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护理岗位能力的要求一般要适应以不同的领域,也因此要建立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岗位能力培养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对应的建立起工学结合、院校融合等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对其进行探索与实践分析。
关键词:导向;护理人才岗位;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护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虽然专业队伍还在继续的扩充,但是人才缺口依旧较大。目前,我国护理人才的学历结构仍旧以中职与高职学历的护士为主,分别占护理人才总数的37.5%和47.9%。从就业率来看,2014年、2015年、2016年全国高职护理学生就业率分别为92.6%,90.1%,90.3%,低于高职院校总体就业率,并低于护理本科就业率约5个百分点。从数据来看,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就业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以就业为导向发挥其关键性作用来加强院校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推进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等。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医疗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护理专业人员需要适应社会对其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体系也需更迭。本为旨在以就业为培养核心,结合高职院校护理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根据社会对护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与高职护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由此,建立了护理专业且对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也完善了以就业为导向目标,岗位能力为重点核心。从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护理人才(综合素质高、能力较强),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相关机构与用人单位的一系列好评。
一、以适应社会为需求,完善人才共育新机制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制定护理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也决定了护理人才培养的方向。当下社会护理人才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以适应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新机制能够加强护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为护理人才提高更高的就业保障,提高护理人才的就业水平。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的面对社会与行业的变化,通过对医疗单位、社区实地调研及走访的形式,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状况、职业素养、岗位能力进行充分的调查与分析,并且还要聘请专家学者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与改善。在时代的洪流中,制定出人才共育的新机制。
2.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主要以院校合作和工学结合为着手点培养出多层次、多方向的护理人员,从而满足医院、社区、等相关部门与行业的护理人才需要,也由此增大了学校学生们的就业问题。在此过程中要着重推行职业资格证与学历证双证书制度,且要在培养方案中对其双证书进行纳入。也因此要突出其“订单式”培养特色与医院构建成联合办学模式,可通过合作医院和学校共同制定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以及实训任务等事项,从而实现了学校与医院之间的实践由“做中学、做中教”的密切关系,也因此缩短了临床与教学理论的距离感。
3.实施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在第一学年要求学生对医院、社区等机构要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以便在将来的实习与工作中快速的从要获得相应的技能能力。第二学年的学生要培养对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事项的认识,并掌握其相应的工作技能。此外,第一学年的学生要重点培养职业素质与扎实的职业技能,并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这样多年的努力,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一定会得到深层次的提升。
二、构建有效的培养体系与方向
1.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开发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指标主要是指行业满意度和就业水平作,根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需求的趋势动态跟踪了解,再对其进行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有效分析,从而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深入各级医院进行调研,了解就业市场实际要求与情况,根据不同要求制定相对应的课程。如:在课程设置中以“能力培养为主,学科为基础”的原则,设置其相应的课程与对应的职业标准。努力将提高就业水平、提高就业质量作为课程培养的终极目标,突出课程中的能力培养,保障护理人才的总体就业水平,提高课程与职业的链接度。
2.對其专科化护理课程拓展
结合实际护理岗位需求,构建以职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及职业能力以及技能应用四个模块的课程平台、对其拓展急重症护理和涉外护理及老年护理以及社区护理为相互融合其知识与能力以及素质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从而制订出相应的课程标准(以就业为导向、岗位能力为引领)。四个模块主要包括:急重症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涉外护理,通过制定围绕四个模块组成的就业辅导课程来帮助护理人才提高就业水平。
3.个性化护理服务定制人才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老龄化现象愈发明显,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及护理态度已经越来越重视。随着社会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增加,特别是各种特定的、个性化护理要求的提出,对个性化护理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
个性化护理服务旨在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疾病、性格、甚至于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家庭状态、社会关系等等复杂因素而制定唯一且较强针对性的护理服务。高职院校通过大数据来收集信息,为这些人群设计不同的护理方案,将这些方案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为培养体系中融入更加个性化的方案,以应对社会对个性化护理服务的大量要求,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护理的质量。
4.培养跨界复合型护理人才
在当下社会,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不仅仅只停留在对疾病的护理,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安抚与疏导就是当下社会对护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这不仅要求高职院校的护理人才在掌握好基础的护理知识的条件下,对心理学也有进一步的了解与人事,更是对高职院校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模式。
高职院校在开展基础护理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鼓励与激发护理人才对心理学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态度,让护理人才对心理安抚与疏导有进一步的认识,意识到心理安抚与疏导在护理服务中的重要性,同时,随着护理服务逐步从医疗机构向社区及个人家庭拓展开来,心理安抚与疏导显得愈发重要,护理人才能够对护理人员进行较好的心理按摩,这并不亚于一次效果良好的医疗护理,心理护理服务的增加要求护理人才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5. 护理与管理兼备型人才
随着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护理人才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医疗机构对护理与管理兼备型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强。这种类型的护理人员不仅对护理专业知识极为熟练,而且能够制定出最为优秀的护理决策,健康管理方案,对辖区内的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较为完备的管理,通过管理优化护理组织结构,提高护理效率,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
由此可见,既熟练掌握护理能力又懂得管理人才的综合型人才,在社会将备受青睐。
三、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要不断完善改革
1.对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为了进一步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提高护理人才就业水平,高职院校需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进而满足社会及医疗机构对护理人才的要求。
高职院校可通过医院临床护理专家、教学护士长专题研讨会形式,对其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改革,加强融合其“做、学、教”一体化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学内容可根据不同差异化设计出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如: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
2.将现代化素养融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也决定了护理人才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在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后,高职院校应该结合现实需求,将现代化素养融入到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将护理人才培养成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综合型人才。
在护理人才课程的安排中,要体现出护理人才现代化素养的要求,加深学生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对最新的护理理论知识能够全面的掌握,对最新的医疗设备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对社会的需求有更深刻的认识。
3.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护理教学过程
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以及渐渐被更为方便快捷的信心化教学所取代,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要求高职院校与教师对护理专业的教学都有所调整与改进。这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对教学设备进行较大的更新,还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也需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思维,以及应用信息化工具的水平。
教师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教学当中,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到护理的教学当中,例如:运用互联网云技术将课堂知识上传到在线开放的教育平台供学生试用。利用好VR、AR设备可以模拟实践操作,这不仅去除了实践地点的烦恼,还减轻了初学者的心理压力,对护理专业的初学者来说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
4.加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就业市场护理职业岗位实际情况,结合护理职业的基础教学内容,对内容有衔接关系的课程进行梳理,摒弃教学内容对护理职业岗位指导意义不大的课程,筛选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合并或适度拆分,构建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例如,第一学期学生处于入学初期,对护理职业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认知,所以要以开设基础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就业的基本能力。在第二学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之后,可以开设护理专业礼仪、护理沟通技巧等非技术专业课程;第三、四学期则可以开设人体解剖学、生理药理学、护理基础技术等专业技术课程,提升护理学生岗位核心专业能力、开阔视野、激发护理专业兴趣。
5.对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上进行教学评估,对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试点的考核方式对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估,以达到最理想、公平的状态。
高职院校可通过对学生在实习前、实习时、实习后的表现制定不同的考核内容与考核计划,临床带教老师和学习专业老师对学生护理技能操作的实施监控与验收监控,以及基础、专科、综合护理技能考核的评价方式来确保毕业生的质量。在此过程中需高职院校的专业护理老师和兼职老师协同完成。
6.探索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护理人才,对护理人才的性格评职、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等等综合因素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高职院校对护理人才的評价内容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岗位评价。在护理人才就业后,由所属医疗机构、机关单位给出的评价。第二,综合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走访、校企年会、招聘会等形式对护理人才的一个综合能力的评价。第三,客观评价。通过将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医院评价和社会评价综合打分的一种评价方式。
四、建立相应的实践就业平台
1.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主要可以方便于护理教学实践过程,可以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与实训及培训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培养等平台实现体现。
基地的建设和设计需以医学教学要求为主导,从而引入一系列的模拟和数字网络特色及信息化管理平台模式,有效的实现临床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2]。校内实训基地要构建成开放式共享行的,如:教学和岗位培训、社区医疗服务以及职业技能鉴定要四和一体化。从中有效的缩短了临床实践与学校教学的差距感,有效的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
2.构建就业服务平台
护理人才在面临就业与择业时,往往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职护理人才就业水平的提高,学校应当发挥出指导与引导作用,为护理人才把好就业这一道关卡。不仅要让学生好就业,更要让学生就业好,提高高职护理人才的就业率。
高职院校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推出就业服务微信公众号,举办就业服务系列讲座,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护理人才的就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更加全面的就业信息,也为学生筛选掉不良的就业信息,避免出现就业陷阱、出现就业信息滞后等就业问题。
3.优化就业指导教学
高职院校在进行护理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开展护理人才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通过课程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通过课程帮助护理专业的学生积极从学生的角色转向护理人才的角色,能够较好的促进护理人才的就业。
高职院校还要对护理人才进行气质与行为举止的培养,护理人才要与被护理人员频繁接触的一个职业,拥有良好的气质、举止大方都能够对护理人才的就业起到促进性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对促进就业是非常有效的。
五、高水平的护理师资团队建设
1.完善教师的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内建立相应的护理专家工作站,并聘请医院的专业护理专家到工作站工作,对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对新来护理老师专题培训等工作。
其中专题培训即是教学多媒体的技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礼仪、教学技能与方法、研究项目的申报、老师的品德等。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邀请护理级别高职人员参与校内的讲座和教学指导工作,对此全面提升新来的老师和年轻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高职院校还可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团队,通过新鲜且有竞争立的教师团队,以团队的教学与科研以及服务能力对校内教师进行激励作用,可以进一步激发校内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提升。
2.提升教师的复合水平
护理学科是复合型交叉学科,是多学科的融合,因此,护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基础的按摩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由于目前许多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师缺乏心理辅导的教学意识,除了按摩资质的培训和提升之外,高校可以积极安排相关教师进行心理辅导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心理辅导课程比赛项目,以便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为学生按摩课程教学的学习创造条件,更好的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其学习能力。
3.建设护理专业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在建立师资团队的同时,也要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打造优良的校园氛围,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当中进行教学与学习,建立浓郁的护理专业校园文化,让教师能够感受到高质量的校园风气,从而产生高质量的教学。
高职院校可以开展护理职业道德讲堂,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教学氛围;进行护理开学礼仪、文化体育课程、艺术体育竞赛等等校园活动,让教师与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护理专业的校园文化,对学校有更强烈的归属感。“寻访医圣李時珍足迹”的活动可以增加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感叹为师者的不易,打造出极为优秀的校园护理文化。
六、总结
总之,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再通过相应的实践平台,就可取得相应的成效。根据近3年的相关数据调查统计得出:学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为百分之九十九;参加护理技能竞赛的获奖人数达20人次;学生毕业就业率达百分之百,学生工作专业对口率为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这些都是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取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颜琬华, 赵晓敏, 李丽,等. 护理人才通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7(7):97-98.
[2] 徐雅玲. 基于“校院合作、课证融合”为导向的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9):67-68
本文系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岗位胜任力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JYB201934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