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 罗金华
摘 要:专业认证及评估是专业建设过程中常见的质量监督与反馈机制,也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介绍四种国际旅游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评价指标;通过《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内容解析,发现其蕴含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观、培育专业办学特色等价值导向。基于 CIPP 模型,构建了适用于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专业建设和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思路和导向。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评价;评价指标体系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1]。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2011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指出: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目前,专业认证及评估制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我国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而言,现行的专业评估工作主要有三类:省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所属高校本科专业评估、高校内部组织的本科专业评估、国际旅游组织建立的TedQual旅游教育质量认证。其中,前两者所使用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各类专业通用的,而TedQual认证是供旅游管理类专业或教育项目自愿申请的国际旅游教育质量认证。然而,在研究方面,国内关于旅游教育质量评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如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2]、实践教学质量评价[3-5]、学生就业质量评价[6]等;二是国外或国际认证体系介绍,如张海琳(2013)[7]、胥郁(2014)[8]分别探讨了TedQual国际认证体系、英国QAA旅游评估核心理念对我国旅游职业教育评估的启示;张运红(2009)[9]介绍了澳门旅游学院率先接受并三次通过TedQual质量认证的实践经验探索。由此可见,国内旅游教育评估相关研究鲜有涉及对旅游整个学科和专业系统的教育质量评估的探讨。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我国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專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到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其中,《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虽然规定了专业的设置标准、建设标准、评估标准,但尚缺乏操作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组成。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标准》的解析,同时汲取国外旅游教育质量评估或专业认证系统的经验,尝试构建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国外旅游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概述
国外对于旅游教育评估工作起步较早,其关于旅游教育评估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国内提供借鉴和参考。美国、英国的研究机构及世界旅游组织纷纷开发了可供旅游教育质量评估使用的评价和认证体系,包括COAPRT(The Council on Accreditation of Parks, Recreation, Tourism and Related Professions)、NRPA(the 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ACPHA(Accreditation Commission for Programs in Hospitality Administration)、TedQual(TedQual Certification by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QAA(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11-13]。其中,除了QAA外,其他体系都是专门针对旅游这一特定学科或专业评价所开发的。另外,TedQual属于国际认证标准,而其他属于单一国家评价标准。虽然上述评价和认证体系之间存在一些差别,但是在旅游教育质量的界定、标准、观测维度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包括目标、课程、师资、教学资源、学生、管理。
二、《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解析
(一)《标准》的主要内容
该标准既是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设置标准、建设标准,也是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评估标准。《标准》原文以文字段落形式呈现,包括概述、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质量管理9个方面内容。除概述和适用专业范围两部分外,其他七个方面的内容均涉及质量评估标准。这七个方面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名称可作为评估标准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用于专业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二)《标准》蕴含的价值导向
1. 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
应用型高校“兼具学术性和职业性”的质量价值取向就决定了对其教育质量的评价,既要包涵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等“学术性”的基本标准,又要突出“以就业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地方为目标”的“职业性”标准[14]。《标准》关于“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的论述指出: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为综合性应用型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围绕应用型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标准》在培养要求、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质量管理等部分,将应用性导向和产教融合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明确规定:“各高校要根据行业特点、专业优势、学科重点、地方特色或实践需求开设选修课程”、“鼓励聘请一定比例的行业专家担任专业课程教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行业背景或经验”、“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的制度”、“应提供充足的实习经费,以保障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的效果”、“应将学生的就业去向、毕业生就业率、行业评价等纳入教学效果考核内容”、“应定期进行学生评教、专家评教、行业评教活动”、“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等。
2.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在《标准》原文“培养要求”部分,将“创新创业要求”与“素质要求”、“知识要求”、“专业能力要求”并列,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标准》原文在一级指标下属条目均有涉及“创新创业”的相关规定,从培养目标、教学资源投入、教学效果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系统化阐述了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准和规范。这也体现《标准》科学贯彻了李克强总理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即“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3. 全面质量管理观导向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观,本是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思想,是指一个组织开展以质量为中心,以本组织全体成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目标是通过顾客满意和该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受益,以达到长远成功。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将全面质量管理观引用至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领域[2,15]。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管理并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观的本质特征。《标准》规定:“应建立覆盖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六项指标的质量管理保障目标系统”、“建立起对教务运行、教学过程、专兼职教师、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学等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体现了对教育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形成学校、社会、行业的多级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形成学校、院系、师生的多级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可采取领导听课、专家督导、同行评议、学生评教、用人单位反馈等制度形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体现了学校、社会、行业、学界、学生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标准》在“质量管理”部分,单独列出“持续改进机制”,并强调“及时改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和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这体现了持续的质量改进理念,即要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4. 鼓励专业办学特色培育
《标准》规定“培养目标制定”、“学制”、“课程学分和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专业选修课程开设”等方面既有规定动作即硬性统一要求,又有自选动作即可由各高校根据自身特色或条件有弹性地灵活安排。另外,《标准》对专业类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和水平、教师教学发展条件等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要求。例如,规定“高级职称或高学历教师担任主干课程主讲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80%”、“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的比例不低于80%”、“具有高级职称者的比例不低于20%”、“专业带头人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标准》对教师队伍结构、基本办学条件、基本信息资源、教学经费投入、教学效果、质量改进等方面作出“有底线、不封顶”的要求,即要求旅游管理类专业办学在“兜底线、保合格”的同时,鼓励其自主“追求卓越”。总之,《标准》在上述方面表现出“硬性规定和弹性选做兼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兜底不封顶”的特点,既确保了专业办学的基本质量保障,又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留有足够拓展空间。
三、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CIPP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CIPP模型作为构建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基础。CIPP评价模型是由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成果评价(Product)四个评价要素组成,也是根据这四个评价的英文首字母而命名。1966年,由美国知名教育评价学者L.D.Stufflebeam提出。CIPP模型是一种基于决策导向和过程导向,并强调改进功能的教育评价模式,是较为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型[15]。上述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所囊括的7个一级指标可以对应到CIPP评价模型的四个评价要素。本研究关注的是专业教育质量评估,“教学”与“教育”虽一字之差,但教育质量比教学质量的内涵更广,导向考虑更长远。所以本研究所要构建的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与《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是有所区别的:一是前者针对性、操作性更强;二是前者注重长远考虑,侧重教育质量导向。同时,二者同为质量评估标准都符合CIPP模型的基本的评价要素构成,本研究在全面吸收《標准》所含内容的基础上,依据CIPP模型和《标准》蕴含的价值导向为指导,对原标准的指标内容进行重组和重命名,并适当增加了“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办学经验与特色”、“培养过程”等一级指标(见表1)。
(二)指标选取
根据前述《标准》的解析,本文构建了旅游管理类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专业定位、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质量管理、学生发展、专业办学经验与特色(见表1)。
1. 背景评价维度
背景评价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评定专业教育的需求、问题、资源和机会。选取“1专业定位”1个一级指标,下设2个二级指标,其中“1.1培养目标”为原标准有的,“1.2专业发展规划”是新增加的。
2. 投入评价维度
投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专业教育所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相关方面所做的评价。选取“2教师队伍”和“3教学条件”2个一级指标。其中,“2教师队伍”下设3个二级指标,其中“2.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2.2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和水平”基本沿用原标准的二级标题及其观测点,“2.3教师能力发展”则是删除了原标准的“教师教学要求”(这主要是考虑到教师教学要求是专业的设置标准);“3教学条件”下设4个二级指标,“3.1教学设施”、“3.2教学经费”基本沿用原标准的二级标题名称及内涵,“3.3实践教学基地”较原标准加了“基地”二字指向性更明确,“3.4社会资源”是新增加的。
3. 过程评价维度
过程评价是对专业教育实施情况的进行检查评价,选取了“4培养方案”、“5培养过程”、“6质量管理”3个一级指标,“4培养方案”为重构后新命名的,“5培养过程”是新增加的,“6质量管理”则是沿用原标准的。其中“4培养方案”下设3个二级指标,其中“4.1培养规格”、“4.2课程体系”为原标准的一级标题,“4.3方案修订”是依据原标准定期修订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考虑培养方案的动态性所新增加的。“5培养过程”是新增的一级标题,下设3个二级标题,其中“5.1课堂教学”由原标准“课堂教学效果”调整而来,“5.2创新创业教育”则基于原标准对“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而增设;“5.3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过程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而增设的,有别于原标准在基于“教学条件”所指的“实践教学(条件)”。“6质量管理”包括2个二级标题,“6.1质量管理体系”、“6.2持续改进机制”是保留原标准4个二级标题中的第二个和第四个。
4. 成果评价维度
成果评价是对专也教育实施成果的效用性进行评价,选取了“7学生发展”和“8专业办学经验与特色”2个一级指标,分别从学生和专业办学角度看专业教育成果。其中“7学生发展”下设5个二级标题,“7.1专业证照”、“7.2科技竞赛”、“7.3毕业论文(设计)”3个是新增多,“7.4就业创业与升学情况”和“7.5行业评价”2个为重组命名的;“8专业办学经验与特色”下设2个二级标题“8.1专业办学经验”和“8.2专业特色”,是从专业办学成果评价角度增加的。
(三)指标体系运用说明
本文构建的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指标体系,尚未运用德尔菲法和AHP方法进行各级各项指标权重计算,这主要是考虑到指标体系是在充分吸收《标准》主要内容和价值导向的基础上构建的,在运用过程中时应与《标准》配套,应符合《标准》“硬性规定和弹性选做兼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兜底不封顶”的特点。因此,各高校进行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评估时,可弹性参考该指标体系的指标项,具体运用时亦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权重分配,以期为专业办学特色培育提供发展导向。
参考文献:
[1] 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6/t20180621_
340586.html,2018-06-21.
[2] 郑焱,李朝军,高燕.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评估研究[J].旅游学刊,2011,26(4):82-89.
[3] 孙滢悦,滕飞,卢万合,石丹.地方院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38(10):90-92.
[4] 余勇.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8(1):139-142.
[5] 尹立军,亚吉.旅游教育校外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之构建——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1):151-15.
[6] 王袁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D].安徽大学,2015.
[7] 张海琳.世界旅游组织教育质量认证对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旅游论坛,2013,(6):103-106.
[8] 胥郁.英国QAA旅游评估核心理念及对我国高职旅游教育评估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4,(5):263-264.
[9] 张运红,马早明.澳门高等旅游教育质量评估实践探索——以澳门旅游学院TedQual质量认证系统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3):67-71.
[10] 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 Overview of the COAPRT Accreditation Process [EB/OL].http://www. nrpa. org,2008-09-25.
[11]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 for Program in Hospitality Administration. About ACPHA[EB/OL].http://www.acpha-cahm.org/about-us/,2018-08-29.
[12] UNWTO.UNWTO TedQual Certification System[EB/ OL].http://academy.unwto.org/content/unwto-tedqual-certification-system,2018-08-28.
[13] 鄭焱,李朝军,高燕.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评估研究[J].旅游学刊,2011,26(4):82-89.
[14] 张妍.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1):8-12.
[15] Mizikaci F. A system approach to programme evaluation and model for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J].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2006,14(1):37-53.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J150630):旅游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研究——以三明学院为例、三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1401):闽台合作办学视阈下两岸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石玉(1987- ),男,湖北黄梅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教育;罗金华(1964- ),男,福建沙县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遗产管理与国家公园、旅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