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在环境创设中我们不能盲目追求视觉效应,而要追求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在环境创设中融入办园理念、课程内容和社会文化。我园非常重视环境建设,把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的突破口,作为落实幼儿主体地位的着眼点,作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有效载体,挖掘和利用环境的教育价值,以此推动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确立了“幼儿户外运动技能发展的实践研究”这一国家级课题,并围绕课题,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在环境创设上充分体现运动特色,通过空中、墙面、地面三位一体的形式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为幼儿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一楼,空中悬挂的自制足球体现幼儿园足球典校特色,营造了良好的足球运动氛围。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报纸制作足球运动员和足球的形象,创设足球运动场景,通过悬挂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展示作品、参与环境创设的平台。墙裙上展示了用报纸自制的“足球运动员”,表现出踢足球的多种姿态,方便幼儿观察、了解、模仿。地面以发展“走的基本动作”为主,设置了三种不同难度的走的情景,即走脚印、走直线、走小路。
7l6CpVeIiTE3ubDxGQnK9Q==
在二楼,空中悬挂的吊饰结合了各班级美术特色,通过纸盘上装饰彩泥、毛根、图画以及运用折纸、纸编等方式表现运动中的小人,营造幼儿园体育特色氛围。墙饰上通过展示幼儿玩球、玩圈、玩绳的照片,引导幼儿了解器械的多种玩法。地面上创设了情境化的木栈道、石子路、索桥,让幼儿练习上肢正直、下肢协调地走。同时,我们还设立运动角,根据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锻炼幼儿投掷的动作。
在三楼,空中布置了红、黄、蓝、绿四色的轻盈纱幔,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创意想象的空间。通过羽毛球、乒乓球的创意组合设计,制作成一幅幅形态生动的美术作品,让幼儿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对体育器械有更加丰富的认识。墙面上张贴“我喜欢的体育明星”照片,引发幼儿参与体育的热情,树立榜样意识,激发幼儿强烈的运动精神。教师和幼儿共同动手制作了各种动态立体的“运动小人”,让幼儿感受动作的有趣,体会动作的美。
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墙面环境是在课程实施中的一部分,它们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和材料记录下已经和正在实施的课程,使课程不断地延伸。我们注重主题墙环境的创设,体现近阶段的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及幼儿主题学习的发展目标,既要有幼儿学习过程性的记录,又要有教师的引导、支持及家长的共同参与。根据班级环境创设的整体布局,每个班级将主题墙设在室外的长走廊上。主题墙的创设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環境布置体现主题的完整性、连续性
我园每个月围绕不同的主题在墙面设置了四个主题活动内容的大版块。例如,小班11月份的四个主题分别为“我自己”“好习惯”“我的家”“糖果果”;中班1 1月份的四个主题分别为“大家一起玩”“马路上的车”“好吃的蛋糕”“家用电器”;大班11月份的四个主题分别为“会说话的标志”“去旅行”“各种各样的房子”“好用的工具”。这种呈现主题活动的布置,不但可以将一个月的主题活动过程与实施完整地呈现与保留,而且便于教师总结、把握每个主题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情况。当一个月的主题完成后,在下一个主题开始时,我们再将整个版块撤下和填充,保证主题墙始终是四个主题内容。撤换下来的内容,及时填充到区域当中或者以照片的形式保留下来,以便循环使用。
(二)环境内容体现学习性
根据主题活动内容,有主题下前伸的学习,如幼儿和大人共同收集的图片、资料;也有记录幼儿探索发现、收集展示、交流互动过程的文字;还有主题活动后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生成的新的问题。
例如中班的主题“家用电器”。首先,师幼共同收集关于家用电器的图片,让孩子了解常用的家用电器的用途、种类;其次,开展主题下的几个教育活动,如“家电分一分”“正确使用电器”“纸盒变变变”等;最后,通过创设小熊新家的情境,以幼儿手工作品进行布置装饰,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家电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体验家电在生活中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幼儿学习情况进行文字解读,如“有了空调冬天就不会冷了”“把菜放在冰箱里菜就不会坏了”等;另一方面要做好记录,对幼儿主题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三)环境创设体现互动性、操作性、参与性
我园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幼儿参与设计、收集和准备材料,参与布置、操作和管理。
例如小班的主题“糖果果”。充分调动家长资源,让孩子们收集各种各样的糖和糖纸,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幼儿的前期生活经验。通过主题下的教育活动,如糖纸的粘贴设计、在区域中包糖果,让幼儿在操作、动脑、发现的过程中了解糖果的多样性。
主题墙的创设不仅是一个资料收集和展示的过程,还是幼儿梳理学习经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痕迹。在创设主题墙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充分交流,了解幼儿的想法,同他们一起来完成,真正使主题墙成为孩子们的学习墙。
班级的区域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部分,而区域活动正是游戏化的小组教学活动。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是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与操作,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新经验,生成新问题,并在与同伴互动中学习发展。
(一)环境创设注重合理性、趣味性
各班级的区域场地安排合理,遵循动静分化、互不干扰的原则,并能结合主题内容或其他教学活动拓展延伸。这既是对集体活动的巩固强化,又是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优化活动场所。例如,在空间布局上,把相对安静的活动区域(美工区、阅读区、益智区、操作区等)靠近安排;把相对喧闹的区域(娃娃家、表演区、建构区)安排在教室一侧或寝室。此外,孩子们感兴趣的区域(娃娃家、小剧场等)也会多次开放。
(二)材料投放注重全面性、丰富性
材料的投放分为三部分。一是常规性材料,如美工区投放油画棒、各种纸、笔、各类工具等材料;阅读区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投放订书器、胶带、剪刀等材料,指导幼儿进行合作修补和装订图书。二是與主题相关的材料,如大班主题“好用的工具”,根据主题内容,收集各种刷子,引导幼儿进行“刷画”创作。三是投放自己班级的特色材料,如手工纸、纸盘、橡皮泥等。
根据主题活动中的教育目标,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提供充足的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不同层次的材料。例如:小班以简单的大平面拼图为主,数量4-8块不等;中班提供数量充足的立体拼图;大班让幼儿自制一些七巧板等拼图。操作材料充分体现了层次性,鼓励孩子探索各种层次的材料,有效促进了幼儿发展。
(三)背景环境与区域名称相符
在良好氛围的区域环境下,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娃娃家是幼儿玩“过家家”游戏的场所,为了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教师收集和自制了美丽的服装,提供娃娃家的餐具厨具,还提供了许多的小动物。又如,大班的表演区开设了娃娃剧场,提供布景、道具、服装、脸谱、手偶、音响、乐器等材料,营造艺术氛围,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这里,孩子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才艺,实现游戏活动的丰富多彩。
(四)充分利用有效空间
教育家罗里斯·马拉古奇说过:“我们的学前教育的墙壁会说话,也有记录的作用,利用墙壁的空间暂时或永久地展示幼儿及成人的生活。”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每一块墙壁,发挥每一寸空间的教育价值。在美工区墙面,有幼儿操作示范演示,也有幼儿作品的展示;在科学区,利用墙面设计运动轨道,让孩子通过滚球实验发现快一与I漫的现象。墙面的利用节省了平面的空间,使更多的幼儿可以参与到活动区之中。
(五)入区要遵守规则
建立相应的活动规则,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责任意识。我们根据每个区域材料的数量、空间大小等条件,设计不同的进区标志,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摘取相应的入区卡,将卡戴在身上才能进入该区域活动。小、中班的幼儿入区情况,可以由教师来进行观察记录。而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绘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达基础,也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可以让他们自己绘画入区规则。我们还让大班幼儿自己记录入区情况。教师根据幼儿进入区域的次数和活动情况,可以掌握幼儿的区域活动情况,从而有目的地进行入区调控。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当主动与幼儿家庭沟通合作,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宣传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平台。我园充分利用家长园地有效及时地进行家园沟通,促进家园合作。
家长园地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家教指南、卫生习惯培养、家园联系、家园信箱五方面的内容。各班的家长园地设计温馨、简洁、大方,内容清晰。家长的资源是幼儿园不能替代的,更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往往需要各方面综合全面的知识,仅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系统深入地开展的,于是我们通过家园联系获得家长的支持。家园信箱主要是家长对教师提出要求和建议。根据家长的需求,我们有针对性地了解幼儿情况,及时给家长反馈,求得家园教育的合作。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环境创设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师幼们共同创设的环境与主题教育目标相呼应,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引导孩子和环境之间的互动,真正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从中体验快乐、获得更多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成长,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