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价值照亮个性化教育

2019-09-10 07:22成尚荣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8期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立德树人

【摘 要】“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也应该是个新话题。新时代,我们要对“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的价值意义有清晰的认知,并有新的提升。在此基础之上,我们需要准确把握与其相关的几个要点:个性发展的价值方向和价值立场、个性的独特性与整体性、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倾向与个性发展的丰富形态、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价值、个性化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系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的关键是制度变革与教师自己的改变。

【关键词】个性学生;个性化教育;立德树人;制度变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3-0008-06

【作者简介】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教材审查委员。

一、“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的价值意义的认知,在新时代应当有新的提升

个性教育、个性学生及个性化教育,可以说是个老话题,已经被讨论了不知多少次,当今仍要讨论,看来也是个永恒的话题。我甚至认为,只要有教育的存在,个性教育的话题就存在,但是,在新时代,我们对它应当有新的认知。我们可以将这个话题做个概括:个性教育的时代阐释。

1.“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聚焦于人。

人不仅是个“类”的概念,更具有“个人”的独特性,丧失人的独特性,便失去了人的本质属性。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正是因为世界是由异质的人构成的。康德在《论教育》中指出,“一切陶冶都始于个人”,“千篇一律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所有的人都按照相同原则处事。这些原则对于他们来说,只会变成第二天性”。不难看出,“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是回到人的独特性上去,回到人的本质属性上去。

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首先是人的问题,首先是树人的问题,这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与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绝不是培养同质化的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对时代新人的共同要求。而只有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的个性,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才会是个豐富多彩的群体,民族才会有希望。置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下,“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才会闪烁时代色彩,才会有大方向、大目标。

2.“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指向创新精神的培养。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之问。但问题是,这么多年来,还没有真正破解。近来,我们又迎来任正非之问:华为的核心技术的发明与创生,关键是教育问题,教育究竟怎么改革,才能为创新时代、为中国的原创技术、为民族未来培养创新人才?如果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问题不能有突破性进展,那么钱学森之问、任正非之问只能永远搁置在高处,只有回响而无根本性解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提出,要构建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克服“五唯”正是要扭转评价方向、落实育人机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开创新领域,开创新技术,开创新知识。个性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而教育担负着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重任。

3.“个性化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现状的抨击。

教育改革包括教学改革,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现状,并且已有了可喜的进展。新的曙光站在未来之处,照耀着我们,召唤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但是,我们还不能过于乐观,教育现状常常会令我们担忧,“教育之痛”仍然存在。“早上起来得最早的是我,晚上回来最迟的是我,作业最多的是我,负担最重的是我还是我”的现状改变不大;“不要给我背不动的书包,给我带得走的能力”的理想目标远未实现;以解放为核心的制度变革没有到位,相反,制度仍在束缚学生,甚至在扼杀学生创造力的现象还很严重。这样的现状,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现状的深处是教育制度,至今应试教育制度还没有被彻底的否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人认为,人活在世上,总得应付各种考试,应试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因此,应试教育是合理的、必需的。这既是一种误解,也折射出当下对应试教育制度的不舍和留恋。也许“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但需要这样的呐喊、需要这样的警惕、需要这样的轰击,哪怕是一种澄清,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4.“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回应。

培养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发达国家、地区和重要的国际组织已成为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美国研制了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强调发展三大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技术媒体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日本突出学生的三大能力:技术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就思维能力而言,着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元认知思维能力、适应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些技能、能力无不指向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学生个性发展面向未来的创新时代。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判断:核心素养是以学生创造性精神为核心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已经以课题组的名义发表了,我们认为其核心也是以培养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在六个方面下功夫,这六个方面,其指向也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六方面下功夫,具有创造精神的新时代学生一定会更健康地成长起来。“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是对核心素养的回应,这一回应是十分积极的,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和对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亟须澄清的几个要点

我们寻求最好的教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的教育才能培养有健康个性的学生。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固然有许多技术问题、方法问题、途径问题,但更有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必须搞清楚。比如什么叫个性、什么叫个性学生、什么是个性化教育……其间,一定会涉及讨论问题的视角与方式,还夹杂着价值和意义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定要从更加积极的方面去认识与理解,准确把握几个要点。

1.个性发展的价值方向与价值立场问题。

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不能离开价值评判的,也不能持价值中立的态度。生活中价值处处存在,价值让生活有意义、有方向。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价值也是多元的。学生对价值辨别能力还很弱,常常处在困惑之中,有时还会发生价值观扭曲。因此,我们必须对价值进行澄清,帮助、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可否认,个性一定有健康的,也一定有不健康的,而健康抑或不健康与价值取向紧紧联系在一起,正确价值观引领下的个性发展才是健康的,否则就是不健康的。所谓个性学生,一定是指有健康个性的学生;所谓个性化教育一定是指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绝对不能离开价值教育,而对个性发展泛泛而谈,更不能让错误价值观进入学生个性发展中,成为个性发展的内涵。这就是个性化教育的价值立场、价值方向,必须鲜明、坚定。

2.个性的独特性与整体性。

个性有不同的学科视角,哲学上的个性是指与共性相对应的独特性。教育史上提到的个性,是在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由于每个人所经历的具体生活各不相同,所以每一个人的个性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特点。心理学所说的个性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个人的统一心理系统,是一种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尽管学科视角不同,个性的特征分析、概括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个性具有独特性,又具有整体性。不注重独特性,就无所谓个性;同样,不注重整体性,个性会孤立,发生偏颇。

风格,是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客体与主体的本质联系,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和鲜明的独特性。可以说无独特性就无风格可言,独特性是风格的本质属性;但独特性离不开一个人的整体性,个性折射出整体性,个性是整体风貌的一个具体表现。学生有不同的认知风格、学习风格,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实践中,我们对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关注是很不够的。此外,我们也不能只顾及个性而忽略整体性,这样的个性化教育是不全面的,这样形成的学生个性很有可能是不稳定的、不健康的。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应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有个性的学生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人。将个性与共性结合起来,正是教育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正是教育實践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

3.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性离不开社会性发展,个性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一部分,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或者说是社会性发展的一种形态。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社会中,关注个性发展,必定关注社会性发展。因此,我们绝不能只关注个性发展,而忘却了社会性发展,两者要结合在一起,统一起来。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是:经过一定阶段教育后,既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又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两者是统一的、是互动的。如果只考虑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而丢弃社会发展需求,那么我们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反之,假如我们只关心社会发展需求,而丢弃学生个人发展需求,那么学生的个性就会被淹没。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明确了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明确了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同时,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社会参与”是一个重要的素养维度。总之,我们讨论学生个性发展,在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的独特性发展的同时,要将其与社会性发展结合、统一起来。

4.心理倾向与个性发展的丰富形态。

从心理学看,个性是一个人的心理倾向所形成的心理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倾向、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因此我们绝不能用一种心理倾向,一种心理特点去衡量和要求所有学生。个性发展有不同的形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个性也呈现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追求。有的学生个性是外向的,有的则是内向的,有的是热烈的,有的则是沉潜的;有的是敏感的、快捷的,有的则是迟缓的;有的倾向于人文学科,有的则倾向于自然学科……形态不同、方式不同、领域不同,个性世界五彩斑斓、丰富多彩,这才是健康的个性化教育生态。倘若评判的尺子只有一把,那么个性世界趋同,也就无个性可言。

有教师有这样的疑问:学生的个性究竟能不能改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以下视角。其一,涉及学生个性的稳定性与发展性问题。个性肯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否则就没有什么个性可言。但是稳定性不是静止的,更不是僵化的,个性也具有发展性,否则还提个性化教育干嘛?个性化教育的前提正是基于个性的发展性特点。其二,涉及学生的行为模式问题,个性稳定后常常通过行为模式来呈现。也就是说行为模式一旦形成,个性就稳定下来了。那么,要改变学生个性,就非改变学生的行为模式不可。其三,涉及改变什么样的个性。毫无疑问,要改变学生不健康的个性。这里又可回到第一个要点,即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澄清和价值选择。

5.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价值。

众所周知,个性是创造性的前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应当是“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的核心价值。最近读了几首孩子们写的诗,写得真好,好就好在他们有无限的想象力。比如,《鞋》这首诗:“一双双鞋,就像一辆辆小汽车。白天,它载着人们东奔西跑,晚上回来,在鞋架上,诉说着白天发生的故事。”把鞋比作小汽车,形象、生动、贴切,可是大人们很难想到;又把鞋比作人,互相讲述故事,诉说白天的经历。个性的自由释放了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必然带来创造力。中国孩子需要这样的想象力,把个性发展的核心价值聚焦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是有希望的。

值得注意的是,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常常“不守纪律”“不懂得规矩”;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也常常表现出一种“破坏力”,甚至是“摧毁力”。总之,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孩子个性非常鲜明。健康的个性,尤其是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孩子,总是与自由精神联系在一起。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自由是创造的保姆,舍弃自由精神便是舍弃创造精神。孩子的个性,好似一件外衣,外衣只是一种表象,内心却跳动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活跃着无数的想法,也许稚嫩、也许可笑、也许错误,却是那么珍贵。

6.“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要扎根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

“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对此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即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立德树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为它是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长出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育人的初心。我们要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小学会做人,从小学会立志,从小学会创造。同时,要通过立德去树人,德育不能代替一切,但德育可以统领其他各育,渗透在其他各育之中,五育协同,形成合力。再有,立德树人要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的回答同样鲜明、坚定: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之义,也是在立德树人大框架之中。个性化教育、个性学生的发展才有方向感,才有大视野、大格局,也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应当明确的是,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以及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既是对“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的方向性、目标性规定,又内在地包含着“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的意蕴。无论在哪个方面下功夫,我们都在鼓励学生增强创新的自信,志存高远、敢于担当、不懈奋斗,这样扎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才有了更宏大的背景,有了更高的价值立意。

三、“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关键是制度变革与教师自己的改变

“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话题具有牵引性、推动性和深刻性。所谓牵引性,是指这一话题可以牵引教育有关方面的改革;所谓推进性,是指这一话题可以有力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所谓深刻性是指这一话题,触碰到理念问题、制度问题。

1.制度应当创新。

“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需要制度支撑,建立健全有关机制。一是评价制度与方法的改革创新。评价不只是诊断,更不是为了挑选和淘汰。重庆巴蜀小学提出评价要从“是什么人”走向“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评价理念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性,引导着评价制度和方法的深度变革。二是考试制度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考试的重点要从对知识的考核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考试的方式方法也应多样化。三是学生管理制度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这方面改革的空间还很大,如免修制、免考制、跳级制(包括跳科不跳级的制度)、小先生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的平台与机会,如学生的创作工作坊、学生个人展示会、学生论坛、报告会、学生轮值主席制等,都是个性发展的平台与机会。

制度变革的核心是解放学生。制度对所有人公平,一律平等。制度为的是行为规范、遵守规范,但这不是制度及其管理的核心,制度及其管理的核心是解放人。正如中国社科院赵汀阳所说,此时对规范的尊重,不如说是对人性的尊重,对自由的尊重。必须指出的是,当下的管理制度仅止于规范,离解放学生这一核心还有很大距离。这与我们文化传统中过于注重规范的文化习俗有关,我们要摆脱这一传统的文化习俗,进行制度的突破性变革,让学生走向自由和创造。

2.教师必须改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学生要“学会认知,学會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学生发展的四个支柱。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第五个学会,即学会改变,成了第五个支柱。这五个支柱同样可以支撑教师专业发展。面对迅速改变着的社会,面对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面对深度变革着的教育,包括面对着发展中、改变着的学生,教师怎么改变?“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正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是教师学会改变的高平台、好机会。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要进行个性化教育,教师首先要确立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把握个性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培养个性学生,教师首先要做有个性、有创造性的教师。一是要将儿童研究当作自己的第一专业,作为教师的第一基本功。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发现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将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说的“他(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可是世界不了解他,不接纳他”改写过来:“他来到这个世界,世界了解他,悦纳他,发现了他,发展了他”,于是我们破解了童年的秘密。二是要建立多重学科视角。随着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学科走向了融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用不同的学科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前文所述,个性问题,既有心理学的视角,也有教育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等视角,融合的视角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从整体上把握个性化教育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读点书,开拓知识视野,开阔思维的广度,让自己更加丰富起来,更加贴近学生,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三是要学会讲故事。故事让时间人格化,讲述故事提供了一个可以分享的世界。教师应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应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应是和学生共同创造故事的人。让故事呈现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让故事折射出个性的光辉。四是要树立学习的榜样。于漪老师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她在《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扉页上写道:“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还说,一走上讲台,生命就开始歌唱。是的,我们的生命要为学生而歌唱,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个性的学生而歌唱,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歌唱。这是新时代的一支教师之歌。

3.“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是个文化过程。

我们应在文化的进步中迈向个性化教育的境界。个性化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教育的过程,是不断提升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万里长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黄河长江。前一段时间我在成都都江堰进行课改调研的时候,重温习总书记的话,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春节的鞭炮、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亮。这些文化符号带来民族认同:我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华民族。强调民族认同的时候,还要强化国家认同,当下最紧迫的问题是国家认同,此外还有社会主义认同,包括共产主义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说,每一个学生要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爱国的情感,强国的志向,报国的行动,这才是最为深刻的个性化教育,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个性学生”。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教育立德树人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