、分享快乐的重要载体。
(二)构建班级制度,为学生自主管理建章立制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规范班级成员行为准则、引导学生自主成长的重要保证。从绿色教育观的角度来看,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需突出以生为本、公正规范等原则。
1.生本性。
班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均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一个以生为本的班级制度,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班级建设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班风。例如,笔者所带的“森林班”,在征求全班学生意见后,我们建立了“平行班委制”,该制度下既有“常规班委”,负责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重要事务,还有“值日班长”,负责班级日常班务。总之,“森林班”重大班级制度的订立都是在全体师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确保每个学生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遵行者、监督者。
2.规范性。
班级制度是在人性化的基础上制定的,班级学生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因此,“森林班”在班级制度制定和运用中,始终遵循公正和规范的原则,保证信息的公开、内容的科学、订立程序的公正、运行的公平。
以本班的“勋章奖励制度”为例。首先,教师与学生干部一起商量确定讨论稿,再把讨论稿印发给全体学生,组织大家讨论,然后收集、整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一份能反映大多数学生意志的制度。其次,“勋章奖励制度”中的积分项涉及学生综合素养形成各个层面,有与学业相关的,也有与品德相关的,我们每周评选出获得勋章次数最多的学生,在班级内部进行表彰。为了增加评比的公平性,笔者还邀请任课教师参与评选。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班情的变化,我们还会适时进行修改与完善,确保制度的新鲜度和吸引力。
3.情感性。
绿色教育观认为,班级制度不单单是一些规约学生行为的冷冰冰的条款,更是一座沟通生生、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有温度的桥梁。因此,在“森林班”的班级制度设计及实施中我们十分重视“情感元素”的注入。例如,森林班每周会评选出“感动人物”,此项评比旨在选出为他人、为班级默默作贡献并获得大家一致认可的学生,该活动实施过程包括民主选举、师生寄语及优秀展示。总之,在“情”与“法”的交融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森林班”的班级制度更显生机与活力。
(三)开展班级活动,为学生自由成长奠定基础
按照绿色教育观的基本理念,从横向上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从纵向上看,我们还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森林班有意识地系统架构了以“绿色”“交往”“实践”为主题的系列化的班级活动,其目的在于创新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等德育路径。
1.开展生态体验活动。
为了提升学生与自然相处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森林班”有意识地开展了善待自然、珍爱环境的绿色体验活动。例如,我们开展的“老山十公里励志行走”体验式生态教育活动,长距离的行走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组织开展的捡拾垃圾、标本采集、环保提示牌制作等多种活动,还培养了学生珍爱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活动中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获得生命感知,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共鸣,从而实现生态化的德育效果。
2.开展人际交往活动。
为了提升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森林班有意识地开展了一系列优化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人际交往活动,如“慈善义卖”“亲子运动会”“家长讲坛”等。这些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能够促进班主任与学生、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相处,做到深度交往、彼此理解。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提升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森林班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活动。例如,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森林班开展的“我为国宝代言”专题寻访活动。学生们参观南京博物院,探寻国宝历史价值,分享研学感悟,展示研学成果,为自己喜爱的國宝代言。这样的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校园学习自然延伸至社会,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功能,让森林班的每一个学生真正生活在一个“家—校—社”一体的教育生态场中。
三、“森林班”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观察
(一)学生观察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还是影响学生身心成长的心理磁场。森林班的班级环境布置紧紧围绕绿色教育观的理念,鼓励学生组成小团队合作完成,班主任发挥组织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美化教室环境并获得更多的体验。学生们能够在这样的美丽环境下学习和生活,他们觉得绿色书香的班级文化带给他们更多的幸福感。
(二)家长观察
森林班自成立以来,我们就建立了家委会,自初一以来,学校、班级开展了多项主题绿色教育活动,每一项活动都得到了家长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家长认为,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孩子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发展,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另一方面,这些也有利于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他们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与凝聚力。通过活动,孩子的情感得到升华,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认同。
(三)同行观察
“森林班”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的阶段目标,这种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目标建设,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激发了参与的积极性。班级创意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自主性和集体责任感,学生在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种有计划、有组织的班级文化建设,避免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更好地发挥了班级文化育人的功能。<D:\邱\江苏教育\班主任\2019\03\KT1.TIF>
【参考文献】
[1]林冬桂.论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教育导刊,2000(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