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新高考形势下普通高中教师的适应性转变

2019-09-10 07:22刘朝忠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立德评价

刘朝忠

我省这次高考综合改革是对高考招生制度的整体设计,是一次综合、系统、全面的改革,在统一考试招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调整,必将对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广大教师提出更多的新要求。如何转变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是摆在每位普通高中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下面,笔者谈谈普通高中教师如何完成新高考形势下的适应性转变。

(一)切实将教育目标转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来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党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5月2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我省本次出台的《辽宁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明确了新高考的目标指向,以“两依据一参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都是对“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

高考综合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效机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之一就是教师。过去,错误教育观念下的基础教育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才观、育人观。学生取得了高分,大家就认为老师尽到了让他成才、成功的责任。而新高考改革正在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化,这实际上是在完成立德树入的根本任务。全省普通高中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一定要深刻领会立德树人的内涵和意义,转变片面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强化使命担当,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责任和目标,认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二)切实将关系摆位转到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上来

以生为本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方法论,其落脚点是“学生”,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以生为本,首先是要把学生看作“人”,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结点,教育就是要按照人的成长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人,培养成健全的、有素质的人。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选择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现行的高考制度,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很小。新高考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扩大学生发展的自主选择权。

本次高考改革,强化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站在人生规划的角度上,思考自己未来需要走什么样的职业发展道路,赋予其更多、更大的选择权。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新高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等学校招生要求以及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扬长避短,选择适合的科目作为选择性考试科目,其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力求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新高考选择考科目理论上有十二种组合,而现行的高考学生只有两种选择——文科和理科,前者是后者的六倍。学生对高考科目的选择权变化空前,这势必倒逼高中教育模式的全面变革,首先是教师观念的变革——秉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尊重学生,以生为本。

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本来就不大,而一些教师和家长还以看似“负责任”的姿态在文理选择和志愿填报等方面包办代替,体现的尽是师长的意志,学生的自主权被無视,尊重学生成为空谈。

新高考要求教师一定要克服教师本位观念,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践行因材施教的理念,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实施选课走班,每位教师都有可能被选或被“弃”,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

(三)切实将价值取向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入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我省本次高考改革中以下两方面内容明确指向素质教育:一是调整和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现象,全面提高综合素养;二是建立和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陛的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的系统评价,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从2021年开始,我省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录取将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新机制,简称“两依据一参考”,很明显,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已成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和参考,素质教育已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取向。

普通高中教师要始终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认真思考,努力实践,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用行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学生全面而富有个陛的发展,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为民族的未来奠基。

(一)打破学科界限,努力做好发展指导

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主要包括学业指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导。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举措。做好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学会选择、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普通高中综合育人水平,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要做好发展指导工作,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学生发展指导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做好此项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普通高中教师虽然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但对本专业之外的学业、生活和职业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和掌握未必全面、深入,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专业领域能力、方法领域能力和社会领域能力,以适应发展指导的工作要求。

要做好發展指导工作,教师要加强课程建设。教师应在学校统一规划下,结合学生特点和需求,建立科学适切、内涵丰富的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体系,采用课堂讲授、情境模拟、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发展进行系统指导。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发展指导因素,加强学科融合教育,将学生发展指导渗透到各个学科。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进行以发展指导为主题的社会实践。

要做好发展指导工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多元主题活动。通过知识讲座、情境模拟、案例探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等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参与实践、自我探索、知识应用等能力,做好自我规划。

要做好发展指导工作,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职业体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体验,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走向社会,丰富实践体验,为选择专业和职业提供判断依据。

上述这些具体做法,其前提是教师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知识和能力领域尽可能地扩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积极适应学生发展指导需求。

(二)丰富角色定位,全员参与教育管理

选课走班是新高考形势下学校教学的常态,传统的行政班已不再是集体管理和实施教学的唯一组织形式,同一个学生在学习不同科目的时候,可能会在不同的集体环境中与更多的同学和老师产生直接联系,出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所难免。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之大大增强,如何对学生实施有效管理和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班主任虽然还是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但已不再是原来意义的专职角色,学生日常活动范围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多变性必然造成班主任的管理和教育有所不及。要弥补这一不足,进一步丰富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主体便成了当务之急,全员育人成为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教育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学校中的任何一位教师,在学校的任何时间的任何场合,只要面对学生,就要履行起管理和教育的职责。其实,这原本就是每位教师的分内之贵,只是过去单一的行政班模式强化、固化了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其他教师对学生管理和教育职能的淡化也就成了普遍现象。

在新高考形势下,普通高中的每位教师都要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学生管理不只是班主任的工作,而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做好教学指导者,又要做好教育管理者,将自己切实融人到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变化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育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致力于专业发展是对每位教师的必然要求。

(三)坚持正确导向,科学进行学生评价

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我省高考改革,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培养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的评价和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规定:“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其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各普通高中学校应该以此为契机,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建立多元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尤其是作为评价重要主体的教师,更要深刻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遵照新课改和新高考的要求,改变片面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发展性、多样化、全面性为基本原则,认真做好学生的评价工作。

所谓发展性,是指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所谓多样化,是指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多样化,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所谓全面性,是指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全员、全面、全程采集、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学习的动态过程。

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科学有效地实施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是教育的必然追求,更是每位教师的光荣使命。

(四)聚焦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教学实践

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这一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基于课改的高考综合改革,核心素养自然是其应有之义。

普通高中学校教师为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一定聚焦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教学实践。

一是要营造和谐课堂文化,力求达到多样性、多元性的动态平衡,包括多样化的教学价值取向的和谐,多样化的教学法及教学实践的和谐,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生生、师生关系的和谐等等,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和学生合作来实现教学目标,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是要在课堂过程中,着力探索以自主学习为核心、学生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教学方式,重视知识的习得过程与个人体验;关注情境和互动,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关注深层的教学文化再造,开展活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等课堂活动;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互联网+,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使线上教学等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三是进一步完善指向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诊断性评价机制。完善学生的自主评价机制,实现学生对课堂上对自我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对自我学习情况的反思。完善教师课后反思机制,分别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课上生成性三个方面进行。

总之,新高考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普通高中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应对,积极主动在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两个方面转变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我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迪亚)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立德评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普通高中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