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余光中的译论译品谈文学翻译的创作空间(六)

2019-09-10 07:22金圣华
英语世界 2019年7期
关键词:船尾译本老人与海

金圣华

(八)

余光中翻译的《老人与海》,初译于1952年,结集出版于1957年,后经重新修订,于2010年由南京译林出版社再次出版。译者为此抖擞精神,对原译大加修改,凡1000多处。当初翻译时,余光中还是一个20出头的青年,自认阅历有限,经验不足,“我也颇有自知,曾語友人,说我的中译像是白手套,戴在老渔夫粗犷的手上”1,事隔50多年,译者已是一位70多岁的老手,创作成果丰硕,翻译经验丰富,再去应付63岁的海明威,情况自是不同。

《老人与海》原文是一部只有2.7万字的中篇小说,但是气势磅礴、格局恢宏,其中涉及人与人、人与兽、人与大海之间的种种关系,以及人与自然抗衡,即使力量微薄,也绝不认输、永不屈服的精神,因此诚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传世杰构。

原作之中,老渔夫在海上漂流良久,一无所获之后,终于独力勇捕了18英尺的大马林鱼,然因遭受鲨鱼攻击,鱼获变得残缺不全,这时老人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he said.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2这句话,其实就是全书的点题隽言,充分表现出主人翁宁死不屈、抗争到底的硬汉精神。这句看似简单的独白,该如何翻译,才能把原作之中的铮铮风骨和凛然之气重现在译文中?且看下面的例子3:

①“可是人不能认输,”他说,“人可以毁灭,但不能屈服。”(余光中译,p.82)

②“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男子汉可以被消灭,但是不能被打败。”(1972,张爱玲译,p.78)

③“不过,人不是为挫败而生的,”他说,“人可以毁灭,却不能挫败。”(1978,宋碧云译,p.74)

④“可是人不是生来要给人家打败的,”他说,“人尽可被毁灭,可是不会肯吃败仗的。”(1981,海观译,p.151)

⑤“不过,人不是生来就会被打败的,”他说,“人可以毁灭,却不能挫败。”(2002,赵一洲编译,p.21)

⑥“可是人并不是注定要失败的,”他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2003,李毓昭译,p.109)

⑦“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2006,王强译,p.148)

⑧“不过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他说,“人可以被摧毁,不能被打败。” (2013,杨照译,p.109)

以上的8种译文,是根据手头上可以找到的译本引述的,若是以最早的译文来说,则余光中的《老人与海》刊载于1953年,张爱玲的译本出版于1955年,距离杨照2013年的译本,已经有一个甲子了;又8种译本的译者,更遍及海峡两岸暨香港,因此,无论时间空间,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然而,细观上述的译文,原文里的被动式,除了余光中的译文之外,只有例3 宋碧云的译文不用“被”字来表达,其他的译者一律译成“被被不绝”的格局。

须知,原文里的这句点题之作,是以独白形式道出的,中文里的口气,很少以“被”字来说出,此外,这句话颇有格言隽语的意味,而格言隽语的翻译,着重于简洁有力、铿锵可诵,使人朗朗上口、牢记在心。因此,8个例子中,唯有余译达到这个标准,其他译者全部受拘于原文的语法,以为被动式必须用“被”字转换,而使译文读来节奏松散、气势尽丧!一个甲子前的张爱玲如此,是因为张虽为名小说家,但以翻译功力来说,其译本却谈不上成功之作;一个甲子后的译者如此,则因为目前流行的中文里已经“被”字横行,习以为常了。

海明威是极具风格的作家,如所周知,他的文字简短紧凑、干净利落,“海明威的句子往往是一个单行句后跟另一单行句,中间只用and来联系。”4无论是叙述、描绘或对话的处理,都体现了作者提倡的“冰山理论”,即“小说应该像冰山,只有十分之一露出水面,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寻索藏在寒冷水面下的十分之九”5。《老人与海》一书即是体现“冰山理论”的最佳典范。此外,书中“简洁准确的动作描写,语言洗练含蓄,富有韵味的内心独白,使整个小说像一幅油画,像一首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音乐感”6。原文这种种特点,由热爱音乐、精通绘画,而又下笔声色俱全、文白交融的余光中来翻译,的确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为了节省篇幅,以下试举既有色彩描绘,又有动作叙述的一例,以说明之:

Just before it was dark, as they passed a great island of Sargasso weed… his small line was taken by a dolphin. He saw it first when it jumped in the air, true gold in the last of the sun and bending and flapping wildly in the air… When the fish was at the stern, plunging and cutting from side to side in desperation, the old man leaned over the stern and lifted the burnished gold fish with its purple spots over the stern. Its jaws were working convulsively in quick bites against the hook and it pounded the bottom of the skiff with its long flat body, its tail and its head until he clubbed it across the shining golden head until it shivered and was still.7

①天快黑时,小船经过大如岛屿的马尾藻丛……正在此时,他的小钓索钩住了一条鲯鳅。开始他看见它跃入空中,在落日的余辉里闪着金黄,在半空急剧扭身拍尾……等到鲯鳅拖到了船尾,正在拼命跳上跳下,又左右乱冲,老人便靠在船尾,把满身紫斑,闪着金光的鱼儿提进船来。它两颚痉挛张合,频咬钓钩,又长又扁平的身体和头尾猛拍船底,直到他用棍子乱打它那金闪闪的头,打得它索索发抖,寂然不动。8(余光中译)

②正在天黑之前,他们正经过一大摊马尾藻,多得像个岛屿似的……这时候他那根小钩丝钩着一条鲯鳅。他第一次看见它,是它跳到空中,在最后的阳光中它是纯金色,曲着身子,疯狂地在空中煽动着……老人俯身凑到船尾上,把那鱼从船尾拾过来,那滑泽的金色的鱼,有紫色的斑点。它的嘴抽搐地一动一动,迅速地咬着钩子,它用它那长而扁平的身体和它那尾巴和头来敲打着船底,老人用木棒在那光亮的金色的头上打了一下,它方才颤抖着,不动了。9(张爱玲译)

请看这两种译文,且不论张译某些地方用字的不妥,如“煽动着”“拾过来”等,仅仅是形容词的“的的不休”、代名词的“不知省略,它它不断”、副词“地”字的“反复运用”,就已经把这段声色俱全且充满动感的原文翻译得气势全消、色彩黯然了。此处余译与张译,到底哪种译文更能传达原文简约精练的风格,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船尾译本老人与海
午睡
四十年船头与船尾的默契
四十年船头与船尾的默契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生命之船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