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珺
摘要: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背诵,可从背诵形式和背诵方法两个方面着力。形式多元化:融入游戏,变被动为主动;师生“竞背”,从主动到积极;亲子共背,从积极到喜爱;网络助力,从喜爱到最爱。方法多样化:语感记忆法、思维导图法、音画触动法、戏剧表演法,都值得尝试。
关键词:背诵策略形式方法
背诵是文字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中枢神经后,大脑中枢神经指挥语言中枢乃至整个发音系统发出语言的过程,是阅读能力形成、提高不可缺少的环节。读诵训练中,人的语音发声系统,如气息、咬字、共鸣、肌肉的张弛等会得到全面锻炼;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语调、语流的调整,能够得到同步提升;作品传递出的真的信念、善的情操、美的情怀,能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灵魂,促进人的成长。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背诵,可从背诵形式和背诵方法两个方面着力。
一、形式多元化,让学生爱上背诵
教师需要营造背诵氛围,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爱上背诵。
(一)融入游戏,变被动为主动
基于小学生喜欢玩游戏的心理,我在班里组织开展“诵读漂流瓶”的游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生自主选择一本课外背诵读物,每天在小组内开展“接龙式”交流分享。从《日有所诵》到《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从泰戈尔等名家的诗集到现代文读本,学生选择的读物为背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小组成员互读互背,背诵内容经常更新,同伴的激励,这些都有效激发了大家的背诵内驱力,让背诵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师生“竞背”,从主动到积极
我还和学生约定一起竞赛背诵,背诵材料由学生定,比一比谁背得好、背得快。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我会进行奖励。这下,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从课本中选出了《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等课文,还推荐了自己喜欢的文质兼美的课外读物,如《致橡树》《再别康桥》《雨巷》等。竞赛背诵过程中,所背内容会不断变化,时间也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战胜老师”的信念让学生从主动背诵走向积极背诵。
(三)亲子共背,从积极到喜爱
亲子共背,是让学生爱上阅读的捷径之一。我在班里开展“21天亲子共背古诗文”活动:选择小学期间课内外必背古诗文篇目,加入了一些名家名篇、经典片段,设定21天活动表,请家长每天和孩子共读共背,我会不定期进行检查和电话随访。调查表明,能够坚持21天共读共背活动的家庭占三分之二,77%的家长在活动中能很好地督促孩子;85%的家长表示,一开始只是应付作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子共背”活动让自己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起来。亲子共背,让家长和学生都爱上了背诵。
(四)网络助力,从喜爱到最爱
各类手机App、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软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我鼓励学生运用这些媒介。班级80%的学生注册了喜马拉雅、荔枝FM等媒体账号,并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美文诵读。一年下来,很多学生的粉丝量都在节节攀升,他们成就感十足,诵读热情也日益高涨。我还创建了班级微信公众号,在里面分享学生的诵读音频,让学生不断展现风采,在自信中前行。借助微信小程序“小打卡”,我还发动家长以日背、日评的方式,督促学生每日进行美文背诵、古诗文分享,坚持100天打卡。坚持打卡者,最终都能得到“打卡达人”勋章。此项活动虽有挑战性,但符合小学生热衷竞赛的心理,因此学生学得很投入。此外,班里有的小组还注册了微博,每日上传组员录制的配乐背诵视频。一年下来,学生在各类平台参与背诵活动,成绩斐然,把背诵当成了自己的最爱。
二、方法多样化,让学生乐于背诵
除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外,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提炼背诵方法,让他们体验到背诵的乐趣,提高背诵的效率。
(一)语感记忆法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有段精辟的论述:“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叶圣陶先生根据这段话,也给语感下了定义:这一切感受和意味,就是语感。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教学中,教师需充分调动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去理解文本,体悟文字特色,进而达成背诵。
和学生共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强化他们对语言文字内涵直接、整体的领悟,形成最基本的语感;然后,师生共读对比,学生联系自身认知体验,重点体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感受苏轼对亲人无限思念的情感,深化语感。当学生已经基本领会了其中的情感时,我播放了乐曲《明月几时有》,带领学生在柔美的旋律中感受诗人的内心。跨越文字的桥梁,徜徉于曼妙的音乐中,学生借助联想,勾勒画面,打通了此情彼景之间的障碍,对诗语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他们情不自禁地吟诵,吟出了诗歌应有的韵律,诵出了诗人内心真挚的情感。
(二)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属于高效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背诵,颇有成效。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堪称经典,尤其是描写孔隙的自然段,语言准确、形象,对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大有益处。为了帮助学生高效背诵这一自然段,我先让他们通过朗读、默读梳理出这一小节的写作顺序,并琢磨分析小船的样子、作者的体验。之后,我和学生一起绘制出了一份思维导图(如图1)。通过这张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乘船进出孔隙时的状况:小船窄小、低矮,只能“两个人并排仰卧”;小船“两头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在外洞的工人则拉另一头的绳子,控制船的出入;船越往前进,孔隙就越发狭小,“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循着思维导图,学生形成了整体感知,背诵效率和熟练度明显优于运用常规方法背诵。
图1
(三)音画触动法
依据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的左右脑分工理论,音画触动法让左脑进行声音文字的处理并运用右脑的图像感知功能。它能充分调动大脑潜能,使各项感官进行文字处理,提升记忆效果。
引导学生背诵叶圣陶的《荷花》一文时,我先示范朗读第2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我的语调、神态,品读感受描写荷花样子的句子,如通过品读“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想象满眼望去净是绿色的荷叶的场景。接下来,我们融入了边读边画的活动,如根据“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绘图,展现荷花开放时的美丽景象;再如根据“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对荷花进行特写。边读边画的过程中,我还播放了乐曲《荷塘月色》。画面和音效结合,充分释放学生的想象。实践证明,这种通过具象形式内化文字的尝试,能够很好地提升背诵效率。
(四)戏剧表演法
经历体验是记忆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利用戏剧表演引导学生背诵,效果尤为明显。
背诵《木兰辞》时,立足文章场景性较强的特点,我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我们先一起归纳梳理出“织布揭榜”“替父从军”“军营生活”“荣归故里”四个场景,然后让学生按照故事情节、事件顺序分角色表演,再现当时的场景。表演中,学生充分融入自己的理解。从木兰小时候的无忧无虑到长大一些替父从军,从木兰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到在战场上的英勇作战,学生不仅熟练运用了文中的“唧唧复唧唧”“不闻爷娘唤女声”“万里赴戎机”等语言,还在具体情境中利用表情、肢体语言等体现人物形象。循着人物的行为轨迹,学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情节顺序,理解了文本内涵,有效提升了背诵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 金俊杰.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 郭祥春.背诵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5(3).