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东
摘 要: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捣乱的孩子其实是比较聪明的孩子,只要我们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充分调动这些孩子好动的习性,让他们协助我们工作,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要求他们,你会发现他们顽劣的外表下,蕴藏着教育的希望。要学会运用“鼓励中批评”,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你有所收获,你会发现,只要是善于引导,再顽劣的孩子也能变得可爱、优秀。
关键词:捣乱 闪光点 鼓励 习惯性批评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9-0042-01
如果你最近经常被一个孩子弄的焦头烂额,或是气得不知所措,想必你是碰上了一个精力旺盛,像匹小野马一样难驯的既聪明又调皮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恰恰是这种精力旺盛足以把老师搞得精神崩溃,头痛无比。而且在解决这类孩子的问题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单纯的批评或者斥责是没有办法彻底解决问题的,甚至会引起孩子更强烈的逆反甚至是对立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是爱的教育。对于这样的孩子,单纯的批评可能解决不了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教育智慧去引导和感化学生,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们逐渐解决问题。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巧用批评中的鼓励,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引导孩子们逐渐改正自己的问题。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鼓励中的批评呢?
1.认真分析孩子调皮的主要原因
孩子太调皮怎么办?如果想要知道解决方法,就要追根溯源,了解孩子调皮的原因。结合我们日常的观察和了解,以及与出现这些问题的孩子们的接触,孩子调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求知欲的因素
孩子的调皮是建立在他的求知欲上,许多孩子对各种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每一样东西都会吸引他们的眼球,他们想去了解,甚至想去尝试,但是对于是非之分不明确,也把握不好度。虽然有些东西在家长眼中是比较常见的,但对他们来说却充满着兴趣。
(2)想要引起注意
有些调皮的孩子并不是真正淘气,他们只是想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希望被周围的人特别是在意的人所关注,这种类型的孩子表现欲望特别强,所以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给孩子多一点关爱和关注。
(3)幼小的孩子对常规和纪律的理解很浅显。
他们有时还分不清哪种事情该做,哪种不该做。如课堂上,我们要求上课要有一定的纪律,但是幼儿由于有意意识比较淡薄,往往随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做,他并不认为自己做的是不对的,所以出现了课堂上所谓的“不守纪律”,但我们却往往理解成了:孩子太难管了、太不听话了、太调皮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是有意与我们作对,这是他们的心理特点所造成的。
2.抓住个性特点和闪光点,结合工作经验,调整教育方式
既然我们找到了原因,就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巧妙的利用“鼓励中的批评”,来引导学生逐渐调整自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活动前,用鼓励的语言和喜悦的微笑提醒调皮的孩子,对他说:“老师知道你一定会做的很好的”。在活动中摸摸他的头说:“你做得很好!”“听得真仔细!”“回答问题不错啊!”等等,在活动快结束时,给他一个赞赏的目光,一朵鼓励的小花,竖起赞扬的大拇指等等,用鼓励、鼓励、再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克制住自己想要“调皮”的心理和即将开始“调皮”的行为。
(2)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做一些为大家服务的任务,在满足他们爱表现心理的同时,也让同伴们看到他的闪光点,从而乐意和他交往。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中的批评”,我们发现,他们有了明显的进步,调皮捣乱的行为少了,在某些方面还成了同伴学习的榜样。
(3)家园共育:对于调皮孩子的教育,还可以与家庭教育同时人手,与家长经常进行交流,相互交流在园和在家的行为表现。教师要先和家长取得认识上的一致,让家长了解到孩子为什么会产生一些不和谐行为,并且使家长了解这些不和谐行为可能给孩子的未来带来的后果,慢慢改善家长一些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家园共育形成了最佳合力。就是因为日常活动中的好动和顽皮,掩盖了孩子身上的许多优点,也成为了老师对他顽劣的习惯性的评价和批评。也正是长久以来的习惯性批评,让他们养成批评也无所谓的态度,试想一下,大人都喜欢听好话,更何况是一个孩子。而我们的鼓励和表扬犹如一泓清泉,甘冽而清甜;犹如一剂良药,抚慰孩子的心灵创伤;犹如一缕春风,刮过孩子心头,温暖孩子的童心,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在孩子的眼中是多么的宝贵啊!作为教师,要转变角度,不再一味地批评、要求,要善于发现调皮孩子的闪光点。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每一个儿童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我更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一块玉,一块未经雕琢的、没有成型的玉。我们老师要以爱心、耐心来关注幼儿,了解他的内心,尊重他的个性,同时又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让我们敞开大海般温暖的怀抱,珍爱孩子的心灵,谛听孩子的心声,用心去挖掘、用爱去呵护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成为快乐成长的小天使。
参考文献
[1]沈娟.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非正式评价行为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杨明均.对教学过程中“惩罚教育”的评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3]田汉族.心理惩罚教育——一种隐性的学校教育病理现象[J].教师教育研究,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