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乡村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2019-09-10 07:22王金才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9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立德树人

【摘 要】乡土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学校因其自身的乡土属性,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便利,乡村学校可以通过提升教师乡土意识、开发校本课程、创设乡土环境以及构建德育共同体等途径,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发挥乡土文化教育功能,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

【关键词】立德树人;乡土文化;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1-0056-03

【作者简介】王金才,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章郭小学(江苏海安,226661)副校长,高级教师。

乡土是指一个人长期居住和生活,特别是幼年时期生活居住,并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地方。乡土与每个人的早期生活紧密相连,准确地说,与个人童年生活、成长经历有关。乡土关联着生命个体对于生长环境、生活世界的最初感受,塑造着生命个体人生观的雏形。

陶行知先生认为:“乡村教育必须以农村生活为内容,它要求学生不能只会读书,还要能适应社会、发现社会、改造社会。这是一种活的能力,必须在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去培养,必须打破旧的传统——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隔绝的现象。”在农村小学,学校和教师应利用乡土资源,采用多种活动方式,深入学生的生活,对他们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乡土文化渗透,在他们内心深处打上乡土文化的烙印,增强他们对于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从小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一、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指向儿童发展

1.传承乡土文化,适应时代需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流动在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风俗习惯和文化观念融合的同时,也使得原先固有的乡土文化日渐式微,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功能被弱化,乡土文化氛围缺失。

张朝伟在《重视乡土文化对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一文这样写道:“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城乡融合,而不是把乡村建成与城市同质化的一部分。”所以,乡土文化教育应该有其自身的硬核,更要基于社会进步的背景,立足于现代化进程的框架内审视乡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要重视乡土文化的价值,发挥其现代文化教育的功能。

2.消除环境疏离,整合童性世界。

农村流动儿童群体逐渐庞大,他们出生在农村,但接受得更多的是城市化的知识和价值观,渐渐地,他们对自己身边的境域性知识开始疏离。这样的疏离最终导致儿童与自己生活世界的剥离,而城市文明又不完全属于他们,从文化学角度审视,存在着儿童内心的撕扯,所以他们寻找不到教育对自身当下的意义。乡土教育落实到乡村小学,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尊重儿童的生活世界,活动内容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实现儿童教育的游戏化和渗透性。

3.认同乡土情结,形成健全人格。

小学阶段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奠基阶段,童年情结构筑人生的情感源头,在小学进行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发挥其奠基功能。农村小学因为地域性优势,其获得乡村教育资源不仅便利,而且具有浓厚的乡土属性,更容易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通,从而在他们的内心产生共鸣。蒙台梭利在《有吸引力的心灵》一书中提道:“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非常喜爱,不管那里的生活有多么艰难,他们也会感觉到从其他地方无法找到的快乐。”当成年人自觉或者不自觉追溯自己的童年时,童年便成为他精神的归宿。儿童时期的情感经历贯穿个体生命的整个历程,并且自始至终构成生发或者建构成人理性人格和逻辑精神的根基。因此,乡土文化教育必须以儿童为主体,进而完成传承乡土文化这一重要使命。

二、乡土文化教育策略:碎片课程重构

1.创设充满乡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儿童的学习具有浸入式特性,环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儿童有效地学习乡土文化。乡村学校具有丰富的可供儿童作为操作材料和提供活动便利的乡土物质资源,还有贴近生活的民间故事、民歌童谣以及民间游戏等人文资源。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以多种形式为儿童学习提供便利,使儿童在自然习得中不知不觉地获得,完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校园环境。

2.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

乡村小学可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村自然和社会资源,根据所处地区的资源情况,自觉地把乡土资源和儿童教育活动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将有利于儿童发展的乡土课程资源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的开发可以结合时令节气、传统节日、饮食习惯以及民间游戏等。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们开发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包括:(1)传统文化课程,如各种传统节日活动课程。传统文化以及相应的文化仪式能够让我们觉得特定的日子具有了特殊的意义,特定的人物需要永远牢记。(2)农作物手工制作课程。手工制作课程不但能让儿童手脑并用,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于家乡物产的了解,加深了对家乡的感情。(3)传统游戏课程。游戏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而且使民间传统游戏得到了传承。

3.优化渗透乡土文化的活动课程。

乡土文化教育究其根本也是道德教育,知行脱离会造成德育实效性降低。只有在行动中,道德品质才得以养成;只有多开展实践活动,儿童才会有亲近家乡、亲近社会行为的发生。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发展变化,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的趣味活动,如“走近红学公园,欣赏曲塘美”“又是一年春节到”“欢天喜地闹元宵”“牵手留守儿童,共享幸福童年”“同饮一江水,爱我通扬河”。活动中,学生们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体验到乡土的多彩文化,学会了审视、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4.构建传播乡土文化德育共同体。

学校应主动挖掘乡土资源,与家庭、社区积极互动,形成教育合力。首先,乡土文化教育需要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其次,教师必须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引导家长生成、提供具有教育价值的乡土资源,做好家校共育,提升儿童乡土文化意识。最后,学校应加强和社区的合作。学校和社区积极互动,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建关系;学校还可以和社区联动,合作开展相应的专题活动,形成学校、家长、社区三方联动的德育共同体,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乡土情怀的提升。

三、乡土文化教育保障:教师专业成长

1.提升教师乡土意识。

乡村学校对乡土文化认同和传承负有重要的使命,小学在乡土文化传承机制中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想重建农村小学的乡土文化传承功能,首先必须增强教师群体的乡土文化教育意识。只有教师充分理解乡土文化对构建儿童乡土意识的重大意义及其丰富的课程资源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乡土教育的意识。

2.深入挖掘文化资源。

文化从存在形态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学校乡土文化教育应侧重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很多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但是更多的乡土资源还有待挖掘和整理,有待于传承和研究。学校可以从儿童乡土观念的熏陶切入,深入挖掘当地特有的乡土教育资源,将其自然融入教育教学环节当中。

3.制订规范管理制度。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从搜集、整理,到课程的设计、主题活动的开发统整,再到教育活动的延伸、评价反馈,都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为了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课程开发中心,对学校所处的地区及社区资源进行评估,结合儿童需求确定开发范围;设计详细的乡土课程方案,依据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根据低、中、高年级段设计不同内容的主题活动方案,体现从儿童发展出发的基本理念;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交流课程开发和利用的具体做法,促进教师共享经验;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

4.搭建共享网络平台。

学校应搭建乡土课程资源平台,扩大师生占有的课程资源总量,优化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搭建的过程既提高了教师自主创新的能力,又提升了教师合作共享意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的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乡村教师要立足儿童兴趣,关注儿童成长经历,给予儿童人文关怀,让儿童根植乡土文化沃土,消除对于生活世界的疏离感,融入他所生长的环境,进而积淀对家乡、对国家深厚的情感,讓教育服务于治国理政,从根本上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D:\邱\江苏教育\班主任\2019\03\KT1.TIF>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立德树人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